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篇小說選刊》:影響力來自30年未變的理念

張福財
2018年08月21日13:4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影響力來自30年未變的理念

  許多文學愛好者都曾閱讀過《中篇小說選刊》,卻少有人知這份全國發行的刊物來自福建福州。

  明確的精品辦刊定位

  6月29日,福州熱寂讀書會成員之一葉二在他的個人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名為《福州文學,榮光與困局》的文章。在文中他回憶道,《中篇小說選刊》是他學生時代最受歡迎的緊俏雜志之一。“對於我們中文系的學生來說,這本雜志如雷貫耳,當時並沒有留意到它居然是一本福州的雜志。”葉二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

  《中篇小說選刊》誕生於文學思潮最為涌動的上世紀80年代。而這一時期出現的最重要的文學現象就是“中短篇小說熱”。據不完全統計,80年代初,短篇小說集、中篇小說集和中短篇小說的合集,少則一二百種,多則三四百種。

  那時,中篇小說憑借絕對的數量和質量優勢,成為文壇的新寵,各期刊都在有限的版面內,開辟專門的中篇小說領地。順著這股中篇小說熱潮,1981年,在章世添和張健行的共同提議和奔走之下,地處福建的海峽文藝出版社創辦了全國第一家大型雙月刊文學選刊《中篇小說選刊》。

  創社之初,章世添、張健行他們就確立了《中篇小說選刊》“精選全國優秀中篇,薈萃文苑中篇精華”的辦刊宗旨和“三貼近”原則,遵循思想性強、文學性高、可讀性好的選稿准則。

  他們同時開辟了文學界獨具特色的《創作談》《讀者點評》欄目,《中篇小說選刊》先后被評為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在全國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成為展示中國當代中篇小說創作成就的名牌期刊。

  明確的現實主義風格

  “曾經文學作品成為經典的道路是極其相似的,先由刊物的編輯發現,然后進入選刊,同時被評論家所發現,走入經典行列。”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曾這樣說道。

  因“淘金式”的精品選讀模式,使文學選刊受到讀者的追捧,各類小說選刊刊物發行量劇增。當時,更有純文學期刊把被選刊選載的數量與頻率,作為衡量本刊業績的重要參考。

  在許多刊物風格定位不清的時候,《中篇小說選刊》始終明確辦刊立場,用獨到的編輯眼光在業界、評論界、文壇和讀者中贏得了聲譽。事實証明,《中篇小說選刊》所選載的很多作品都是文壇不可忽視的佳作,許多作家在這裡被推薦給大眾而家喻戶曉。

  現在回頭看,上世紀80年代《中篇小說選刊》最初選載的作家,包括了王蒙、古華、張抗抗、梁曉聲等人,作家隊伍蔚為壯觀。他們的作品無不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引起文壇的關注與轟動。《中篇小說選刊》所刊載的也都是他們至今極有影響力的作品,如古華的《芙蓉鎮》、張賢亮的《綠化樹》等。

  與此同時,知青作家群也是《中篇小說選刊》作家隊伍的中堅力量,史鐵生、賈平凹、鐵凝等人在中篇小說創作領域橫跨了傷痕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新寫實文學等文學的各個階段。自此,可以看出能夠入選《中篇小說選刊》的作家,無不是關注當下,作品貼近生活、反映社會現象的。

  “我們用稿,不看作者名氣,所有作品都以質量說話,選用的作品以現實主義題材為主,要求藝術品位高、故事性強、語言生動干淨,而且節奏明快、富有韻味。”《中篇小說選刊》主編林那北告訴記者。近年,“80后”甚至“90后”作家的作品也頻頻被選載,“他們朝氣蓬勃的語言讓人耳目一新,也反映了新時代的特征”。

  不得不說,早在1984年,作家徐懷中就說道:“《中篇小說選刊》不僅起到了反映和檢閱我國中篇小說創作成果的作用,而且推動和促進了中篇小說的發展和繁榮,在培養作家方面,也做出了可貴的努力。”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