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5期

在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中走出困境

——以長春日報社2016年以來的改革發展探索為例

孫成軍
2018年08月03日10:01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在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中走出困境

  長春日報社堅持 “人才興社” “強報立社” “改革活社” “創新強社” , 把解決職工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作為立足點,深化改革創新,推進融合發展,極大地調動了干部職工積極性,更好地履行了黨媒職責。

  全國兩會剛剛閉幕,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大幕就已拉開。隨著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推進,地方改革也箭在弦上,牽動人心。近年來,地方黨報發展面臨諸多沖擊,以紙媒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受制於採編刊的運轉周期,在新媒體面前劣勢頻現,公信力雖存,但傳播力、影響力下降,經營收入銳減,債務沉重,體制僵化,不少人宣稱:“沒有人看報紙了”“沒有人在報紙上發廣告了”“報紙沒有出路了”……媒體人也在思索:地方黨報的出路究竟在哪兒?如何才能讓地方黨報走得更好更遠?本文以長春日報社力圖擺脫困境的實踐分析為基礎,對地方黨報如何借助改革春風,在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中走出困境,對如何深化地方黨報改革進行研究與探索。

  使命:作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好黨的“喉舌”和“筆杆子”作用,推動和保障黨的事業發展

  作為地方黨委的機關報,地方黨報必須把履行黨媒責任作為第一要務,積極宣傳黨的主張,凝聚社會共識,為黨的事業服務,堅持為黨服務與為民服務的一致性。然而,受諸多因素影響,當下黨媒在履行責任方面,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對黨報責任需要再認識,對黨報體制需要再認識,對黨報改革發展需要再認識。隻有明白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知道了“從哪裡來”,才能明確“往哪裡去”,堅守初心,不忘初心。

  黨報姓“黨”,使命為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安邦定國的大事。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總書記系統闡明了新時期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職責使命:“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黨報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主陣地,在黨的事業發展中所起作用無可替代。這一使命和職責,要求黨報首先要講政治,堅持“政治家辦報”。這裡所說的“講政治”和“政治家辦報”,最主要的就是強調黨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發出黨的聲音,體現黨的意志和主張,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正確的輿論導向。

  黨報為“器”,重在護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報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持久地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使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深入人心,這是地方黨報“不忘初心”的根本要求。辦黨報的“初心”,就是維護和實現黨的利益,通過宣傳手段,把黨的主張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讓更多的人贊同,讓更多的人“跟黨走”。黨報是黨的陣地,辦黨報的新聞工作者,是黨的“筆杆子”。基於這一點,黨報是維護黨的利益的重要“利器”,是輿論戰場上黨的主陣地,偏離了黨的要求,偏離了黨的利益,黨報就失去了價值所在。

  黨報黨“管”,黨報黨辦。之所以稱為“黨報”,根本要義在於,辦黨報的主體,是黨的各級組織,黨報宣傳的內容,是黨的要求和主張。黨報辦得怎麼樣,黨報隊伍建設得怎麼樣,黨報有沒有發揮好黨報作用,是各級黨委的責任。作為各級黨委的機關報,無論哪一個層級的黨報,都必須講政治、顧大局,既要宣傳黨的主張,也要批駁錯誤的言論,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穩立場。歷史和實踐証明,黨管黨報、黨辦黨報,是黨報發揮黨媒作用的關鍵所在,是黨的事業成功的重要保障。

  困境:發展現狀與肩負的黨媒使命不適應,改革、創新、轉型是走出困境的必然選擇

  黨報很重要,辦報很困難。當前,黨報在履行職責使命的同時,也面臨自身改革發展的諸多問題。承擔黨報編輯出版工作的報社,肩負著政治的責任,承擔著歷史的負重。四大問題亟待求解,凸顯改革創新勢在必行:

  地方黨報發展向何處去:新媒體沖擊下“痛”並堅持著

  地方黨報以報紙為主要載體,發行到哪裡,就能傳播到哪裡,影響到哪裡。長期以來,在內容為王的競爭中,地方黨報因其內容來源的唯一性、權威性,形成地方媒體中一報獨大局面,並以其發行量大、影響面廣而在紙媒市場“鶴立雞群”。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基於互聯網技術與服務的移動客戶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手機的普及,人們在瞬間改變了閱讀習慣和獲取資訊的渠道,通過手機看新聞,通過網絡看新聞,報紙的主要功能逐步為移動客戶端和電腦所替代。信息發布多元化,人人都可以成為發布者,有電腦、有手機、有網絡,就有發布的平台,由此提出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新媒體時代報紙向何處去?”在這種情況下,地方黨報作為地方紙媒中的“老大”,所受沖擊無疑也是最大的,特別是傳統廣告和發行業務,更是首當其沖。在這種情況下,地方黨報向何處去?是不是還要堅守?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地方黨報作為黨的“喉舌”,隻能加強,不能削弱,必須堅守,如何適應技術進步的要求而進行改革創新,是擺在地方黨報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地方黨報能否堅守下去的關鍵所在。

