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最后的棒棒》上映3天 為何票房口碑遭"雙殺"?

趙欣
2018年08月20日07:24 | 來源:重慶晨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最后的棒棒》上映3天 為何票房口碑遭“雙殺”?

  何苦趕往重慶途中,遭遇車禍。

  《最后的棒棒》導演何苦帶傷出現在見面會。

  軍人轉型紀錄片導演的重慶人何苦,自編自導自演的紀錄電影《最后的棒棒》已於17日全國公映。這部脫胎於同名劇版紀錄片的紀錄電影似乎出師不利,截至昨日19時,3天票房57萬,豆瓣評分6.6,遠低於劇版9.7分的亮眼成績。昨天下午,何苦現身重慶時光裡書店舉行的觀眾見面及簽售會,回應了相關質疑。

  電影版口碑斷崖式下滑

  《最后的棒棒》劇版問世於2015年,何苦脫掉軍裝“臥底”棒棒大軍,用1300元錢和300多個日日夜夜的生存感受拍出了13集電視紀錄片。鏡頭對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們竭盡全力地活著,用厚實的肩膀成就了都市的輝煌,卻面臨淘汰,被社會遺忘……

  “真實的才最打動人。是我看過的觸動最強烈的紀錄片,強烈推薦一下。但是不會再看第二遍,太難受。光是活下去就要拼盡全力,體現的正是絕境中的人性。”劇版在網絡播出后,打動無數觀眾,豆瓣網友打出了罕見的9.7分,獲贊最多的評論如此寫到。

  然而,當這13集紀錄片被濃縮成99分鐘的電影后,觀眾迅速兩極分化,打分一路走低,目前已滑至6.6分,57萬的票房成績亦不理想。認可度最高的評論《我為什麼厭惡電影版<最后的棒棒>》裡,網友列舉了擺拍、煽情、結構等五大質疑,甚至懷疑導演何苦消費棒棒群體。

  導演呼吁觀眾多些善意

  “評論兩極分化是在我預料之中的。”或許得益於多年的軍旅生活,盡管剛剛遭遇意外車禍,晚到的何苦依然精神很好。他告訴重慶晨報記者說:“劇版13集有充分時間去鋪墊,每一集甚至可以獨立,觀眾看起來不枯燥,而電影限制很多,首先在時間上就倉促不少。”

  針對部分網友的質疑,何苦坦言不回避問題,“我在剪輯時也注意到一些問題,但也沒辦法,不能為了更好看去補拍或者擺拍,這是從紀錄片的專業角度說,素材是原生態的跟拍、抓拍,不像故事片有分鏡頭,不可能在拍攝中戛然而止,要真實,至於廣告植入問題,說實話,那些汽車品牌logo真不是廣告,街上就那樣拍到了,就要真實展現。”

  至於是不是消費棒棒群體,何苦苦笑道:“我們探討下什麼叫消費?這部作品為什麼能上大銀幕呢,不是我為了商業利益來做,而是很多千千萬萬的觀眾,包括發行人在內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覺得,應該搬進電影院讓更多人看到,傳播一種精神。”

  發行人找到何苦合作,也是個有趣的故事,“他找到我,湊了200萬現注冊公司來做這個片子,起因是他太太看了劇版被打動,發誓以后再不買奢侈品,他先以為老婆是三分鐘熱度,結果觀察三個月她硬是一件衣服都沒買,於是他也找來看,很感動,決定制作電影。”

  對於現在不甚理想的票房和口碑,何苦直言“不后悔”,“基本達到我預期了,因為我發現普通觀眾評價還是很高的,隻有專業人士提出批評,我本身就是做給普通觀眾看的,不是做給專業人士看的,我也希望大家多些善意,隻有心裡充滿陽光才能欣賞這部電影。”

  劇版和電影版天生形態不同

  “毫無疑問,13集劇版從完整度來說比電影版好一些,它能夠更豐富地呈現人物命運感,電影版稍微有些碎片化,也無可厚非,二者天生形態本就不同,我們應該注意到精神內核的一致性。”西南大學影視藝術系主任劉帆說。

  劉帆表示,電影版是對劇版的重新包裝,加入了一些當事人的當下狀態,有一定新意。“人文性質的紀錄片本來就不應該與商業片比較票房,做紀錄片首先要做好不賣錢的准備,但這種文化產品是社會的良心,這也是導演何苦精神可貴之處。”

  見面會前導演遭遇車禍 翻下20米懸崖跳車脫險

  昨天的見面會推遲了兩個多小時,原定於下午3點出席的何苦未能按時現身,書店負責人李柯成一臉焦慮地告訴記者“導演的車翻下了懸崖,幸好跳車脫險”。

  李柯成給記者看了車禍現場照片,高高的懸崖下,一輛小面包車四腳朝天。他說,何苦是在昨日上午從貴州趕往重慶的路上出事的,“他剛剛結束了為貴州山區兒童放片的公益活動,趕回來參加見面會,在一段山路上車翻下20多米懸崖,不幸中的萬幸,他和司機及時跳車脫險,獲救之后在當地醫院做了檢查,還好傷勢不重,才又繼續往重慶趕。”

  見到何苦時,記者注意到他已無大礙。“一點皮外傷不要緊,重要的是我在做的事情。”原來,最近他一直往返渝黔兩地山區,送電影下鄉,“棒棒本來就是講農民鄉親的故事,大家很愛看,已經放了19場電影,能夠身體力行地讓更多人了解這個群體,我覺得值。”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