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音樂教父”羅大佑現身《朗讀者》自曝曾因創作壓力離台赴港

2018年06月16日20:5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在華語樂壇,有這樣一個人,提起他時,幾乎所有音樂人都會不自覺地多出三分尊敬。內地“搖滾教父”崔健說:“唱歌對他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事情,這是他對我的影響。”被人稱作“大哥”的李宗盛說:“他在我內心裡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是一個時代的標志,他的音樂創造才能是無與倫比的。” 他的名字叫羅大佑。

近日,羅大佑現身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在以“路”為主題的節目中,講述自己多年來“漂泊”的感悟。在最近曝光的預告片中,羅大佑爆出曾因創作壓力“逃離”台灣的過往,引發了不少網友的好奇。

羅大佑5歲開始學習鋼琴,18歲那年參加學生樂隊擔任鍵盤手,從此開始音樂演藝活動的腳步。剛步入20歲,羅大佑就為林懷民的雲門舞集編曲,同時期創作歌曲《鄉愁四韻》。他入行早期為劉文正創作的《閃亮的日子》、為鄧麗君創作的《愛的箴言》,以及為張艾嘉創作的《光陰的故事》和《童年》,后來都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記憶。但直到1982年,28歲的羅大佑發行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大家才猛然發現之前低估了這個從學醫轉行音樂的年輕人。

盡管傳唱度最廣的《戀曲1990》《光陰的故事》都是表達細膩的溫柔情歌,但羅大佑在骨子裡卻是一個有著搖滾血統的歌者。1979年,羅大佑已經完成了他首張專輯《之乎者也》的大多數創作,音樂就是他面對世界的利劍。這張專輯的橫空出世,也讓世間知道了這麼一個充滿力量與思辨的歌手。如果說羅大佑是當代歌壇的魯迅,這話一點不為過。除了作品如刀如槍,讓人醍醐灌頂,擁有指引性的音樂力量,他學醫出身的背景,也讓人感嘆命運的相似。視頻中,羅大佑坦言,其實做醫生和做音樂都是面對生命,“醫生是用一種無情的態度在挽救一些有形的生命,但是做音樂,你不但寫曲,不但要創作,其實是在描述一個無形的世界。”

然而正因為第一張專輯無論在音樂還是社會影響力上都取得了空前成功,羅大佑反而陷入了無盡壓力之中。當時,身邊的朋友紛紛要求羅大佑繼續批判和吶喊,但驟然得到無數關注的羅大佑卻隻覺得“我失掉自己了”,在長期壓力下日夜顛倒的生活甚至讓他萌生出逃離的想法。終於,在1984年的最后一天,完成跨年演唱會的羅大佑對自己說,“不行,我被掏空了,熱情已經沒有了。”於是第二年,在創作完《明天會更好》后,羅大佑離開台灣赴港發展,開啟了屬於自己的另一段傳奇。

如今,歷經半生漂泊,年過花甲的羅大佑又回到了台灣,現在的他,對於自己曾經走過的路都有著怎樣的理解和感悟?對於那些經過無數內心的掙扎之后已經上路的年輕人,他又會送上怎樣的朗讀寄語?更多精彩,敬請關注本周六20:00央視綜合頻道、周日21:00央視綜藝頻道聯合播出的《朗讀者》第二季。

(責編:趙光霞、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