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7期

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的嬗變

張培
2018年08月20日13:33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給社會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對傳播領域來說,新媒體影響了文學傳播的路徑及具體價值。為了更好地融入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促進文學傳播的長期穩定發展,其嬗變與轉型成為時代的要求。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介質和路徑、傳播者與接受者、內容與形態以及文學傳播的價值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嬗變

依托網絡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媒體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走向。文學傳播領域在新媒體環境的影響下,其傳播路徑以及具體價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介質和路徑的嬗變

現代媒介從20世紀產生時,以文字傳播為主,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現代傳播媒介得到了強勢發展。傳播學大師施拉姆曾說過:“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中,用於擴大並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1]從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到印刷傳播、電子傳播,再到現在的網絡傳播,文學總歸需要一種介質進行傳播,從而獲得其真正的文學意義。

當今形勢之下,新媒體技術讓文字、影像以及聲音三大符號體系進行了巧妙融合,沖破了傳統傳播制度和新興傳播形態之間的界限和束縛。文學漸漸以多樣化的形態出現在人們的眼前,並呈現出多模態多維度的傳播介質。這種媒介之間的大融合趨勢讓文學和其他媒體領域開始共用相同的資源,雙方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二者之間的區別和界限越來越不明顯,新形式的文學應運而生,如現在的“微博文學”“網絡小說”等文學形式。

新媒體時代為文學的傳播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的渠道和途徑,但傳統媒體的作用和影響力短時間內還不能完全被新型的數字資源傳播技術所取代,這就使得當前的文學傳播依舊採用數字資源平台和傳統媒體同時進行傳播。許多文學創作者因為多元化的數字資源平台有了更多相互交流和探討的機會,也有了對文學創作元素更多的選擇,從而讓文學的傳播變得更加高效,也使文學作品的傳播環境有了進一步的改善和創新。

多樣化的網站資訊有效地拓寬了文學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多的文學創作者開始聚集出現,他們本身可能不具備出眾的品牌優勢,為了自身的發展隻能依據新媒體技術對文學創作的商業需求以及經濟效益等作為方案策劃的參考依據。這種情況下,文學傳播在多樣化的網站資訊功能支持下的發展空間不斷擴展,而且有了更加堅實的信息基礎,使得大多數的文學作品的創作和傳播都能有一個明確的科學規劃,文學的傳播現代性特點更加突出。

二、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者與接受者的構成變化

萊文森在《人類歷程回放》中論述媒介的歷史進化發展過程時強調:“媒介的進化,是由人指引的媒介的進化,是增加我們交流選項的進化。”[2]媒介的發展不是彼此否定,而是相互疊加和延伸。新媒體帶來了更加便利和快捷的信息資源,這給文學創作提供了巨大的創作源泉。新媒介環境下,文學創作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文學創作不再是特殊人群的特權,文學作品的審美旨趣也不再是一部分人的獨特體會。[3]

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的主體開始發生變化,文學藝術自產生以來,就是在被人們不斷地欣賞、品評與傳播過程中發展的,文學藝術發展的歷史也是其不斷被傳播的歷史。從傳播學的視角看,文學創作與信息傳播一樣,其創作者或者說信息發出者其實都是傳播者,是文化和信息傳播的“信源”。[4]讀者不僅可以作為一部文學作品的接受者和欣賞者,也可以是傳播者和創作者。這種現象的產生使得普通人也可以加入作家行列,成為文學傳播陣營中的重要一員。從這個角度來講,文學傳播者的構成主體正在變得多樣化和多元化。但同時也反映了一個問題,文學傳播主體的多元化特征引起了文學傳播把關人效應的嬗變。這種變化直接降低了文學創作的門檻,“把關人”不再是權力的監督者而變成了服務者。此時讀者也就是文學接受者的地位開始上升,閱讀量、銷量以及點擊率等成為業界備受關注的因素。這樣一來,對於讀者或者受眾喜好和實際需求的滿足成為文學傳播的重中之重。