  地方黨報改革向何處改:改革過程中“等”並期待著

  目前,承擔地方黨報編輯出版任務的地方報社,基本處於事企不分狀態,最起碼在認知上是存在誤區的。如長春日報社為市委直屬公益二類事業單位,但經費形式為自籌自支。2001年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復同意成立長春日報報業集團,並由長春日報社出資成立長春日報(報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造成的錯覺是長春日報社已經改制為企業——長春日報報業集團。事實上,“長春日報(報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只是報社出資成立的一個企業,隸屬於報社,事實上又代替了報社甚至凌駕於報社之上,甚至以報業集團名義,又成立了許多空殼公司,導致體制不清、人員混崗、管理混亂。由於報社本身並沒有改革改制,造成諸多管理中的不順,企業非企業、事業非事業。最為突出的是,干部、人事、財務審計、紀檢監察等事項,按事業單位甚至機關管理要求進行管理,經費形式按企業管理,自籌自支。由於企業單位與事業單位具有不同的管理規則和運行模式,由此造成實際工作中的較多沖突。深化地方黨報改革,首先應明確編輯出版地方黨報的報社性質,理清關系。特別是厘清“報社”與“報業集團”的關系、事業與企業的關系,這是地方黨報深化改革走出困境的基礎和前提。

  地方黨報難題向何處解:轉型應變中“求”並探索著

  地方黨報發展有過輝煌時期,也有低谷階段。當前,地方黨報發展正處轉型期,困難前所未有,壓力前所未有。現行體制下,地方黨報不得不為生存而戰。由於歷史原因,多數報社債務沉重、歷史負擔突出、人員穩定壓力大、工資保障難。在這種情況下,報社把主要精力放在籌錢和維護穩定上,“愁錢”成為報社的心頭之患,“籌錢”成為報社的頭等大事。主要精力不是放在辦報上,而是放在經營上。經營的本質是一種利益交換,誰出錢誰就是客戶,為客戶服好務是經營工作本身的要求。然而,地方報社具有特殊性,出於黨性要求和黨性自覺,在經營過程中隻能為有限客戶提供有限服務,這就制約和影響了黨報的經營空間。沒有錢,就無法生存,諸多問題無法解決。為了“錢”,有時打“擦邊球”,四處“求”,到處“借”,甚至利用黨報影響力迫使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就范”,降低了黨報聲譽和公信力,嚴重影響黨報質量,削弱黨報的影響力、傳播力,進而削弱了戰斗力。這些難題,靠黨報自身無法解決,隻有在深化改革中明晰定位,才能走出怪圈。

  地方黨報人才向何處找:在人才匱乏中“挺”並堅守著

  地方黨報困境,最為突出的是人才保障缺失,辦報乏人,后繼無人。一方面,冗員多,人浮於事,一些人員佔崗不干事也干不成事、不能干事,輔助人員隊伍過於龐大。另一方面,人才少,記者更少,引不來人,也留不住人。地方黨報成為媒體人的實訓基地。眾媒興起,人才競爭日趨激烈,黨報多年培養的優秀人才,紛紛“跳槽”,要麼轉戰民企,要麼轉戰到機關事業單位。報社在生存都很困難的情況下,沒有能力用優厚的待遇留人,更沒有能力用大的投入培養人才。即使面向社會公開招考,但在現有選人用人制度下,報社作為事業單位,並沒有用人自主權,同樣遵守“凡進必考”法則,按現有事業單位考試規則,考上的不一定是適應報社需要的,報社需要的又難以考上。為了支撐黨報發展,隻好在現有人員中“挖潛”“再挖潛”,堅守著陣地和黨媒責任。深化地方黨報改革,一個關鍵因素是如何建立、怎樣建立、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用人機制,使優秀人才能夠吸引來、培養出、留得住、用得好。

