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8年第8期

主持人泛化背景下的電視主持人專業化探析

李毅杰
2018年08月06日13:50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自媒體發展催生主持人泛化﹔主持人泛化折射主持人專業化需求。“主持人泛化”和“主持人專業化”是網絡生態下主持人現象的一體兩面,兩者具有高度關聯性。傳統電視節目主持人必須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勝任不同節目的專業化要求。

關鍵詞:主持人泛化﹔主持人專業化

一、電視主持人面臨主持人泛化挑戰

互聯網業態更迭,網絡直播出現,為人們提供了表達自我的視聽平台,於是“人人都是主持人”。在網絡直播平台上,秀場主播、游戲主播、美食主播、美妝主播……各類主播層出不窮。在旅行中、在日常生活中、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人們也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煞有介事地做一回“主持人”“出鏡記者”,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自媒體應用的快速發展,催生了“主持人泛化”這一網絡現象。

事實上,在網絡直播平台出現之前,主持人泛化已露端倪,而與之密不可分的一個現象是“去主持人化”。國內學者谷岩最早提出“去主持人化”這一說法,她指出,隨著2005年選秀節目《超級女聲》的火爆,人們發現評委開始和主持人分庭抗禮。其后,《中國好聲音》開啟“導師模式”,評委進化為導師,主持人則隻聞其聲、不見其人①,或淪為播放廣告的“機器”。到了《我是歌手》,專業主持人扮演歌手的“經紀人”,專業歌手則站在了舞台中央,操著生澀的普通話,磕磕巴巴連台詞,成為了事實上的主持人﹔在揭曉投票結果環節,總導演洪濤披挂上陣,“主持技藝”日趨純熟。另外,在這期間出現的大量真人秀節目,也幾乎看不到主持人的身影②,明星嘉賓們都各自演繹著自己的故事。從上述現象可以看出,“去主持人化”本身也是一個“主持人泛化”的過程。專業的電視主持人受到嚴峻挑戰,他們在節目中被“去”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嘉賓主持、明星主持、客串主持。“主持”的功能還在,但是“人”變了,變得多元了、泛化了。

如果說“主持人泛化”早期出現在電視媒介上,表現為專業主持人的弱化、非專業主持人的大量涌現,那麼,隨著網絡直播出現,“主持人泛化”現象開始向網絡蔓延,不僅明星嘉賓可以做主持人,導演可以做主持人,所有平凡的個體、普通人,都可以成為主持人,這對專業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再次構成沖擊。

二、主持人泛化折射主持人專業化需求

從知網(Cnki)上搜索“主持人+專業化”方面的研究發現,最早的文獻出現在1998年,而能夠查閱到的最早的文獻就出現了相左的觀點。業內研究者李軍、李博(1998)認為,主持人除了具備多學科的綜合知識外,還要在某一領域有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達到專家或近似專家的水准﹔越來越高的聽眾口味決定了樣樣皆通但不精通的主持人將無法生存。③高校學者葉昌前(1999)則指出,要求主持人像學者一樣專業化,擁有一兩門專業知識,是一種強人所難﹔主持藝術是一種專門行為,體現為為傳播而主持,一切服從節目的主旨和傳播的內容。④可見,“主持”本身就是一門專業。主持人到底應該固守、做強自己的“老本行”,還是追求在主持以外形成其他領域的專業優勢,至今仍難有定論,因為兩種類型的主持人都有,並且都不乏成功個案。

本文認為,主持人泛化現象折射了廣大受眾(用戶)對主持人專業化的需求。

一方面,在電視領域,明星充當主持或許只是為了增加節目看點,滿足受眾的好奇心,而大量嘉賓主持的出現,諸如婚戀節目中的心理研究專家、新聞節目中的各類常駐評論員和專家顧問,都是為了彌補節目主持人的專業不足。包括《我是歌手》裡的洪濤、《中國有嘻哈》《熱血街舞團》中的車轍,都是總導演兼任主持人,更多也是因其專業性,他們比任何主持人都更了解節目的精神、流程和效果要求。

另一方面,在互聯網領域,不同於電視媒體作為大眾傳媒,滿足大眾需求,網絡自媒體,無論個人,還是機構,都專注垂直專業領域,旨在把單一內容品類做到極致,滿足小眾需求。尤其是個人自媒體、個人主播,往往根據個人興趣、專業所長,傳播個性化內容。譬如游戲主播,可以一邊操作游戲,一邊講述游戲場面,同時還能與“觀眾”聊天互動。他們產出的內容或許不算是節目,但他們的角色類似於主播。他們背后沒有媒體,隻代表自己發聲,為特定的人群提供服務。網絡內容的多樣化、海量化和分眾性,決定了其傳播者——主播必須是專業的。這些海量的專業領域的“主持人”,雖然在主持業務上是業余的、蹩腳的,但是並不影響其信息傳播,反而豐富了信息傳播方式,給用戶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

