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會輿論場中皴染新時代“三農”畫卷
——農民日報2018年兩會報道的探索實踐
農民日報兼具“黨報姓黨”的政治屬性和“農報屬農”的功能定位。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圍繞黨在“三農”領域的大政方針、圍繞全國農業農村工作開展獨具特色的宣傳報道,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精神的實踐要求。
回顧2018年農民日報的兩會報道,如果把她比作一幅山水長卷,那麼,其過程就是一次國畫“皴染法”的嘗試和借鑒。具體而言有三個特點:一是在章法上“置陣布勢”,著力構建有主體主峰、有遠山呼應、有主次搭配的全景構圖﹔二是運用“皴”法技巧,反復皴涂、精細描畫輪廓、脈絡、紋理﹔三是用好 “染”法,時而層層上色,“三礬九染”,極力烘托主題,時而運色以輕,薄施淡抹,注重留白,用墨的濃淡、色的輕重生動展現豐富的層次和色彩。
章法布局:構建以鄉村振興為主體主峰的全景構圖
畫者在創作之前要有章法,即胸中有全局,對整體構圖的疏密、聚散、虛實有准確認知。對一次大型宣傳報道活動來說,章法就是要明確報道的重點焦點,圍繞重點焦點有主有次,謀篇布局。
就“三農”來說,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座劃時代意義的裡程碑,也是激蕩在廣袤鄉土大地上最為動人的夢想,是回旋在億萬農民心中最為深切的期盼。鄉村振興是農民日報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宣傳報道的重中之重,在兩會“三農”宣傳報道畫卷中也理所當然地是主體主峰。今年的兩會報道,農民日報就是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形成以主題言論為靈魂、為統領,以“特稿+話題”為兩翼的報道模式。
從主題言論來說,我們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始終堅持“三農”視角。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就鄉村振興戰略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這成為兩會期間的“三農”最佳音、最強音。我們在第一時間緊急策劃部署、調動骨干力量撰寫系列評論,第一論《緊緊扭住產業振興不放鬆》當晚上版,第二天與總書記下團組消息一同見報。在連續6天時間裡,在頭版黃金位置相繼推出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五大振興以及綜合性方法論共6篇系列評論。這一組評論員文章是兩會報道中唯一就總書記鄉村振興最新論述刊發的系列評論。這既是農民日報切實履行黨和政府所賦予職責定位的必然要求和使命所在,也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重大主題、關鍵時刻不缺位、重引領的擔當和作為,在代表委員、涉農領域和農村基層群眾中產生較大反響。
從“特稿+話題”來看,會議召開伊始,我們就在報紙端頭版開設《共話優先發展 眾說振興大計》兩會特稿專欄,在頭條位置推出《邁好鄉村振興第一步》。接下來,8篇特稿分別從城鄉融合、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質量興農、綠色發展、農耕文明、鄉村善治、脫貧攻堅等多個方面對代表委員進行深度採訪報道,深入展現代表委員對鄉村振興的建議和思考,也引發了更多對鄉村振興的關注。《兩會話題》是一個運用綜述、觀點、照片、圖表、鏈接等多種手段,圍繞一個問題說深說透的專題整版,我們圍繞鄉村振興各個環節擬定話題,刊發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重在創新制度性供給》《農村“雙創”——帶旺鄉村人氣添足發展動力》《五級書記抓振興——堅持黨管農村共促優先發展》等8個話題整版。
在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主體主峰的同時,我們也堅持疏密有致、主次有序,立足“三農”發展全局多角度進行展現。我們關注農村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關注農村的水電路氣房訊以及醫療、教育、社保,關注農業在“一帶一路”中如何行穩致遠,關注農村電商在推動優質農產品對接大市場中的作為……這些具體問題與主體主峰一起,完成了“三農”畫卷主次分明、承轉有方、層次豐富的全景構圖。
筆法構型:皴涂新時代“三農”發展的輪廓脈絡
皴,是國畫中的一種筆法,用線表現山、石、樹的脈絡紋理。在兩會的“三農”宣傳畫卷中,也需要我們盡可能地引導“三農”熱點、設置“三農”議題,盡可能地獲得更多“三農”好聲音,以此為線條,反復皴涂,精細描畫,讓“三農”輪廓更加明顯、脈絡更加清晰。
