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主持的創新
——以《中國輿論場》為例
摘 要:融媒體環境下,電視媒體面臨空前挑戰,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也因其還存在諸多傳統弊端,拓展空間有限,但新聞評論節目的持續發展必須堅持,探索與創新迫在眉睫,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評論員)也需盡快調整自我,適應新道路。本文選取了新聞評論類型代表性優秀節目《中國輿論場》做案例,分析該節目取得高收視的原因,重點總結了新聞評論節目,尤其在主持方面(評論員方面)創新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新聞評論﹔主持發展﹔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6-0140-02
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再到今天的融媒體,媒體環境不斷向前進步。但“融媒體”的發展不存在作為新媒體或傳統媒體有何明顯特點,它是一種以發展為前提,以揚優為手段的理念,把各項資源整合,真正實現資源互通,達到最高效的傳播形態。融媒體的本質恰是我們信息傳播過程中所需要的,充分利用好融媒體平台,不排斥新事物,不過分堅守傳統模式,將有利於我們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進行轉型升級,提升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新環境下的作用,實現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新發展。
一、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面臨的問題
1.傳播播出平台與傳統制作模式制約節目發展。新聞評論類型節目基於的大平台還是“電視”,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電視行業在這場變革中或多或少都有折損,用新媒體方式做新聞評論的節目更是少之又少。融媒體環境下,電視這類傳統媒體早已不是人們獲取信息的第一來源。在時效性上,傳遞能力遠不如新媒體。尤其新聞評論類節目比新聞專題、報道等節目更需要時間去考察、分析和准備。這樣傳統的運作模式或多或少都會導致對新聞事件反應的滯后,直接喪失其“時事評論”中的“時事”二字,丟掉半壁江山。
2.市場化的媒體環境與政治性專業節目不相適宜帶來的沖突。新聞評論類節目一直以來都是嚴肅認真的風格走向,具備專業性,單一性的特點,收視率本就不算高。加上市場化的媒體環境,電視媒體多以“收視率”為導向,娛樂綜藝節目大肆盛行,給明顯帶有一定政治性的新聞評論類節目帶來巨大沖擊。
3.中國保守的語境環境與專業評論類人才的稀缺。中國當下的語言環境還比較保守,一涉及到敏感話題,先不說審查是否能通過,在撰稿初期,就有諸多評論人會選擇放棄,有的甚至終身不碰宗教等話題。這一部分是客觀環境問題,另一部分也是新聞評論人素質的缺失。
國內目前專業的新聞評論人才還是比較稀缺的。筆頭上的評論員少,能在鏡頭前評論的更少。在評論員方面,我們缺少對評論員系統的培訓,也沒有搭建一些專業的隊伍,目前電視中活躍的評論員並不多,現有的也都來自各個專業,非常冗雜,如“播音與主持藝術”“新聞系”“經濟管理”“法律系”等,廣泛型的新聞評論也有些受限於這些偏向專業性的評論員,比如學經濟出身的評論員,就著重講經濟層面的內容,遇到其他新聞內容就就接不了多少話。
二、中國首檔融媒體新聞評論節目《中國輿論場》
2016年3月20日,央視推出國內首檔“融媒體”新聞評論節目《中國輿論場》。節目於每周日晚19:30至20︰30播出。至2017年1月,《中國輿論場》的雙網收視穩定在1.28%以上﹔2017年3月,《中國輿論場》2017年的全國網平均收視率為1.38%﹔2017年4月,節目收視率達1.6%,收視份額達5.1%,創歷史新高[1,2]。作為新聞評論類型節目,又在周日檔播出,能取得這樣的收視率實屬不易。筆者總結了該節目具有以下優勢特點。
1.立意國際化,走主流新聞路線。節目會根據“人民反映”排名選出前十的話題,這之前設有一個篩選機制和劃定范圍,讓話題更有高度。一般情況下,國際性的佔到一半,涉及世界方方面面。國內新聞有住房問題,有軍事考慮,台灣方面也沒有避諱。住房是民生根本﹔軍事由於其嚴密性,很難從其他渠道得知,該節目就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央視諸多新聞類型節目都喜歡加入特別報道,《中國輿論場》也不例外,各類特別報道展示著我國不斷更新的設施、裝備增加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還幫助人民解決生活、工作困難。一般新聞節目裡直接植入一些紅色形態,標榜一些榜樣,會模糊新聞節目類型的邊界,但“特別節目”的設置則顯得不那麼突兀,又利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總體來看,整檔節目遵循新聞節目應有的基本特點,但起點很高,目光著眼世界,是一檔更為高級,卻利用通俗方式表達的節目,節目報道事實真相,但在講解過程中不斷傳遞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膽且不越界,主流化而不排斥存在異端觀點的可能。
