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楊臻:爭分奪秒“追風記”

楊臻
2018年08月01日10:5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爭分奪秒“追風記”

楊臻在前線報道中。

  7月22日中午12點半,今年第10號台風“安比”在上海崇明島沿海登陸,中心最大風力10級,給上海各區帶來不同程度的風雨。這也是自1949年以來直接登陸上海的第三個台風。

  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廣播電視台集團領導高度重視,7月21日、22日兩天,先后派出40路記者趕往江浙滬25個關鍵位置,對“安比”進行全方位包抄,不斷從上海市的防汛指揮部、公安、電力、排水、機場等部門發回最新訊息。22日台風登陸當天,更是在中心新媒體平台——看看新聞Knews24直播流中,推出“迎戰台風安比看看新聞全天候大直播”,上視《午間新聞》、衛視《東方大頭條》擴版各推出一小時特別直播節目,在各檔新聞欄目中記者連線近130次,及時發布台風消息。

  我本是新聞專題記者,按理說並不需要報實時短新聞,不過,不久前剛巧啟動了上海架空線入地的新聞專題拍攝(架空線入地是今年上海重要民生工程),與電力工作“親密接觸”了好幾天。7月20日,我和攝像剛從施工現場外拍回來,在路上我看到了一條消息,說有可能台風“安比”會給上海帶來大風大雨,正好專題拍攝也需要展現架空線入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想台風天,架空線在室外風吹雨淋,想必是會帶來用電的不安全和不穩定因素,因此剛好可以作為一個案例來說明“入地”的必要性。於是回台之后,我和制片人提出,如果22日有台風,我希望能去拍電力部門的防台措施。

  20日晚上,我接到制片人電話,整個中心對於此次防台報道非常重視,正在部署記者報道團隊,因為我拍的是電力,領導希望我未來兩天在進行專題外拍的同時,也能將這兩天上海電力保障供應的行動做短消息供各檔新聞版面使用,以及有可能還會進行連線和直播。就這樣,我變成了跟隨電力部門兩天的“追風者”。

  其實對於台風報道,我並不陌生。3年前,我在台北曾做過台風“燦鴻”的報道,當時的台風“燦鴻”結構扎實,強度也已經達到中度台風的極限,2015年的夏天,它給台灣東北部帶來猛烈的風雨,很多路邊的大樹被連根拔起。當時隻有我一個人在台北,報道力量薄弱,也沒有當地部門的資源,隻能先通過自身的感受來描述台風的影響。由於雨傘在台風中根本無法使用,我當時穿上雨衣、雨鞋,手裡拿了一根自拍杆,把手機綁在上面,為了防止手機打濕,又找了一個不影響拍攝清晰度的透明袋罩在外面,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在台風中的自拍出鏡。

  3年之后,我作為中心40路“追風記者”中的一路,專門聚焦電力,開始了新的台風報道。在台風到來之前,我先與電力部門聯系確定報道點和內容,由於台風預計周日(22日)到達上海,於是21日我的拍攝計劃是跟著市中心的電力部門進行防台准備﹔周日台風到達,由於郊區空曠,人少、風大,電力設備受台風影響大,出現故障的可能性大,並且當時預報台風很有可能在上海金山地區登陸,於是我們計劃前往金山,跟拍金山電力的保障和搶修工作。

  因為要兼顧專題和短新聞的採制,時間比較緊張,21日一早我們7點出發,8點半開始跟隨市中心電力部門在市中心五區展開電力保障,主要內容包括架空線入地工程中在建的變電設備加固、泵站用電設備檢查,以及低窪地帶的變電站防汛准備工作。為了應對台風影響,電力部門可以說是做足了准備,電網各級指揮體系啟動24小時應急保障值守,並進入“三級故障搶修狀態”,1600余人的專業搶修力量全天候待命,力爭將台風給全市生產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

  就在中午結束電力拍攝的時候,我又接到台裡通知,下午臨時需要拍徐匯區消防支隊的樓層救人應急模擬訓練,以及對防汛防台相關設備進行檢查保養的內容。於是攝制組又急忙趕往下一個拍攝點,在路上我在車裡完成上午拍攝素材的編寫和剪輯。演習過程中,攝像以拍攝為主,我在一邊迅速記錄要點,和指導員了解情況,迅速成稿。與電力部門一樣,上海消防部門此次在台風期間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備,9000余名消防官兵全部在崗在位,隨時做好“打大仗、打惡仗”的戰斗准備。16點,兩條片子順利報片,及時保障了18點晚新聞的需求,並在隨后各檔新聞中滾動播出。

  22日一早,風雨開始加大,早上7點,我們按計劃前往金山。上午10點左右,受台風影響,金山地區出現7到8級大風,並伴有中到大雨。國網上海金山供電公司啟動電力特別巡查,對重要的特高壓線下的塑料大棚進行檢查,查看是否有被台風吹破損的狀況,以及是否有移動性異物對重要輸電線路造成影響。採訪現場,風吹著雨橫著向人刮過來,眼裡嘴裡都是雨水,頭發一會兒就濕了,雨傘根本就撐不住。

  隨后,電力部門又對龍泉港出海閘等重要防汛用電單位進行了用電指導和檢查。這時也差不多中午了,台裡希望我們能提供上午的外拍視頻並進行連線,於是我趕緊寫稿、編片,並收集匯總電力情況進行直播准備,一時間疲於奔命,幸好帶上了電腦,現在的輕量化拍攝和剪輯,為快速反應提供了便利。於是我一邊在車上寫稿、剪片、傳輸,一邊驅車快速前往下一站的直播點。直播點選在了金山電力的調度控制中心,那裡可以看到整個轄區內220千伏及以下的所有電網的實時運行情況,能夠比較全面的概括金山地區的電力情況。因為沒有4G連線設備和衛星車,我們就土法上陣,使用微信視頻連接,不過等了約半小時,傳來台風在崇明登陸的消息,報道關注點迅速轉往崇明,我們在金山的連線隨即取消。

  中午12點左右,金山的風雨很快停歇,甚至有出太陽的征兆。來自金山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的消息,轄區內所有電網及電力設備運行正常,沒有出現因台風造成的電路故障。

  兩天的“追風”,我共完成了3條短新聞採制、架空線台風天的專題採制,並進行了一次直播連線准備,在前方有一種緊鑼密鼓打戰的感受,而最大的收獲是,借由這次台風,我又對台風的報道進行了一次總結,這些經驗有的來自自身,更多的是來自對同行的學習。比如,針對不同的報道內容,要求是不一樣的,如果是短新聞成片的拍攝,那麼最重要的是“快”,內容拿到、採訪拿到,第一時間在前方完成寫稿剪輯傳片﹔而如果是直播連線,通常在電視端是限制在一到兩分鐘內的,最重要的是在短時間內對這個點的信息進行匯總,有邏輯有層次,信息量要大﹔而如果是台風現場出鏡,重要的是記者的“五感感受”,以及將風雨“可視化”,通常可以借助現場的一些破損的房屋、樹木、落石進行形象展現。

  台風天,除了有“追風”的記者,其實更多的是那些堅守在崗位上保障這座城市安全的工作人員。防汛防台涉及千家萬戶,此次台風報道過程中,我也看到了上海各部門的嚴陣以待和敬業職守。大家開玩笑總說上海對台風有結界,但最好的結界,其實正是這些堅守在一線崗位的工作者。他們,真的辛苦了。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