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進口電影:內容多元化 觀眾理性化

曠實 楊艾
2018年06月20日13:3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進口電影:內容多元化 觀眾理性化

我國進口影片中,一類是配額有限的分賬片,普遍是制作精良的大片。根據藝恩數據,在2016年和2017年上映的471部和463部影片中,國外進口分賬片僅有38和39部,但總票房佔當年總票房的32%和39%﹔另一類是沒有確定指標的進口買斷片,多是中低成本影片。從歷年上映的買斷片數量看,配額較為靈活,而單片貢獻票房的力度也較小,可作為分賬片的補充。

近年,我國分賬片進口呈逐漸開放趨勢。從1994年起每年10部進口分賬片配額,到2001年階段性提升至20部,再至2012年開放限額至34部,特別是2016年和2017年,進口分賬片數量分別達到38部和39部,已經突破原有配額。

在進口影片數量不斷提升,尤其是進口買斷片數量快速提升的背景下,進口電影也逐漸呈現出題材類型多元化、去好萊塢化的特征。隨著進口影片數量的增加,類型、國別、語言的豐富,市場將從過去對好萊塢式大片的依賴逐步走出,來滿足中國電影觀眾更加多元、豐富的內容需求。

分賬片和買斷片以及部分合拍片,共同形成了中國進口電影的三大板塊

分賬片是進口影片中最核心的部分。電影進口分賬片即國外電影版權所有者不賣斷發行權,而是委托中介機構代理發行,並事先商定比例,按票房收入分成的影片類型。制片方、發行機構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通常而言,進口分賬片主要以好萊塢的大制作影片為主。

我國分賬片進口呈逐漸開放趨勢,進口分賬片的配額在歷史上也是逐漸擴容的。1994年年底,原廣電部電影局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提出每年可以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基本表現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中美雙方簽署雙邊協議,中國每年允許以分賬形式進口20部進口分賬大片,並在3年內整體進口片數量達到50部。2012年2月18日,中美雙方簽訂《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中國在原來每年引進美國電影配額約20部的基礎上增加14部3D或IMAX電影,此外美方票房分賬從原來的13%升至25%。

34部進口分賬片外加約30—40部進口買斷片,形成了目前中國電影市場中進口電影的格局。

與制片方和發行方共同承擔風險不同,進口買斷片則是指電影版權所有者將某段時間內的某國或地區的發行權以固定價格一次出售,由買方自負盈虧,制作方不參與票房分成的電影。買斷片是國內民營電影公司切入進口片市場的方式,一般由中方買斷影片版權並在中國市場發行,而電影的審查、審批風險一律由買片方承擔。

買斷片的進口流程分為4個環節,包括版權購買、配額申請、審查和發行。民營公司在引進海外影片之后,需要向中影公司或者華夏電影申請配額指標並支付一定費用。配額申請及后續的審查環節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果配額申請失敗或審查不通過,可能會導致影片引進失敗,由此帶來的損失由版權購買方承擔。

買斷片並沒有確定指標,從歷年上映的買斷片數量看,作為分賬影片的補充,買斷片配額較為靈活。從歷史上看,出現了每年買斷片數量從70部到10余部的巨大差異。

2017年,整體買斷批片數量達到了70部,創歷史之最,也呈現出題材、地域百花齊放的市場特點。除了傳統的歐美國家電影外,印度電影、泰國電影、西班牙電影均被引進,在電影類型上成為進口分賬片的一種重要補充。同時,2017年也出現了高票房買斷片的爆發,《摔跤吧!爸爸》和《生化危機:終章》兩部買斷批片獲得了超過10億元的票房。

多元化趨勢顯現,“內容為王”主導觀眾擇影

從歷年數據來看,進口影片票房在整體票房中的佔比基本維持在40%—50%左右,票房佔比略低於國產影片,僅2012年出現了進口影片票房佔比略微超過國產影片的情況﹔從票房佔比來看,2015年到2017年進口影片的票房佔比從38%提升至46%。