2.風格年輕活潑,文字、聲音、影像等多媒介交互流通。節目作為中國首檔融媒體新聞評論節目,不抗拒媒介多樣化,打開了平台,風格活潑,多種媒介方式交互流通,比如文字、視頻、聲音等,細節上會網絡化。當下社交媒體活躍度極高,如微博、網絡直播等,節目在即時點贊、即使評論的設置上界面就很像網絡直播,且該節目全程就是直播模式。節目畫面的切換模式也仿佛在玩iPad,會用一個動畫制作的手指劃過屏幕。
3.打破單向傳播方式,創造雙向交流與實時空間感。節目播出中,觀眾可以通過掃描屏幕下方二維碼進入虛擬座位,“現場”觀看節目全程,發布文字、視頻,和直接向嘉賓提問,為嘉賓點贊,選中的評論還會有禮相贈,節目連續性很強。不僅打破了一種單向的傳播方式,創造了雙向交流和實時空間感,更加重了觀眾與節目的粘合度。
4.主持人+專家評論員打配合戰。當前我國新聞評論類人才的缺失,急需要創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專業的隊伍,但這需要一定時間,短時間內,則可以參考《中國輿論場》的做法。當主持人或嘉賓無法一人挑大梁的時候,可以共同參與,打配合戰。這樣既有主持人專業的聲音條件、流程引導、節奏把控,為嘉賓遞話、總結,又有專家評論員科學可靠、有針對性、涵義深刻的精准解讀,相互碰撞、促進,合成一個完美的新聞評論。
三、新聞評論節目及主持人(評論員)的發展、創新
1.三台合並,以新聞為重中之重,走國際一流新聞媒體之路。李良榮老師編寫的教材《新聞學概論》中也提到新聞改革的基本特點有一“從邊緣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聞報道成為新聞改革的主攻目標”。“新聞報道是整個傳媒業的核心業務和支柱,無論中國還是世界各國都是如此。”[3]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正式提出“將撤銷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建制。對內保留原呼號,對外統一呼號為‘中國之聲’”。“三台合並”將會對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刪繁就簡,在大大的節省成本之外,最有利於發展的也是新聞業務。三台的新聞主頁都擁有完完整整的一套產業鏈和人才隊伍。合並之后,不僅會有統一的新聞採訪中心,還可以進行資源共享、建立自己的數據資源庫。
2.打開傳播平台,充分利用融媒體,輕鬆做節目。仔細研究這檔節目會發現,這就是“融媒體”應用的典例。據此,我們生產節目時,無需太在乎選擇哪個平台或形式,而是靈活融合,取長補短,現在微博活躍度越來越高,網絡直播大火,都可嘗試。節目也可以放不下架子,適當植入些合適的廣告,加入一些娛樂元素,吸引觀眾。但不能“批量化”粗糙做節目,隻改變時效性,而放棄原先作為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准確、深刻。要能沉得住氣,靜得下心,實實在在為觀眾著想,為自己負責。
3.注重新聞評論在傳播過程中的兩方面的互動性。過去主持人說,觀眾聽,是一種單向傳播,而該節目則採用全程直播的形式。直播期間,網友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獲取節目入場券,入座3D立體式虛擬觀眾席,成為當期節目的參與者。掃描右下方的二維碼還可以實時評論,點贊,儼然一個動起來的微博。這樣的互動、活動,粘性也很強,觀眾會時時關注自己的評論、圖片有沒有被選中登上電視,大大鎖牢一批老觀眾。目前國內諸多節目都在嘗試“去明星化”,堅持加入“人民群眾”,新聞評論這類節目就更應該重視與觀眾的溝通交流,做到親民、為民。主持人和嘉賓也要相互配合,打造一個“活”的節目。
4.注重新聞評論節目的專業性,評論員的專業性。新聞評論類節目在傳遞過程中有一定傾向性,立場和觀點的。這更加需要做節目的有高度責任感,對自己的職業負責,也對人民負責,注重傳播過程的影響力,專業性。選題要挑熱點話題,但不要把博眼球放在第一位,本質是關注民生需求﹔制作要力求精良,在內容上多下功夫,不做華而不實的虛假工程。評論員可以說是一檔新聞評論節目的核心,他們也該具備高度專業性,有態度,有操守。好的評論員,包括新聞評論節目的主持人都應當具有以下素質。
(1)有專業的職業素養。能客觀評判新聞事件,正確引導輿論,能對觀眾、讀者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力量,幫助其明辨是非,看到事實真相﹔
(2)有對職業的深厚感情。對新聞評論事業懷有無限熱愛,有正義之心,有情懷,有勇氣,敢表達,不畏強權,不輕易改變自己的立場﹔
(3)有高度社會國家責任感,撰稿講話理性負責。當然,這不是說評論員要不顧一切,像個憤青,一味隻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有理智,有尺度,能恰當把握實時局面,適時給出觀點,知道自己一番話說出去是什麼后果,重要考慮到對觀眾、讀者、社會、國家的后果﹔
(4)要有廣泛的知識面,深厚文化底蘊,盡力做到博古通今,才能為他人解答疑惑,也使自己說出話更有說服力。
(5)滿足正常出鏡要求。一些專家類評論員沒有主持節目的經驗,但一旦要面對出鏡的情況,還是私下要在語音方面下點功夫,要兼具主持人、播音員的一些基礎素質,評論時口齒清晰,表達順暢流利,否則,內容再好,觀眾聽覺受影響,依然會放棄接收信息。
參考文獻:
[1] 馬然.份額破5%,《中國輿論場》收視表現強勁[EB/OL].央視網-央視廣告經營管理中心,2017-04-28.
[2] 馬然.CCTV-4《中國輿論場》成新聞類節目新貴,收視較開播大漲超300%[EB/OL].央視網-央視廣告經營管理中心,2017-03-29.
[3]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第五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