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8年3月

表演元素在電視脫口秀節目主持中的應用現狀研究

張 瑩
2018年06月04日16:14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本文從表演元素出發,根據具體實例分析當下電視脫口秀節目的應用情況。在分析該類型節目“適度娛樂化”的基礎上,認為在節目主持中加入表演元素的這一做法,使得脫口秀節目的主持變得豐富起來,同時也增加了節目吸引力。由此可見,在當下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中,融入表演元素的主持成為一大潮流,但應注意把握好尺度。

關鍵詞:表演元素﹔脫口秀﹔主持人

“主持人”第一次出現在電視上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使得電視節目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在節目主持中,主持人可不可以表演的這一問題,在學界一直沒有定論,但表演元素與節目主持的融合,確實提升了節目的創意感和可視性。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有一些主持人不能與節目完美融合,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主持人對於表演分寸拿捏不當,以至於偏離了自身的角色定位。當下,對於節目主持表演元素的界定是什麼,電視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把表演元素融入主持中的情況如何,其中要點何在,這都是本文力圖進行研究和解答的。

一、關於電視脫口秀節目的“適度娛樂化”

電視脫口秀節目由主持人、新聞信息、觀眾等基本部分組成。《廣播電視簡明辭典》這樣定義:“以‘秀’的形式闡明和講述對新聞熱點的見解,通過運用打比方、夸張等演繹方式來帶動受眾的思維跳動,具備一定意義上的溝通感,從受眾思想出發,對於受眾的疑義開展討論,秉持平易近民、同等待人、親和感人的立場,使得主持過程與平日交談的感情交流有類似之處。”[1]212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電視脫口秀節目的“適度娛樂化”。這種適度娛樂化方式產生了令人驚喜的效果,使“新聞關注的是事件,而不是內在的條件﹔關注的是人,不是群體﹔關注的是矛盾,而非和諧共處﹔關注的是‘推進事件進展’的事實,而不是對其加以詮釋的內容。”[2]56但應該看到,新聞娛樂化的背后,新聞的訊息價值受到了很大的打擊,而訊息的娛樂價值非常“霸道的”反客為主,使得新聞訊息走向庸俗化。眾所周知,新聞娛樂化≠新聞庸俗化。然而一些媒體利用公眾追求新奇的心理,打著伸張正義的旗號,將當下的一些丑陋的現象進行報道,僅僅在最后草草幾句的評論。這樣的結果就是,動搖了媒體在大眾傳播過程中的威望,降低了受眾對媒體的信任。所以,電視脫口秀節目娛樂化要掌握適度原則。

二、電視新聞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表演元素分析

狹義的表演是在舞台上或是熒幕上的角色人物扮演的藝術表演。表演者要“忘我”地深入戲份當中,以成功地創造出相應的角色。但作為主持人在節目中運用表演元素則區別於前者,體現在節目編排上的創新以及主持人自身的播音主持素質上。具體說來,就是主持人通過音調的高低、節奏的快慢、神情的強弱等途徑來傳遞訊息,詮釋疑問,闡述評論,使主持愈發靈活,從而吸引受眾的眼球。與真正的表演相區別,主持人運用表演元素具備以下兩方面特性:

一是非角色表演。“非角色表演,是一種主持人從節目自身的定位出發,展現優秀品質、傳遞知識信息,從而塑造自身獨具一格的風格的有效途徑。”[3]88很多TV Show需要的是“fiue”而非“actor”,特別是在媒介娛樂化的今天。這個“人物化”的演繹者包括節目主播、朗誦者等等。他們不是去創造角色,而是展現真切的自我。

節目主持人應該把握“非角色表演”的分寸,即自我創造、自我控制的過程。而這種控制是必需的,因為在熒屏上,主持人都會被局部放大,一句話一個手勢甚至細膩的神態變化都會被清清楚楚地表現出來。主持人的“非角色表演”恰到好處、自然流暢到位,會使得節目情趣盎然、活潑生動,極大的吸引觀眾的眼球,進而達到與觀眾心靈上的交流溝通,建立起觀眾與節目之間的情感橋梁。