  探索:凝聚隊伍的向心力,激發新聞工作者的精氣神,堅守“民生”導向,煥發地方黨報新活力

  有些地方黨報的困境,用“貧”字形容並不為過。以長春日報社為例,作為一個擁有73年歷史的黨報,長春日報創刊於1945年11月,在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歷史階段,都為長春發展和黨的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自身發展也有過輝煌。曾作為長春市最令人向往的單位之一,令人稱羨。然而,到2016年年初,報社已經負債近5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130%,近1200名新聞工作者連續十多年無法正常領取工資,300多名退休新聞工作者因沒有繳納社會養老保險而沒有生活保障。

  當時的長春日報社困境重重,集中體現為:“三缺一低”(缺編輯、缺記者、缺稿件,報紙質量低),“三弱一低”(網弱、端弱、微弱,媒體融合度低),“三多一低”(債務多、信訪多、冗員多,職工收入低)。針對這些困境,2016年8月報社新領導班子組建后,以解決新聞工作者的“民生”問題為突破口,實施“人才興社”“強報立社”“創新強社”“改革活社”四大工程,報社面貌根本改觀,報社活力重現,生機盎然,探索出了一條地方黨報振興發展之路。

  解決“三缺一低”,加強採編管理,快速提高辦報質量

  編輯出版高質量報紙,是地方黨報的核心,想要保障這一點,必須優先保障採編隊伍。長春日報社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實施“強報立社”,著力解決“三缺一低”,即缺編輯、缺記者、缺稿件、報紙質量低問題,集中力量辦好黨報。一方面,制定一系列採編管理規定,提高編採流程和質量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堅持人才向採編一線傾斜,調整優化配置,加強力量,採編人員從121人增加到222人。同時,在分配方面,設立總編輯獎的同時,制定社長總編輯特別獎,大幅提高採編人員待遇,從2016年9的人均工資4632元提高到2018年3月的7095元,增加2463元,增長53.2%,極大地調動了採編人員積極性,轉到其他崗位的記者、編輯開始向採編崗位“回流”,“三缺一低”問題得到破解。2017年,報社作品獲中國新聞獎等國家級獎項14項,省市新聞獎項99項。吉林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君正批示:“現在的長春日報辦得比較活,輿論的引導作用發揮得比較好。”

  解決“三弱一低”,加快融合發展,媒體融合實現新突破

  融合發展是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也是傳統媒體應對現實挑戰的必然選擇。為實現紙媒與網媒、移動客戶端、微信融合發展,長春日報社啟動了中央廚房項目,加大媒體融合投入力度。2017年4月,長春日報採編平台升級為全媒體平台。7月,報社中央廚房正式運行,新媒體進入全速發展階段。一個突出變化,就是實現了資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以長春新聞網、長春日報社官網、移動客戶端“掌上長春”、微信公眾號“長春政事”為代表的新媒體矩陣。一年內新媒體共創造了6次40萬+的閱讀量,擴大了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2017年,長春日報社獲得“中國城市黨報媒體融合十強”榮譽稱號,新華社“現場雲2017年度十大優秀報道”一等獎,入駐人民日報社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在媒體融合發展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解決“三多一低”,深化內部改革,開創發展新局面

  債務、信訪、冗員,是制約長春日報社發展的三大“攔路虎”。職工收入低,是橫在報社發展面前的一道坎。經歷過上世紀九十年代短暫的輝煌之后,進入21世紀初期,長春日報社開始逐漸走入困境,人員惡性膨脹,債務迅速增長,長期拖欠職工工資,穩定成為頭等大事。解決這些問題,沒有收入的增加,一切都無從談起。而要增加收入,則必須建立適合市場經濟條件的經營機制。為解決“三多一低”問題,長春日報社積極深化內部改革,努力增加收入。一方面,制定實施了激勵政策,堅持辦報與經營“兩手抓”“兩手硬”,著重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調整理順內部機構設置,將內設機構從40個縮減到36個,整合成立了社委會領導下的採編委員會、生產經營項目委員會、行政后勤保障委員會、考核評價監督委員會,健全了內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改變事企不分狀態,成立長春日報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增強廣告運營市場化能力,在全行業廣告收入下滑的情況下,實現廣告收入連續增長,2016年增長10%,2017年增長15%。另一方面,著力解決關系到新聞工作者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堅持民生導向和社會責任,在不減員、不裁員、不增加社會負擔的前提下,進行內部整合,增加職工收入,事業編人員嚴格按政策核定發放工資,不少職工一分錢,該給的給足,歷時近二十年的職工工資不能足額發放問題得到根本解決。聘用人員工資普遍上調,報社事業編人均月收入由2016年初的4080.68元提高到2018年3月的6586.33元,增加2505.65元,增長61.4%。全社人均月收入(含315名聘用人員和退休人員)由2016年初的3521元提高到2018年3月的5490元,增加1969元,增長56%。同時,近百名持續多年的“內部退養”人員返崗工作,64名專業技術人員聘任了職稱,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得到化解,職工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精神面貌大為改觀。

