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2017年國產電視劇觀察:數量減少 質量提升

2018年06月07日07:1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電視劇:數量減少質量提升

在中國電視劇的歷史上,2017年無疑是中國電視劇從數量增長轉型到質量增長的一個裡程碑年。根據國家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國產電視劇在數量上下降明顯,但電視劇創作精品迭出,其類型之豐富,影響之巨大。但盛況之下,問題並非不復存在,在繁華的當下,電視劇創作該走向何方,是我們仍需清醒思考的問題。

1.現實主義創作強勢回歸

長期以來,現實主義一直是我國主流文藝作品的重要創作原則。近期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歸去來》,因反映海外留學這一火熱的現實而備受關注。

近年來,主管部門採取各種政策,積極鼓勵現實主義電視劇作品的創作。2017年《雞毛飛上天》《白鹿原》等一批電視劇競相崛起,不僅意味著國產電視劇現實主義創作的強勢回歸,而且賦予了現實主義美學以新的時代內涵。

縱觀這些現實主義劇作,其創作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在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下,致力於展示具有現實質感的生活畫面。如《白鹿原》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的“仁義”白鹿村為縮影,以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為主干,濃墨重彩地書寫了“一個民族的秘史”。

在中國電視劇產業高度發達的今天,現實主義作品要真正吸引並贏得觀眾,必須要學會類型化的敘事,尊重觀眾的審美習慣,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當前大量資本涌入的影視市場,有促成電視劇業“批量生產”之勢,但影視劇的創作仍需要堅守工匠精神。如電視劇《白鹿原》,劇本創作歷經4年,投資高達2.3億元,拍攝周期長達7個多月之久。

盡管《白鹿原》的收視率不盡如人意,但這部電視劇在思想意蘊和視覺呈現上都採取了一種令人矚目的探索姿態,體現了現實主義電視劇制作的工匠精神,被譽為國產電視劇的“良心巨制”。

2.革命歷史題材別開生面

去年,電視劇創作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涌現出許多不同題材不同類型的優質作品,滿足了不同觀眾的收視需求。

長期以來,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一直是主旋律電視劇創作的一大亮點和特色。去年,革命歷史題材涌現出了《海棠依舊》《彭德懷元帥》《絕命后衛師》《彝海結盟》《熱血軍旗》《三八線》等優秀作品。

電視劇《海棠依舊》在敘事上別開生面,以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抗美援朝、萬隆會議、中美建交等宏大歷史事件為背景,巧妙地以總理周恩來工作和生活的西花廳為敘事的出發點和連接點,聚焦於人民總理周恩來的情感世界。

與此同時,歷史題材的創作在2017年也有了令人矚目的新探索。電視劇《軍師聯盟》另辟蹊徑,放棄了對三國時代的宏大敘事,轉而從曹魏陣營內部,從司馬懿個人的命運與視角切入敘事。突出了司馬懿在其人生的每個階段都經歷著被逼迫與無可奈何,雖名為“大軍師”,實際卻是“小人物”。

此外,2017年古裝玄幻劇、仙俠劇的表現也很搶眼。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在敘述三生三世的輪回式糾葛戀情同時,穿插著“宮斗劇式”的反派和陰謀,元素雜糅,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娛樂和情感需求。雖然,此類古裝玄幻仙俠劇在各個播出平台上都創造了較高的收視率和點擊率,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歷史想象、歷史娛樂和歷史消費心理。可這種將歷史真實掏空的敘事策略,在本質上仍然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戲說劇,其歷史意義、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區和混亂,仍需整改。

過去一年,主旋律電視劇有了社會深度,歷史劇有了歷史深度,現實題材劇有了人性深度,電視劇表演有了演技深度。如《那年花開月正圓》擺脫了帝王后妃古裝劇的窠臼,展現了晚清時代的歷史風貌,包含濃烈的家國情懷,其背后有中國文化精神的傳承﹔《軍師聯盟》在扎實研究歷史的基礎上,塑造了一個《三國演義》之外、戲劇邏輯之內的全新司馬懿,讓歷史劇有了更多符合當下審美的歷史認知價值。

另一方面,近年來,網絡劇市場日趨火爆,開始步入超級IP年。2017年,隨著《白日追凶》等優質網劇的崛起,標志著網絡劇創作開始進入了精品化的發展階段。《白夜追凶》採用“共用身份”的故事模式。劇中關宏峰和弟弟關宏宇不停倒換身份,晝夜分別交替行動,一路偵破了各種大案要案,目的是想調閱案卷查出真相,以還清白。據悉,《白夜追凶》創作之初,就定位向美劇看齊,在節奏上、拍攝上都用心打磨。劇作播出后大獲成功,並成為Netflix買下海外發行權的第一部中國大陸網劇。未來,網劇將為中國電視劇的創作和生產,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3.市場評價不能唯收視率

2017年中國電視劇創作在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時,也同樣暴露出許多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終究將影響甚至威脅中國電視劇產業的健康發展。

首先,2017年中國電視劇雖然精品迭出,但是在電視劇市場上,依然充斥著大量平庸之作,真正有影響力有傳播力的優秀電視劇作品比例仍然有待提高。其次,2017年中國電視劇收視率造假等行業亂象問題仍然十分嚴重。收視率造假不僅將導致中國電視劇行業“劣幣驅除良幣”的畸形生態,而且將嚴重傷害中國電視劇的原創力和傳播力。在這個意義上,取代淘汰落后的傳統電視收視評價體系,建立一種更符合現代觀看方式的收視調查體系已迫在眉睫。

近年來,中國電視劇產業的生態雖然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面對的問題一點也不少。明星天價片酬,電視劇制作成本激增,電視劇制作越來越集中於少數幾家巨型公司,成為少數人的游戲……這種壟斷格局的形成,客觀上不利於新興的影視公司進入,不利於競爭格局的形成,自然也不利於中國電視劇創新能力的提升和拓展。

面對2017年中國電視劇創作的繁榮景象,我們仍然需要保持清醒,居安思危,加快治理長期困擾中國電視劇業界的頑疾,切實推進中國電視劇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新時代。

(作者:范志忠,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廣播電影電視研究所所長﹔陳旭光,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