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海選名單名字太熟悉 音樂綜藝滿眼都是"回鍋肉"

徐顥哲
2018年05月29日07:17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音樂綜藝滿眼都是“回鍋肉”

  去年夏天的一檔音樂競技網絡綜藝《中國有嘻哈》,讓許多人喜歡上了小眾的嘻哈音樂。近日,改名為《中國新說唱》的這檔節目第二季開始海選,海選名單中出現了不少熟悉的名字——李斯丹妮、萬妮達、陳梓童、何美延,這些人基本都是音樂綜藝的常客,有些甚至在熱門音樂選秀節目曾獲很高名次。《中國有嘻哈》去年大火時,曾有業內人士預測,國內嘻哈歌手的資源能保証節目做兩季不重樣,沒想到“回鍋肉”這麼快就出現了。

  不止一次參加選秀節目的選手,被稱為“回鍋肉”。事實上,“回鍋肉”不是個別現象,而已經成了歌唱類真人秀節目的行業現象。通常來講,“回鍋肉”可以分為三類:一種是一個選手參加不同的節目﹔另一種是一個選手在同一個節目中重復出現﹔還有一種就是已經成名多年的音樂人,回爐走上歌唱類真人秀節目的舞台。

  2004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被視為音樂類競技綜藝的鼻祖。隨著李宇春、張靚穎、周筆暢等素人歌手的走紅,“超女”也被視為年輕人實現音樂夢想的舞台。但時至今日,已經沒有一個節目敢說自己隻為素人提供舞台。樂評人愛地人感慨,不管是明星和素人同台的《天籟之戰》《夢想的聲音》,還是歌壇新人PK的節目《中國新歌聲》,翻開大多數歌手的履歷,幾乎沒有僅上過一次音樂綜藝節目的。

  在愛地人的印象裡,這幾年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也就是第一季《夢想的聲音》裡的葉炫清,當時的她才剛剛考上浙江音樂學院,沒有參加過任何大型音樂節目,可以說是真正的素人歌手。但即使是這樣的素人歌手,隨著第二年參加了《中國新歌聲》,也迅速成了“回鍋肉”。

  問題的本質在於,音樂綜藝節目有其自身內在的生命周期。業界的一個共識是,音樂人才的成長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周期,短時間內竭澤而漁式地扎堆兒制作該類節目,雖說能夠帶來經濟效益和收視效果,但從長期看,不僅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還容易將一個品牌推向絕路。

  頻頻出現“回鍋肉”,除了人才生長跟不上供應的主因,也涉及商業利益的問題。樂評人李嫑嫑指出,如今參加音樂選秀的“路人”,多半都有過走穴演出的經歷,甚至還有不少人簽過歌手經紀約,所以這部分歌手參加音樂選秀其實是“有備而來”,他們背后的經紀公司會為他們的選秀之路做鋪墊。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