二是“真我”與“非我”的統一。吳洪林老師指出,主播的形象是“主持人自我形象與節目大體形象相融合的全方位形象。”[4]148其中“個人形象”即“真我”,“演播形象”即“非我”。“真我”就是真實的自我,即主持人應保持著自我的本色。從聲音上來說,主持人應展示出自己真實的、本色的聲音。一個反面教材就是,有一段時間,一些內地主持人在節目中故意模仿港台腔,這種行為給所傳遞的信息人為地增添了干擾,使得觀眾不能准確全面地理解信息。而從表情方面來說,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報道期間,有些主持人在鏡頭下沒有忍住自己的熱淚。這就是所謂的真實的、自我的、本色的感情流露。

“非我”就是與媒介適應的自我。即在“真實自我”前提下,從節目總體需求出發,經過不間斷的調整和完備,沖破自身的一些限制,使得主播形象愈加完善。當主持人在節目中時,就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人,而是“媒介代表”,是媒體的代言人,其在節目中的談吐舉動就不能與私下的嘮嗑一樣,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口無遮攔。而應該向節目靠攏,從節目的宗旨出發,以節目的要求與宣傳意圖為目標去說話,收斂一部分真實的自我,調整和控制好自己。例如,為了滿足少年兒童的收視心理,少兒類節目主持人常被要求以虛擬的卡通形象出現。央視少兒頻道主播劉純燕,她所扮演的卡通人物“金龜子”就是“非我”的最好體現。

三、表演元素在電視脫口秀節目主持中應用分析

(一)主持人運用表演元素的符號體現

從傳播學角度講,傳播所承載的符號分為語言和非語言符號,就正如傳播學之父 Wilbur Schramm 所說,“符號可以是接觸的、嗅的、聽的和看的,以及語言的或非語言的﹔也可以是文字、話語、畫片和印刷品﹔或是一個笑容、一個姿態,亦或是一股香味兒。”[5]74它承載著訊息傳遞的過程,所含有的信息知識非常充足,在幾乎所有的類型節目中都有所呈現。

在媒介中,主持人的主要職責是傳播訊息。電視新聞脫口秀節目因其主要的目的是傳遞新聞訊息,而新聞訊息單方面來說又比較乏味,但如何做到“新聞秀”,吸引觀眾眼球,使得節目更加靈活,新聞訊息更有看點,更依附於主播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大體說來,在電視新聞脫口秀節目中,主播是其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關於語言符號的使用。電視主持人在進行傳遞信息的過程中,通過語言與觀眾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和舉止上的交流。在一般的資訊類節目中,例如《新聞聯播》的主持人,他們的語言成為了一種范例,語句構成及其謹嚴,吐字發音也是腔圓字正。但是在電視新聞脫口秀節目中,所謂的“語言范例”被完全的顛覆,言語成為主播借鑒表演元素的關鍵途徑。在《壹周立波秀》中,主持人周立波的幽默細胞被徹底釋放,隱喻和逗捧信手拈來,他是語言的雜家,隨之流行起來的是其個性化的語錄和經典的俚語創造。

一是語言生成的瞬間性。也稱之為“個性語言的即興表達”。電視新聞脫口秀節目是對“新聞訊息”的“開涮”,給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和聽覺的新聞盛宴。主持人通過不忸怩的、自然的表達,使得現場的氛圍得到了活躍。周立波就經常在節目中,把不相干的幾個新聞事件聯系起來,例如由“四十度的高溫天氣”延伸到“一路飆高的房價”,由“高考”延伸出了“子女寵溺的問題”等等。這對於主持人的言語組織實力和思維跳躍的靈活度有很高的要求。

二是語言內在的戲劇性。很多時候,一句話運用不同的次序、不同的節奏去表達,會產生極為戲劇化的效果。有時候受眾看Talk Show,就是在看主播發揮的。在《壹周立波秀》中,周立波每一句話都會掩藏一個“包袱”,讓受眾將新聞熱點話題轉化為了笑聲,笑過之后發起了對新聞背后的深思,這就是言語的戲劇性,周立波看似“夸獎”實則“痛批”,這就是“Humor的力量”。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巧妙地利用言語的出其不意,掌握好言語組織的反向性,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是語言表達的邊緣性。主持人在節目中常常用“隱語”的方式,觀眾也能在意會的同時減少一些排斥感。因為一些敏感話題是不便進行傳遞和評述的,而通過語言表達的邊緣性,使觀眾拍手叫好,達到了幽默的效果,從而完成了表演使命,這就是所謂的“打擦邊球”。