人人都是主持人,每個人服務於不同的專業領域。可見,“主持人泛化”和“主持人專業化”是網絡生態下主持人現象的一體兩面,兩者具有高度關聯性。如果說電視媒體和視頻網站的自制主打內容,滿足了線上線下的大眾化需求,那麼海量的專業化的自媒體內容,滿足了同樣海量的、分散的長尾需求。同樣,主持人也分別服務於大眾市場和小眾市場,形成“全能”與“專業”之分,后者的存在,是前者的有益補充。

三、傳統電視主持人專業化的未來走向

在新的媒介生態下,傳統電視主持人還有沒有必要追求專業化?

在廣電系統內,主持人該往何處去,很多時候並不是主持人的個人選擇問題。“主持人是某個專門設置的節目的主持人”⑤,主持人是為節目服務的。如果電視台或頻道內沒有多少專業化的節目,主持人自然也沒有專業化的必要。相反,如果專業化節目增多,當然需要主持人彌補專業知識上的短板,以適應專業節目的需要。

事實上,長久以來,我國電視媒體產出的專業化節目並不多,即便是很多專業頻道的節目構成也是綜合性的,以省級衛視為例,目前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專業衛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策要求使然,另一方面是我國電視媒體習慣了服務大眾,滿足受眾需求的最大公約數,以求獲得最大的市場份額和影響力。然而,我國電視頻道數量龐大,所有頻道都耕耘大眾市場,其結果就是節目內容的同質化,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同類節目扎堆的現象,這樣的內容取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主持人的專業化發展。

“當頻道數量多到耗盡了同質化競爭可獲得的利潤,使制作非主流節目與制作主流節目的收益率一樣時,頻道才有迎合非主流觀眾興趣的動力。”⑥隨著新舊媒體間、電視媒體間競爭日趨激烈,馬太效應加劇,視聽節目的專業化或將成為一種趨勢。尤其對於落后媒體或新晉媒體而言,在大眾市場上難以與強勢媒體抗衡,此時聚焦小眾市場、專業市場,形成相對的差異化優勢,成為一種理性選擇。另外,互聯網視聽內容的專業化與多樣化,也會倒逼電視節目內容的專業化。因此,傳統電視主持人面對節目專業化這一趨勢應有所准備。

國內學者葉昌前認為,“傳播行為的本質在於激發,主持人身上應有一種激發自己進而激發別人的直覺……去敲擊他人身上的信息敏感點,從而萌發傳播欲望。”⑦如果是在一檔專業化節目中,主持人如何做到更好地“激發”?除了自身的文化內涵和人格魅力,或許還應具備一點與節目內容相關的專業知識基礎。如果雙方不在同一個“頻道”上,主持人很難激發出專業嘉賓的表達欲,也就難以凸顯節目的專業品質。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電視節目主持人要提升適應環境的能力。當前,很多一線節目主持人都展現出了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例如央視主持人撒貝寧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最初加盟《今日說法》,其專業才華和冷峻風格展露無遺﹔近些年來,撒貝寧不甘寂寞,頻頻跨界,先后在講堂類節目《開講啦》、故事演繹類節目《歡樂中國人》、才藝挑戰秀《挑戰不可能》《出彩中國人》以及科學挑戰秀《加油!向未來》中擔任主持或評委。對於這種主持的“跳躍”現象,學者葉昌前提煉了一個標識——適應性主持,這源於西方教育史上的“自然適應法則”﹔他認為,傳播者應該是一個積極適應的角色,在環境、情境、語境中穿梭自如,隨“境”而變,隻有適應力強的人才能完成傳播使命,而央視主持人撒貝寧無疑具備這樣的資質。⑧在當下,要提升環境適應能力,主持人應有具備開放的心態,能夠擁抱新節目樣態、新傳播方式,汲取新知識,甚至學習新專業,保有持續學習的能力。能夠勝任不同節目的專業化要求,正是“適應性主持”的一種體現。

注釋:

①②谷岩,胡哲.“去主持人化”——網絡時代電視節目的極簡選擇[J].南方電視學刊,2016(1).

③李軍,李博.專業化是廣播節目主持人的發展方向[J].現代傳播,1998(12).

④⑤⑦葉昌前.節目主持人:專門化≠專業化[J].電視研究,1999(12).

⑥[英]吉莉安·道爾.理解傳媒經濟學[M]. 李穎 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1.

⑧葉昌前.節目主持人突破類型化的時刻——兼論撒貝寧在《加油!向未來》中的主持標簽[J].南方電視學刊,2017(6).

(作者單位: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