文學創作與現代傳播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前文學作品的產生已經不僅僅是依靠創作者的主觀意願,讀者和受眾對作品的需求以及整個社會的影響等因素伴隨著文學創作的整個過程。受眾接受主體意識更強,更有參與性與互動性,例如在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間等自媒體上,可以隨時隨地將自己感興趣的文學作品,圖文並茂或配以視頻對外發布。

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的接受者也開始分化轉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受眾已經擁有主體間性的整合力量﹔二是文學接受者接受方式的分化,從單一的出版接受轉變為移動、網絡、數字廣播等多元閱聽﹔三是文學接受心理的微妙轉變。這些變化的緣由就是新媒體時代新型傳播媒介的出現以及文學傳播在多樣化社交媒體中的應用,而現代人閱讀方式和審美意識的變化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新技術以及新環境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文學的審美領域,豐富了審美表現手段,提高了讀者在審美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這就促使文學傳播的審美價值發生嬗變。但必須強調的是,不論如何變化,文學接受活動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還是審美價值,這是文學的根本屬性。

三、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內容與形態變化

文學傳播需要載體,不論是以往的紙質媒體時代,還是現如今的新媒體時代,載體的形式雖然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文學傳播的實質屬性並沒有變化。正是各種文學載體的不斷融合和衍生,使得文學的傳播內容以及傳播形態也發生了轉變。體現在文學體裁形態的變化上,即文學作品的內容長度發生了改變。新媒體技術促使智能手機、電腦以及iPad等智能設備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使得文學作品傳播更加廣泛和快速,它們開始有了新的名字,面臨新的變化,典型代表有網絡文學、手機文學以及微博文學等。

除了形態上的變化,文學傳播內容的模式也發生著變化。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不再是單一的文字感受,而是在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各種表現手段基礎上進行融合后形成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這種全方位的展示對受眾形成了各種感官刺激,使文學傳播走向全媒體化。例如,2018年春節期間,國內熒屏上誕生了一個爆款綜藝《經典詠流傳》,豆瓣評分高達9.3,“經典詠流傳”“巫漪麗”“將進酒”等關鍵詞相繼登上熱搜榜,一首孤獨的小詩《苔》更是刷爆朋友圈。此節目就是通過把“詩”唱給你“聽”,讓這些古典文學經典與流行音樂相結合,使其在有聲傳播中重放光華。

近兩年來,傳統文化類節目越來越受到中國觀眾的追捧,如《中國詩詞大會》,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和賞析,喚起人們的詩詞記憶,引起一大批觀眾重新關注中國古典詩詞。還有文化類節目《朗讀者》,它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文學佳作相結合,用精美的文字,朴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故事,在節目中呈現出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關於文學的微信公眾號更是數不勝數,“現當代文學”“麥家理想家”“小說月報”等,為文學在大眾中的傳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這些文學傳播的新形式契合了現代人在精神層面對文化的需求,促進了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的發展。

四、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的價值嬗變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此引發的社會焦慮和現代人心理問題值得重視。文學作為現代人表達內心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形式,被賦予了較多替代性的表述價值。尤其是在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逐漸失去了自我表述的能力,在陸續出現的媒介中持續茫然,他們利用文學來找尋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文學傳播的價值發生了嬗變。

