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家有兒女》系列新作引發回憶 看你長大陪我變老

曾俊
2018年06月02日06:58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我看你長大,你陪我變老

  《家有兒女初長成》海報

  張一山

  《家有兒女》系列在多年以后的重啟,話題度十足。新作《家有兒女初長成》已經在東方衛視開播,總體品質不錯,觸發許多人的童年回憶。只是在這個審美多元的時代,情景喜劇數量稀缺,也不復當年盛況。創作者想要吸引觀眾,光靠情懷已經不夠了?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家有兒女》風靡熒屏13年以后,這個大IP得以重啟。其升級版《家有兒女初長成》目前已經播出6集,從口碑來看,該劇的表現比較穩定,沒有出現太出人意料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人物、故事、表演都是觀眾熟悉的配方,主創們做出了熟悉的味道。

  首先,該劇的內核沒有變,依然講述重組家庭詼諧的日常生活。新作中,江國立(周小斌飾)和吳瓊(王琳飾)離婚以后,各自帶著22歲的弟弟江北(張一山飾)、25歲的姐姐江南(張曄子飾)重組家庭。隨后,健身教練戴玲玲(宋寧飾)和歌劇演員杜偉(高亞麟飾)分別進入這兩家的生活,他們還分別帶著一個兒子和女兒。具有戲劇性的是,兩家還是對門的鄰居,這幾對父母與孩子在夢想與現實、愛情與面包等問題產生一系列矛盾,觀眾在輕鬆的觀劇過程中能夠有所思考。

  其次,該劇利用人物的重逢引發笑點。在《家有兒女》中,高亞麟是張一山的繼父,相比嚴厲的妻子,他是一位慈父。到了新劇中,他們還是最大的看點,關系依然是“半路父子”,但張一山碰到任何成長中的困惑,都會先找高亞麟傾訴溝通,把他當成自己最溫暖的避風港。即便新作中沒有了宋丹丹和楊紫,他們的溫馨互動依然勾起了觀眾的回憶。劉星的朋友“鍵盤”也回歸了,飾演張一山的好哥們兒畢超,兄弟重聚獲得不少認同。

  再次,表演風格與前作很像。張一山演過那麼多部正劇之后重新回到情景喜劇中,他表演的味道令人無比親切。劇中,他的個性還是不靠譜、機靈鬼馬,畢業了但不想過朝九晚五的白領生活,而是在家“啃老”,執著追求自己的音樂夢想。他想經營一支樂隊,但一直未獲得家人肯定。為此他使出了各種手段,不按套路出牌,頗有些當年劉星的味道。有觀眾認為,這些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問題頗有普遍性,能引發觀眾吐槽或點贊,但劇集在敘事上稍顯平實,劇本的精致度比前作稍微遜色。

  曾經的兒女已各挑大梁

  2005年,《家有兒女》播出時引發了收視狂潮,陪伴了許多人的童年,至今仍是重播率排名前幾位的國產劇。有觀眾表示,以前隻看到了搞笑,現在看則全是滿滿的回憶,更反映自己的內心,“太喜歡這一家人了,當時看劇的時候還希望自己也有這麼一個歡聲笑語的家庭。這樣的關系是我最向往的:互相尊重,各自平等,家長跟孩子打成一片。現在也偶爾會拿出來看幾集”。有觀眾則表達了自己的深情:“我看著你們長大,也希望你們能陪我慢慢變老。”

  《家有兒女》系列依靠高水准和超強人氣捧出了不少演員,他們還活躍在一線。兩位童星楊紫和張一山都脫穎而出,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演員,如今都是90后演員中的代表。張一山在蟄伏一段時間之后,因為網絡劇《余罪》再次走入大眾視線。楊紫最近的代表作則是《歡樂頌》。他們在觀眾心中擔負著很高的期待。戲裡的“媽媽”宋丹丹則是德高望重的前輩,作品多次受到熱議,高亞麟在演員之外,轉型為出品人,是《家有兒女初長成》的出品人之一。

  縱觀國產劇的歷史,論奉獻演員的能力,恐怕隻有《還珠格格》《武林外傳》等少數幾部劇能與《家有兒女》比肩了。趙薇、范冰冰、蘇有朋等通過一部戲爆紅,今天仍然人氣不減。姚晨、閆妮、沙溢等演員為人所熟知之后,也成為公認的實力派。從這個角度看,這也是《家有兒女》系列的新作從開拍到播出,每一步都備受關注的原因。

  情景喜劇盛況或難再現

  雖然《家有兒女初長成》品質不差,但目前的熱度終究不如上一部。在審美多元化的時代,情景喜劇盛況難再現也在預料之中。不得不承認,情景喜劇鼎盛的時代從《我愛我家》開始,至《愛情公寓》播出時將近結束。在這一時期,同類美劇《生活大爆炸》和《破產女孩》在中國也很受歡迎,“曾幾何時,我們在電視上隨便都能看到至少一檔情景喜劇,角色的生活很瑣碎,也很精彩,現在黃金檔依舊熱鬧,只是換了一副模樣”。