關於非語言符號的使用。有調查發現,人們在面對面交流時,語言符號所傳達的訊息量隻佔總體訊息量的三分之一,而非語言符號傳播的訊息量則佔三分之二。可見,主持人作為大眾傳播的形象代表,他(她)的傳播具有人際傳播的特性,而非語言符號的作用非常之大。一般說來,非語言也是表演元素。

一是體態語言。指的是人的行為動作、神情神態、姿態等非言語符號,用以傳播訊息、傳情達意、進行思想交流。主持人運用體態言語,可以對有聲言語進行填補、矯正和深化的功效。周立波在節目中就精於運用豐富靈活的體態言語,將新聞熱點“戲劇化”的表達出來。如在節目中模仿“劉瘋子”(劉志軍),不論是“趾高氣揚”的鐵路巡視,還是被“雙規”后的“默然淚下”,亦或是“可憐巴巴”的鋃鐺入獄,都被周立波演繹得淋漓盡致,使得觀眾哈哈大笑。在與傳統的新聞節目相比,電視脫口秀節目中,主播端庄優雅、西裝革履的儀態被顛覆,不管是舉止談吐還是神情神態都很被夸大,這時主播不再是現場的“Conductor”,而是節目中的一個“Actor”。一場說學逗唱的舞台秀被呈現在熒幕上。

二是服飾語言。以節目的定位需求為目的,主持人服飾一般應達到與眾不同地效果。例如尉遲琳嘉在節目中鮮艷的襯衫顏色,夸張的蝴蝶結完全像一個舞台劇演員,與節目名稱“百老匯”相得益彰﹔蔡康永在節目中,肩頭上的一隻黑色的烏鴉標本等沖擊著觀眾的視覺,營造出了獨特的搞怪氣氛。

(二)主持人應用表演元素的類別體現

一是自我的本色性表演。一般情況下,大部分主播這樣進行節目的開場:“觀眾朋友們大家好,很開心與你再次相約×××”。而在外國的一檔於星期一播出的節目中,主持人這樣垂頭喪氣的說道:“哎,真討厭,又來到了星期一”,這個主持人這麼黯然神傷的開場白,雖然有悖於常態,但卻與要在周一上班的人們產生了共鳴,那就是又要開始一個星期的忙碌工作。這位主持人向觀眾傾吐自己的壞情緒的同時,也撫慰了很多與他有著相同心情的人,觀眾一下子就產生了同感,主持人與觀眾的距離進一步被拉近,同時,節目的收視也得到了提高。

這種真實的演繹,典型地展現在電視脫口秀的主持人身上。例如周立波,作為“海派清口”的創始人,在《壹周立波秀》中將海派清口的語言展露無遺,用一口不太標准的上普(上海普通話)來調侃揶揄、批評諷刺,並且在舞台上將說、評、唱、演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周立波在主持節目時,經常模仿不同角色的不同說話方式,這樣既增強了語言的畫面感,也豐富了故事的情境,使之更加富有感染力。他將觀眾帶入了一個活潑風趣的境界,營造出了一個放鬆的環境,可以讓觀眾開懷大笑、盡情放鬆。

二是主持人之間的合作性表演。在今天大多的節目中,逐漸形成這樣一個趨勢,即主持人不再是一人,而是多人主持,也就是所謂的“主持群”現象。如《壹周立波秀》中的“立波夢話”,借鑒“新聞播報”的樣態,周立波與一位美女搭檔輪流播報,都是面無表情的以相同的姿態、相同的語氣來模仿新聞播報的嚴肅,通過“虛構新聞”的方式,來諷刺現實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但這種“虛構”是建立在真實的新聞事件和民眾熱議的話題基礎上,通過豐富的無厘頭的聯想,夸張地將事件中的娛樂元素進行放大,既對社會事件進行了調侃,同時也引起觀眾的樂趣。可以說,這樣兩個主持人嚴肅播報的形式卻營造出了娛樂化的氛圍。

