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民日報,70年正青春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你一定知道,今天是人民日報70歲生日。評論君在后台收到許多祝福,非常感動。無法一一放出這些留言並回復,請大家諒解,在這裡一並道一聲感謝。
有位網友在后台說:“未來,你的每一個生日我都陪你過。”字數不多,風輕雲淡,但評論君還是心頭一暖,淚水差點從眼角溢出來。“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就像我們每天精心策劃,想為大家呈現更加精彩的內容﹔而你則每晚守候,讀完了文章才能安心入眠——這不簡單是創作者與讀者的關系,而是無言的約定,是默契的陪伴。很多時候,幸福就是這樣簡單。
70年,25542期報紙。也許你與評論君相處的時間還不長,但幾代中國人始終與人民日報共成長。你,我,我們,一起記錄歷史的變遷,共同見証著、參與著一個偉大民族向著未來的行進。感謝你們,一路同行。
在紀念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舉行的征文活動中,評論君讀到許多小故事,雖不一定事關家國天下,卻同樣感人。有位讀者講,他小時候生活在農村,上級組織為每個村訂閱了《人民日報》,但隻有一份。為了能搶先閱讀,他自願成了從生產隊到大隊部取回報紙的“投遞員”,每日奔波之苦換來了第一個閱讀報紙的“待遇”,心中非常滿足。
還有一位讀者回憶,中學時候寫作文,特別是在寫議論文的時候,就喜歡寫上“據《人民日報》報道”,或者“《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說”,感覺似乎隻有這樣,論証才格外充分、格外有說服力,高分作文才算是揣到了兜裡。
這些趣事雖然離我們越來越遠,但卻是一代人的青春和記憶,反而讓我們感覺格外親切,讀起來格外讓人著迷。
70歲,早已不再是“古稀”的年歲,卻不改“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對人民日報這張報紙來講,70歲正值風華正茂,是又一場追夢旅程的開始。
1948年,人民日報創刊之初,一輛輛牛車把報紙從河北平山裡庄一棟普通農舍中送出,新鮮的墨香那時還伴著未散的硝煙﹔1992年,人民日報率先建成衛星版面數字傳輸系統,全國33個承印點同步接收,實現“當日看當日報”﹔今天,編輯在后台敲動鍵盤、點擊鼠標,讀者就能在第一時間享用冒著熱氣的新聞和評論……抵達讀者的速度越來越快、效率越來越高,這樣的“逆生長”令人驚喜。
1951年,人民日報刊發源自朝鮮戰場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時間,“最可愛的人”成了人民子弟兵的代名詞,后來這篇文章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更加廣為人知﹔去年,人民日報推出H5產品《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讀者紛紛上傳自己的照片,生成專屬軍裝照,晒在朋友圈裡,這款產品點擊量累計達到11億次。跨越近70年,兩個“爆款”,雖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和傳播途徑,卻同樣激發起強大的愛國擁軍勢能,匯聚起全社會的正能量,成為一個時代不可磨滅的印記。
今年兩會期間,手指舞《中國很贊》刷屏,年輕讀者驚呼:有了新形式新渠道,正能量也能讓人“上癮”﹔發布不久的“人民號”,拒絕“失控的算法、混亂的算法、危險的算法”,堅信技術不應抽離價值﹔你正在閱讀的人民日報評論微信的公眾號,也是黨報評論向新媒體伸展出的一枝,讓你看到既一樣又不一樣的黨報評論君……新技術的運用,讓正能量更強大、讓主旋律更響亮,這也啟示我們:真正的創新,不是簡單跟在技術的背后亦步亦趨,而是要有自己的社會責任、有自己的價值堅守。這正是一張“70年正青春”的報紙應有的“人民范兒”。
常有人感慨,70年風雲一紙書。今天的人民日報卻已不只是一張報紙,而是擁有報網端微等10多種載體、400多個終端平台,覆蓋用戶7.86億人次的“人民媒體方陣”。難怪許多讀者說,不僅“每逢大事,必看人民日報”,而且“每天上班路上、睡覺前,也少不了人民日報的陪伴”。
在評論君前天推送的微視頻《暢想——未來的人民日報》中,“未來,在空氣中揮揮手,就可以閱讀人民日報”“未來,人民日報的材料或許是可以吃的”,這些暢想絕非異想天開,而是一粒粒希望的種子。“70歲的人民日報,比你想象的還要年輕”,因為一張真正具有創新精神的報紙,永遠不會老去。
這正是:陪伴是長情的告白,創新是不老的秘密。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彭 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