  思路:改革勢在必行,必須從黨媒責任和使命擔當的要求出發,推動黨報改革與創新發展

  地方黨報改革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具有自身的鮮明特點,不能簡單地適用事業單位改革的“筐子”。特別是在機構改革的進程中,應從地方黨報的屬性和功能出發,進行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地方黨報改革。

  黨委統籌,由上而下

  由誰來組織改革,非常關鍵。任何改革都是對利益關系的調整,都會涉及不同的利益群體、利益集團。地方黨報改革更是如此。之所以地方黨報經多輪改革仍需改革,主要是缺少黨委統籌。打破不了利益格局的束縛,必然是越改問題越突出越嚴重。目前看,地方黨報改革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地方黨報進行定位,即負責編輯出版地方黨報的報社,應該履行何種功能。隻有明確了地方黨報的功能定位,才能確定報社的機關、事業或企業性質,從而明晰地方黨報改革的政策與措施。地方黨報改革的基點應放在如何履行黨媒責任上。任何機構的設立和管理體制,都取決於機構的使命和職責。黨報作為黨的宣傳陣地,職責和使命是宣傳黨的主張,維護黨的利益。與此相適應,黨報的利益必須服從黨的利益。隻有由黨委來統籌研究、統籌推進並監督,才能確保地方黨報改革取得成功。

  綜合改革,重構機制

  從地方黨報自身來說,圍繞黨報的編輯出版工作,形成了由採訪、編輯、印刷、發行、行政、后勤、經營等龐大的報業系統,報社之累,主要在於輔助系統過於龐大,推進黨報改革必須在重構機制上下功夫,實施綜合改革。如長春日報社在崗員工總數近900人,其中,全口徑採編人員僅佔20%左右,大量的人員分布在行政、后勤、發行、印刷等崗位,報社大而全,形成小報社、大社會局面。推進地方黨報改革,應綜合考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在重構機制、煥發活力上下功夫,對採編、經營、行政、發行等進行剝離,該政府管的由政府管,該交由市場的交由市場。隻有進行綜合改革,使黨報“瘦身”,才能實現改革目標。

  堅守黨性,不忘初心

  無論怎麼改,都不能偏離黨報的基本方向,由黨領導,為黨服務。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突出黨報姓黨、黨辦黨報、黨管黨報的基本要求,著眼充分發揮黨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輿論引領作用和黨的喉舌作用。在實際工作中,報社作為自籌自支事業單位,步履維艱,靠面向市場服務收取的廣告費、發行費等費用支撐辦報,不得不迎合“客戶”的要求,更多地為“市場客戶”服務,雖然“客戶”的要求不能偏離大的方向,但“客戶”有“客戶”的特殊利益,為了維系“客戶”,報社不得不“妥協”。即使這樣,這條路也很難再走下去。自籌自支雖然一定時期內實現了報社利益和報社員工利益最大化,但由於不可持久性,形成了沉重的歷史遺留問題,成為今日地方黨報發展之累。因此,必須從黨媒責任的政治要求出發,重新構建黨報的管理體制,加強黨委對黨報的支持和監管。

  人才優先,財力保障

  地方黨報改革,一方面,應明確人才優先,注重人才培養與使用。著力改變體制機制,抓好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下大力氣抓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進一步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始終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另一方面,應突出財力保障,注重公益和政治要求。在黨報改革發展方面始終存在一個誤區,就是注重從經濟上考慮問題,而不是從政治屬性出發進行研究,對黨報發展缺少高位統籌和戰略思考。深化地方黨報改革,首先要從黨報的功能屬性著手,著眼於政治性要求,而不能僅僅從經濟角度考慮。不是財政有沒有能力承擔,而是辦報經費應不應該由財政負擔的問題。因而,在設計改革思路時,應改變以經濟為主的思維定勢,改變投資體制,由財政保障辦報經費,隻有這樣,報人才能集中辦報,黨報才能更好地為黨的事業服務。

  總之,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廣泛深入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必須營造強大的輿論氣場。隻有深化地方黨報改革,發揮好地方黨報的“喉舌”作用,才能把這一“氣場”營造好。這是一項必須由黨委進行戰略統籌、事關黨的事業大發展的改革大計,應及早納入日程,以地方黨報改革的豐碩成果,推動決勝全面小康目標順利實現。

  (作者系長春日報社社長)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