但是,兩會輿論場中議題豐富、聲音紛繁,在有限的新聞資源中獲得更多“三農”好聲音,並不是容易的事。我們在實踐中按照新聞傳播規律和媒體融合理念,創新了採寫編輯的方式方法,取得較好效果。
尋找公共新聞的“三農”接口和“三農”新聞的公共出口。脫離兩會熱點談“三農”就會形成自說自話、自娛自樂的尷尬局面﹔脫離“三農”隻談會議進程、熱點,就會陷入總書記所指出的“千報一面”、重復雷同,也不符合農民日報的功能定位和用戶特點。因此,我們創新思路,巧妙尋找“出口”和“接口”,實現了“三農”話題和兩會熱點的有機統一。
在接口上,我們努力尋求公共新聞如何有效連接“三農”用戶、如何更好適應“三農”特點、如何精准激發“三農”興趣點。如,在刊發總書記重要活動新華社通稿時,我們從文中摘取總書記關於“三農”的重要論述,作為副題突出處理﹔就財政部長記者發布會,刊發《鄉村振興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報道﹔就國家衛計委主任部長通道答記者問,刊發《“靶向治療”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報道。特別是聚焦國務院機構改革這一個重大公共新聞,我們在官方微信公號推出《揭開“農業農村部”新面紗,並非簡單加入“農村”二字》,在農民日報中國農業新聞網推出H5《歷次機構改革中的農業部,變化有哪些》,將對“三農”影響最大的農業農村部的變化,進行橫向比較和縱向回顧,這些新媒體產品在涉農人士的朋友圈裡被不斷轉發點贊和收藏,成為“爆款”產品。
在出口上,我們深知輿論場上的“三農”聲音還很弱小,如何讓重中之重的“三農”真正成為好聲音、強聲音,固然需要全社會真正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但也需要媒體特別是“三農”主流媒體,深入研究“三農”外的用戶,在對接需求、適應需求的基礎上爭取引導需求、創造需求,從而更好展示“三農”形象、宣傳“三農”貢獻、形成“三農”合力、破解“三農”難題。比如,針對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我們將對農業部長的兩會報道集成,推送微信文章《農業部長韓長賦:增產不是化肥“喂”出來的,農業要綠色發展》,傳遞農產品安全的事實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針對消費者對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好奇和期待,我們將代表委員通道上特色農產品的“產品廣告”集納,刊發了《打開電視看兩會,竟然沒忍住去買了蘋果、馬鈴薯、魚皮包……》,助力優質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助力農民致富。
主動設置“三農”話題,引導“三農”熱點。新聞不可以虛構,但報道可以策劃。實事求是地說,在兩會輿論場中,“三農”並非熱門話題,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發現,更要積極進行議題設置。
我們加強了現場提問環節的策劃,鼓勵上會記者在新聞發布會、團組開放日、部長通道、代表委員通道中積極提問,爭取鎂光燈對“三農”問題的更多聚焦。例如,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王國慶在回答記者以為農民代言方式提問時表示,農民日報為農民代言名正言順,並回答了關於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問題﹔在部長通道上,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表示,要為鄉村振興做好智慧氣象服務﹔全國政協委員、網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磊對農民日報記者說,“我要在農民日報上說說心裡話”,並表示,“互聯網+農業”是需要有探索精神的人深入到中國農村一線去。
發揮媒體融合作用,增強線上線下、會裡會外的交互和聯動。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新聞的生產方式,讓媒體與讀者的聯結變得更加密切。2018年兩會,我們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與涉農普通干部群眾、新農人等用戶零距離對接,帶著他們的現實問題上兩會,受到了熱烈響應,微信推文點贊留言數量大幅增長。
