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刺痛騰訊的正確姿勢

“頭騰大戰”讓騰訊很頭疼,這樣的局面就是百度、阿裡也不曾造就。從體量上講,抖音甚至今日頭條離騰訊還太遠,抖音和微信也不是完全對位的競爭關系,即便是微信替小兄弟微視擋槍,對於日活隻有1億用戶的短視頻來講,調動日活超過10億用戶的國民大殺器微信,也有點太拿抖音當回事了。
但騰訊就是忍不了,這樣忍無可忍的狀態,也唯有七年前的“3Q大戰”與之相當。說到底,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在刺痛騰訊的這條道路上,產品經理周鴻祎和技術出身的張一鳴,能給同行更多啟示。
拋開是非對錯的口水官司,我們來看看為何抖音能攪動騰訊的一池春水。
恰到好處的對比是最好的詮釋。從歷史上看,早期最想擊敗騰訊的是微軟的MSN,后期至今則是阿裡巴巴。前者受挫的原因相對簡單,作為跨國公司在中國很小的一塊業務,受制於各種政策、戰略和技術因素,很難抵擋本土企業的攻勢。
阿裡巴巴最高調的戰役是“來往”,這是從上到下全公司的攻擊姿勢,直打騰訊社交大本營。可惜的是,南極大陸(騰訊形象是企鵝,因此把基業比喻為“南極大陸”)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社交這塊硬骨頭上,阿裡並不是失敗的孤立。
在這一點上,互聯網圈有著名的“基因輪”:阿裡擅長交易、百度擅長廣告、騰訊擅長社交,聽起來有點宿命感,確實有合理的邏輯——創始人的風格引領企業文化,打造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那麼周鴻祎和張一鳴為何脫穎而出,而且有相似點?3Q大戰讓騰訊難受的是“扣扣保鏢”,但導火索是安全軟件之爭。要知道,PC互聯網時代,能在裝機量上與騰訊一較高下的可能也隻有360系的客戶端產品了。雖然不是對位競爭,但爭奪的核心是用戶時間和使用頻次,這告訴創業者,對付騰訊,未必用社交打社交。
今日頭條如法炮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時間和使用頻次顯得更為要緊。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曾提出了“國民總時間”的概念,強調的就是互聯網產品對用戶時間的零和博弈。
道理都懂,做好很難。過去幾年,以微信為代表的騰訊系產品在“國民總時間”這件事上一騎絕塵,畢竟社交有天然的優勢,無論電商、搜索還是音樂、影視劇,都無法佔據用戶最高頻和最依賴的使用習慣。
短視頻橫空而出,一方面代表了媒介變革的技術趨勢,一方面強力收割用戶的碎片時間。就像微信,通訊只是其中一項功能,用戶還可以看新聞、泡朋友圈,通過小程序,用戶甚至可以買東西、看視頻……微信不斷的功能迭代,不斷地鞏固對用戶使用時間的掌控權。
總結起來,互聯網的競爭就是“沉浸式”體驗的競爭。進入豎屏時代的短視頻就是這樣的一款產品,它並不帶有強烈的目的性,但就是打發無聊時光,像游戲、像社交、像視頻……技術的巨大進步降低了發布者和觀賞者的使用門檻,視頻的形式又比圖文有優勢得多,對於用戶而言,刷抖音確實比刷微信有趣多了。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並不是唯一的選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隻要創業者真的明白用戶把時間花到了哪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