從近3年的數量來看,進口影片數量佔比從19%提升至23%,數量佔比的提升低於票房佔比的提升。從2017年來看,進口影片用23%的數量佔比貢獻了46%的票房佔比。由此說明,進口影片單片的票房貢獻率仍然較高。

在進口影片數量不斷提升,尤其是進口買斷片的數量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影片逐漸呈現出題材類型多元化、去好萊塢化的特征。在題材方面,除了歐美進口片常見的動作冒險類影片外,更多的劇情、勵志、驚悚、犯罪類題材影片也同樣取得成功。

2017年電影市場出現了如《摔跤吧!爸爸》、《天才槍手》等收獲好口碑與高票房的非好萊塢買斷批片。2018年,有了前一年票房成功帶來的示范效應,每月均有非好萊塢的進口買斷批片上映。以過去比較小眾的印度電影為例,截止到2018年6月電影市場已經有5部印度電影上映,包括《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神秘巨星》在中國市場獲得了6.7億元票房和7.8分的豆瓣評分,成為印度電影再次在中國市場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印証。

在國別上,印度電影、泰國電影、西班牙電影等非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市場逐漸上映,觀眾的觀影習慣也逐漸從純粹的英語語種影片過渡到部分小語種影片。

在題材方面,中國電影觀眾過去更青睞於好萊塢式的視覺效果大片。但在非好萊塢市場,大量的海外影片更擅長於故事講述、情節推動等。可以看到的是,以《摔跤吧!爸爸》為代表的勵志、傳記類影片,以《愛樂之城》和《神秘巨星》為代表的劇情音樂類影片,以《天才槍手》為代表的懸疑犯罪片,都逐漸成為電影市場上受到中國觀眾認可的進口類型片。

觀影需求日漸清晰,優質內容成核心競爭力

國內市場逐漸回歸理性,不再對進口大片盲目追逐。以近期上映的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游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為例,星球大戰IP在國內缺乏堅實的觀眾基礎,而該片在劇情合理性和視覺場面上也都受到一定的質疑,影片在中國上映19天僅取得1億元票房。不僅如此,2018年1月上映的《星球大戰:最后的絕地武士》在國內票房也僅有2.67億元,與2016年上映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在國內取得的8.1億元票房相去甚遠。兩部2018年上映的《星球大戰》系列影片,與2016年的同IP影片有如此大的差距,一方面是因為兩部影片在內容情節上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與中國觀眾對進口影片,包括有大IP的進口影片更加理性的態度息息相關。

根據新浪網和貓眼數據,2018年至今除了《游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等好萊塢分賬片票房低於市場預期之外,也有大量進口買斷批片的票房徘徊在1000萬元—2000萬元級別,甚至低於1000萬元。從當前國內的宣傳、發行成本來看,票房低於2000萬元,對於買斷批片的進口方來說將會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

觀眾對於進口影片的理性選擇,在近年來的票房結果中也有所體現。分析2015—2017年國產電影、進口電影TOP5的情況,可以發現這兩大類電影在票房和豆瓣評分上的倒置。

根據貓眼數據,2015—2017年排名前三的進口電影平均票房分別為13.89億元、12.43億元、14.75億元,而同期國產電影的這一數字達到了16.67億元、15.77億元、23.84億元。即使不考慮2017年因《戰狼2》帶來的拉動效應,排名前三的國產影片平均票房仍然高於進口影片。相反的是,在豆瓣平均評分上,近3年國產影片的平均評分(6.62、5.78、6.5)均低於同期的進口影片(7.88、7.98、7.02)。可以看到的是,雖然進口影片擁有更高的豆瓣評分,但受制於文化相同性、語言障礙、觀影受眾層級差別等因素,普通電影觀眾更傾向於選擇國產電影。

當前批片市場蓬勃發展,其題材內容涉獵廣泛,涵蓋勵志、劇情、懸疑、動畫等多種類型,正在成為國內電影市場高票房電影的重要來源之一。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