三是介入節目的參與性表演。大體說來,主持人是節目的操控者。如在《笑逐言開》中,主持人尉遲琳嘉既是節目的主持人,有擔當節目的嘉賓,變成了“耍口活兒”的“百老匯演員”,用娛樂的精神來“演繹”新聞資訊,看似是嬉笑怒罵卻又皆成文章,在保証對新聞訊息真實傳遞的前提下,用無厘頭的隻言片語點出事件的本質,用搞笑幽默的言辭切中事件的要害,讓觀眾體驗到如Broadway般的精致之感,使他們在享受的同時接受“新聞盛宴”。

四是與觀眾的互動性表演。觀眾是電視主持人傳遞和娛樂地主要對象。主持人會從節目所需出發,與受眾的溝通互動做到自如順暢、富有親和力,從而打破與受眾之間的隔閡,構建一個良好的氛圍。如上海電視台的《今晚80后脫口秀》的主持人王自健,就善於用自己獨特的“甩包袱”式的主持實現與觀眾的互動。他把“包袱”藏在每一句話語中,不知不覺中讓觀眾很自然地笑出來。他在節目現場時而拿自個兒開涮,時而瘋狂地“演”上一出,時而又和觀眾絮絮叨叨地拉拉家常。這種主持風格看上去很隨性,但是把作為節目主角的觀眾地位凸現出來,給節目營造出了歡快自然的氛圍。

(三)對節目主持人表演化現象的評析

一是娛樂化的演繹打破新聞模式化。電視脫口秀節目對新聞“表演化”的表現形式既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也增加了觀眾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和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他們不再是讀新聞,也不再是單純地說新聞,而是轉化為娛樂化的“演繹新聞”,從而形成與觀眾的平等交流溝通,盡量滿足觀眾多元化的需求。他們在節目中一會兒說訊息,一會兒進行人物模仿,一會兒吼上兩嗓子歌劇,一會兒發表犀利時評,可謂是花樣百出。同時,主持人幽默犀利的調侃、揶揄和評論,發揮了電視節目的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的功能。這種娛樂化的演繹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之前新聞節目的枯燥刻板模式,也轉化了觀眾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刻板印象。

二是娛樂化的演繹降低新聞深度性。新聞娛樂化的演繹方式,對新聞的評論突出了“樂”和“演”,但一味地迎合觀眾,過於娛樂化的演繹,會使得新聞變得庸俗,娛樂成分和表演成分過多,就會消解新聞信息的真實和嚴謹,弱化了電視媒體指導輿情地社會效用。由於公眾習慣了被動地從媒體那裡得到新聞訊息,以及對新聞事件的認識結構。所以電視媒體在表達娛樂化表演的同時,還要承擔起傳遞信息、引導社會輿論的責任。

三是應正確把握運用表演元素的尺度。娛樂化表演應把握“度”,適度的表演可以增加電視脫口秀節目的可視性,吸引觀眾的眼球,做到勞逸結合,構成節目別具一格的特點。但娛樂並不等同於低俗,表演並不等於真正的戲劇表演,成功的娛樂化的表演是精致的和優雅的,而過度的娛樂化表演,則會使節目走向庸俗化。

新聞與娛樂化表演的“聯姻”,是把解讀的角度放在普通民眾身上,將硬新聞轉變為軟新聞,在不損傷新聞內在品質的前提下,增加新聞地易讀性和可視性,但並不是說新聞的作用可以完全淡化以致於消失。電視脫口秀主持人應端正自己的位置,選擇健康文明的話題,把新聞信息作為“主食”,表演元素作為“佐料”,處理好信息和娛樂的關系。給電視新聞脫口秀節目添加表演元素作為調味品,能夠讓節目愈發美味可口,但要注重“量”的把握。

參考文獻:

[1]趙玉明,王福順.廣播電視辭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2]周曉瑜.從《傾傾百老匯》看“新聞脫口秀”[J].新聞研究導刊,2014(11).

[3]張沈平.節目主持人的非角色表演[J].新聞前哨,2010(11).

[4]吳洪林.主持藝術[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07.

[5]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張瑩,女,漢族,山西運城人,單位為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方向為空間文化的創意與傳播。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