  現在的觀眾看劇紛紛追求密集情節和強烈刺激,情景喜劇每一集在20分鐘到30分鐘,採取單元獨立的敘事,沒有懸念就缺乏觀眾黏性,既要搞笑,又要有快節奏,非常考驗編劇的能力。同時,想要把觀眾逗樂,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大家都在看抖音、快手短視頻,上網就能隨時看到各種段子,所以,觀眾有解壓放鬆的需求,但一般的情景喜劇已經很難滿足他們了。另外,《我愛我家》靠調侃當時的社會現象而走紅,現在情景喜劇受到更多限制,走通這條路也很難。

  當紅演員不參與情景喜劇,也使得這一劇種很尷尬。《武林外傳》《家有兒女》的一些演員們走紅以后就不再參演這類劇,因為他們沒有成名時參與了這種頭腦風暴式的創作,走紅后就會選擇在高峰時“見好就收”。還有,喜劇的表演門檻很高,實力演員都不敢輕易挑戰,那些缺實力的流量演員就更不會加盟了。沒有知名演員,情景喜劇吸引的觀眾不多,播出方在買劇時就會猶豫。因此,從創作到市場,情景喜劇都面臨“吃力不討好”,數量稀缺便合情合理。

  專訪

  張一山:情懷大於劇作本身

  談表演:完全在掌控之中

  廣州日報:為什麼會在時隔多年以后再續經典IP?

  張一山:其實我拍這個新的《家有兒女初長成》就是為了一份情誼。制片人和導演都是當初的原班人馬,他們找到我,我覺得為了這份情誼,我願意再和大家一起干一個這樣的事情。我是從《家有兒女》開始被大家知道的,所以我在二十四歲時給它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意義大過於作品本身。我沒有什麼包袱,也不會把大家的比較太當回事兒。

  廣州日報:再演情景喜劇,感覺和上一次有什麼不同?

  張一山:從《家有兒女》到《家有兒女初長成》,很多的台詞和劇本都是我們演員自己去商量改動的,有時候我們會完全推翻劇本。最少50%的詞全都是演員即興和二度創作出來的,很費腦子。劇裡吐槽張一山的時候是大家一起想出來的。有喜劇點的地方我們去放大它,沒有的話我們可以加一點,這完全就是在自己掌握之中的一種表演,所以比較隨心所欲。

  廣州日報:和這麼多熟人一起拍戲,還有“爸爸”高亞麟,是不是感觸頗多?

  張一山:我和高亞麟老師私底下關系都非常好,我們沒事的時候也會聯絡。所以在拍攝的過程當中,大家就是老搭檔,然后每天都很隨意,大家就像一家人在朝九晚五地上班一樣,那是跟拍所有戲都完全不一樣的狀態,太輕鬆了,而且他太好玩了,太快樂了,我經常會想起小時候我們在一起的時間。

  廣州日報:情景喜劇是以前國內電視劇重要的分類,現在有點沒落,你做選擇時考慮到風險了嗎?

  張一山:我從來沒有說一定要演最有熱度的、最火的戲,跟風去演,那不是我。確實近年幾乎沒什麼情景喜劇了,現在的年輕觀眾可能從來沒看過,但我要給自己一個交代,情懷很重要,得失無所謂。失去了其他機會也不遺憾,因為選擇了就不要后悔,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談重聚:我們一直在策劃

  廣州日報:《家有兒女》《西游記》都是“童年神劇”,但近年來這樣優秀的適合孩子看的神劇卻不多,你怎麼看?

  張一山:是的,因為現在小觀眾都看那些愛情劇,打打殺殺的那些戲吧,也沒有人用心做一些真正能給小朋友看的戲。因為我只是一個演員,我的能力很小,演員還是被別人挑選,所以也很無奈。

  廣州日報:你和父母的相處狀態和劇裡相似嗎?

  張一山:我和父母的關系從小就非常好,我也是一個很戀家的人,沒有戲拍我就待在家裡,跟父母一起待著,一起聊天吃飯什麼的,和他們的朋友聚會。我願意和他們在一起,我覺得有一種歸屬感。

  廣州日報:新劇中沒有了“小雪”和“媽媽”,你會有些遺憾,會策劃和她們再合作一次嗎?

  張一山:其實我們一直在策劃能不能再在一起合作,但是可能要看緣分。沒有緣分,再怎麼強求可能都沒有意義,而且也都不會拍出好的作品。

  談壓力:大家要允許我做得不好

  廣州日報:做演員比較被動,有沒有想過自己做制作人,拍自己認為好的作品呢?

  張一山:我覺得現在的精力,把演員做完整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做制作人這事我隻能看機會,要慢慢來。我不是一個不滿足的人,現在這樣挺好的,干好自己現在應該干的每一件事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廣州日報:你的起點很高,如果背負了期待,會影響你嗎?

  張一山:我認真准備、理解和表達好每一個角色就好了,對於別人的贊譽和認可,我很感謝,但也要允許我做得不好,我只是一個演員,能給大家奉獻快樂,就體現出了價值,我向來很知足,所以壓力並不大,否則會很累。

  廣州日報:在多元審美的時代,你怎麼看經典的力量?

  張一山: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應該是無論在什麼年代拿出來看都應該能夠順應潮流,都可以讓當下一部分人會接受。但是這與我的表演沒有太大關系,因為現在大家的審美實在是五花八門,你要做到讓大多數人都滿意是一件很累的事情。當然現在觀眾不僅隻看表演,他還看樣子,還看其他的元素。所以,眾口難調,我隻能做到我心目中的大眾化。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