兩會伊始,農民日報官方微信文章《為農民代言!這些年,農報記者在全國兩會問了哪些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快來留言,您的問題我們負責帶上兩會﹞》,一經推出便受到了網友的歡迎。我們把這些熱點問題整理歸類,交給上會記者。記者帶著問題在採訪中尋找答案,發回了一篇篇察民情、接地氣的稿件。為進一步增強互動性,我們在兩會期間“寸土寸金”的報紙頭版上開設《兩會議三農 三農連兩會》專欄,採取會內會外聯動的方式,分別採訪代表委員和來自基層一線的村支書、種糧大戶、新農人等,圍繞“三農”話題從各自角度發聲,使基層的訴求願望和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有了親密接觸、點對點對接,從而形成會內會外聲音的相互激蕩、相互激發、相互升華。又從“編者”的角度提煉觀點、歸納重點,在PC端和移動端進行報道,形成了兩會報道獨特的小“氣場”,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上千家媒體在兩會上爭奪有限的新聞資源,正是這些來自各行各業代表委員涉農話題的報道,在公共話題、綜合領域裡找到“三農”連接點,就像國畫的皴法,運筆多變,一筆一筆勾勒皴涂出大國“三農”發展的輪廓脈絡。
墨法著色:渲染主題濃淡相宜、隨類賦彩
中國畫又稱為水墨畫,根據用墨、用水、用彩的比例和方法產生復雜變化。與之相類似,在“三農”宣傳畫卷上,我們圍繞主題採取不同墨法,宜濃則濃、宜淡則淡、宜彩則彩。
所謂宜濃則濃,是指在核心報道、重大主題報道中濃墨重彩、層層上色
從2月22日開始到3月3日政協開幕,我們推出《新時代“三農”啟示錄》專欄,每天至少拿出頭版1/3版面,先后刊發了《看!大國“三農”磅礡轉型》《喜!中國飯碗銅鑄鐵打》等9篇編輯部文章,以洋洋4萬言提前升溫預熱,為兩會召開營造濃厚氛圍,也為“三農”宣傳畫卷添上濃重一筆。這組文章獲得中宣部專題新聞閱評。
兩會期間,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下團組活動的報道,農民日報在第一時間通過網站、新媒體刊發快訊和簡要報道﹔迅速指揮上會記者採訪相關團組、與總書記對話的基層代表、涉農代表委員,採訪總書記講話的反響,連夜形成綜述性報道﹔緊急安排部署撰寫原創言論。在全媒體各端上,分別圍繞總書記在內蒙古代表團講的脫貧攻堅、在廣東代表團講的農村人才、在山東代表團講的鄉村振興,集成運用消息、新聞照片、音視頻、評論、微評、反響報道、會外聲音等多種報道方式,層層渲染、反復烘托,揮毫潑墨,酣暢淋漓。
所謂宜淡則淡,是有些話題隻需薄施淡掃、點到為止,甚至還需要留白。淡,非但不是可有可無,有時甚至是點睛之筆
兩會期間,我們堅持在報紙端頭版刊發《三農微評》,引領觀點。從引用全國人大代表左香雲在“代表通道”原汁原味的話撰寫《拿出“打糍粑”的勁頭來奮斗》到圍繞農村人才撰寫《引鳳留人唱好振興大戲》,從採訪 “我的級別是農民”的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而撰寫的《為農民發聲接地氣才更好》,到有感於“養豬大戶”丁磊、石頭村“村長”劉強東而撰寫《鄉村振興需要更多特殊“農民”》﹔從緊跟兩會議程撰寫的《讓法治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到兩會閉幕前后呼吁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干的《鄉村振興是干出來的》《“兩會東風勁,大家快下田”》等。幾乎一天一篇的短平快,雖短短三四百字,卻於細微處生動反映大主題,猶如淡墨點染,寥寥數筆已有悠長韻意﹔又像留白處的題詩,意在言外,虛中見實。
所謂宜彩則彩,是指中國畫中的隨類賦彩。在兩會報道中,一些軟性報道、人物報道要有色彩、有溫度、有情感
作為一家面向廣大農村的黨報,農民日報始終把農民的所思所想放在心上。我們抓拍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長丁秀花在人民大會堂外面打開手機現場做直播,刊發了《“我要讓鄉親們一起看看天安門廣場”》﹔我們在三八節採訪多位涉農的女性代表,刊發了《心系“三農”,她們的奮斗最美麗》﹔我們對8位來自最基層的大學生村官代表進行集體採訪,刊發了《為振興鄉村揮洒青春和汗水》圖文報道﹔我們記錄下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委副書記姚增科痛批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一幕,刊發了《扯著嗓子喊落實結果就是不落實》。這些報道帶著新鮮的泥土氣、帶著鮮明的個性、帶著強烈的情感,像彩色點染,著墨不多卻格外醒目。
做好新時代“三農”新聞宣傳工作,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三農”思想和宣傳思想為統領,始終堅持政治家辦報理念,始終堅持“黨報姓黨”政治屬性和“農報屬農”功能定位的有機統一。正因此,我們在2018年兩會報道中才得以創新思路、方式和方法,在兩會輿論場中皴染出一幅新時代大國“三農”改革發展的壯美畫卷。這也是我們繼續做好“三農”新聞宣傳工作最為重要的經驗和啟示。
(作者系農民日報社總編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