(一)文學傳播價值離散走勢的表象:多元裂變與偏向兩極

所謂文學傳播的價值離散走勢,其實指的就是文學接受價值觀得以去中心化的多元裂變現象。文學價值不再圍繞唯一的一種審美價值,而是逐漸變得多元化起來,文學領域的其他價值也開始顯現出來,並佔據著一定的優勢,這樣一來就完全分散和削弱了審美價值或者是政治價值中心地位的影響,實現了文學領域的“百家爭鳴”。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文學的傳播價值變得更加多元和豐富,允許不同的文學價值觀共同存在,並一同碰撞、融合和發展。人們可以借助最新的掌上電子閱讀軟件,看到來自世界各地創作者的文學作品。隨著媒介的變化,我們雖然擁有相同的閱讀路徑和方式,但卻可以看到與眾不同的內容,文學的接受朝著審美價值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不論是之前的報社、圖書出版商還是現如今的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這些專業背景、職責權限的轉變都反映著文學傳播的非文學化、寬口徑等方面上的變化。也正是因為受到新媒體時代“把關人”一角變化的影響,我國新聞文學傳播價值的多元化以及偏向兩極等離散趨勢的特征才會越來越顯著。

(二)促進文學創作的繁榮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文學市場的繁榮營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首先,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創新給我國的文學創作領域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市場機制和經濟效益等方面的轉變給國內出色的文學生產者帶來了創作的動力和目標,激勵他們提升自己的創作效率和質量。其次,新媒體技術的不斷革新和進步同時也給文學傳播領域的評價機制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互聯網自身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以及開放性、自由性等特點,使得文學的傳播變得更加快捷和便利,讓更多優秀的、高質量的文學作品得以被更多的人知曉。隨著文學傳播路徑的不斷豐富和多樣化,我國主流文學界和國內其他新興的文學領域有了更多互動和交流的機會,這有效減少了新興文學群體被主流文學排斥的概率。再次,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也不斷完善著我國文學傳播領域的溝通機制,為文學的創作提供了更加高效的信息傳遞平台,拓寬了文學理念的傳播渠道,從而促進了我國文學傳播領域的繁榮發展。

(三)推動社會創建全新的審美觀念

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的價值在於提高社會大眾的審美意識,從而推動創建文明、和諧友好型社會的進程。在新媒體環境的影響下,我國文學傳播的基本路徑逐漸變得多元化和多樣化,極大地促進了文學產業化的發展。除此之外,新媒體也對文學傳播的傳播形式產生了影響。而這種文學傳播形式的轉變,也間接影響了新媒體時代社會主流精神文化的發展方向以及社會大眾精神消費品的生產機制。[5]現如今,我們不可否認的趨勢就是人們越來越青睞電子傳媒,而對傳統的紙質媒體沒有太多興趣。因為現代人的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每天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閱讀報紙或者書籍,人們看文學作品大多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通過手機、iPad以及電腦等進行迅速瀏覽。這種快速閱讀的閱讀習慣已經成為當前人們的主流閱讀方式。在電子媒介充斥的時代,文學作品要想取得人們持續的關注和閱讀,除自身已經存在的審美價值外,還要有意識形態的干預。無論是文學還是文學傳播,都是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存在的。而文學傳播價值中自我表征的表象就是交往價值的提高。它的重要性在於思想的產生不僅是在主體中,更重要的還是在交流中,它的本質屬性是公共的,不是私人的。

受眾閱讀態度和審美觀念的轉變,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對傳統的文學創作帶來了挑戰,但卻推動了文學資源的有效整合,有利於建設更高水平的大眾審美意識,從而通過這種文學傳播形式的變化給熱愛文學的讀者帶來更加科學的審美觀念。

五、結語

新媒體的迅速崛起給我國的文學傳播領域帶來的影響和變化是非常深遠的。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文學傳播路徑以及價值走勢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更加多元化的文學傳播路徑以及更加豐富的文學傳播形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新媒體時代人們審美觀念的改變以及審美意識的提高。

[本文為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王安石詩歌傳播接受史的文化學考察”(2017CWX02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93.

[2]保羅·萊文森.萊文森精粹[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82.

[3]劉崙.新媒介環境下文學傳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新聞愛好者,2009(14).

[4]夏光富,唐睿.文化傳承、審美認同與敘事建構:論文學藝術與現代傳播媒介的關系[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8(3).

[5]趙國政.傳播價值關系與新聞價值關系[J].新聞愛好者,2009(24).

(作者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