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6期

新時代精品黨報的優勢再造和品牌重塑

雙傳學
2018年09月12日08:48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新時代精品黨報的優勢再造和品牌重塑

  創新重大主題報道,向高度要公信力﹔輿論理論同頻共振,向深度要引導力﹔打造三大黨報周刊,向厚度要影響力﹔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向精度要傳播力。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推進深度融合,優化內容供給,聚焦精品生產,不斷提升黨報精准服務、創新服務的意識和能力。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當下,對於黨報的價值意義尤要作出新的考量。在媒體融合戰略下,如何重塑競爭優勢,彰顯新型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黨報面臨的重要課題。

  新華日報編委會以“思想立報、精品立報”為發展導向,繼2017年啟動“精品生產年”活動之后,又將2018年確定為“服務提升年”,推出系列周刊,推進深度融合,優化內容供給,聚焦精品生產,不斷提升黨報精准服務、創新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其間,優質稿件和精品力作不斷涌現,多次受到中央有關部門和省委的表揚,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精品黨報建設,並非是新聞內容生產力的單向度提升,更涵蓋著對其當下和未來影響力的多元化探索和體系化構建。

  創新重大主題報道,向高度要公信力

  黨報的高度,決定其權威性和公信力,而重大主題報道比一般新聞報道更能彰顯黨報特有的高度。近年來,新華日報編委會以重要會議、重大活動、重要節點為切入口,強化議程設置,優化組織架構,傳遞國家戰略格局中的江蘇實踐、江蘇成就。同時,以黨報重大主題報道的創新,帶動整個集團的媒體深度融合。“逢重大主題報道必創新”,已成為一項新的傳統。

  高起點、高站位——為全國發展探路,是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新時代新征程中,江蘇同樣肩負光榮使命。作為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始終緊扣中央精神,聚焦中心工作,突出江蘇視角,講好江蘇故事,既“接天線”又“接地氣”,在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傳中,不斷提升黨報的公信力。近年來,由新華日報策劃發起的多組重大主題報道政策把握精准,政治導向鮮明,正能量彰顯有力。如“七大媒體聯盟看青奧”、國家公祭日全媒體大型新聞行動、紀念中國抗戰勝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正義之勝”出境採訪以及全國兩會、十九大報道等,立意之高、格局之大,都在海內外產生巨大影響力。

  改革開放40周年報道,是新聞戰線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新華日報編委會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的改革目標以及總書記近期對改革開放40年的精辟總結,深入結合江蘇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5月份正式啟動“史詩40年!江蘇改革開放再出發”大型全媒體行動。以兩項重要活動、十大全媒體行動和集團各媒體的系列創意策劃,形成“2+10+N”的開放式報道格局。其開篇之作,就是對當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主要作者、江蘇學者胡福明先生的專訪,帶領讀者重溫中國改革開放的思想“出發點”,體現改革開放的江蘇始終走在時代的最前沿。

  新華日報重大主題報道不斷引起業界學界的關注,認為一系列創新成果的取得,無不“受益於區域壁壘的打通,受益於媒體格局的融通,也受益於報道思維的貫通”。“新華報業在報道資源和報道權限上雖然難以與中央媒體相提並論,但在報道質量和傳播效果上卻絲毫不遜色於后者。”①

  高規格、高質量——凡列入“重大”之列的選題,都精心策劃、周密組織,在規模力度上全力以赴、濃墨重彩,在內容質量上頻現亮點、頻出精品。

  如2017年,全國兩會報道,新華日報投入近80個整版﹔“12·13”國家公祭日,推出10個整版的特刊﹔黨的十九大報道,更是“有聲有色有氣勢、出新出彩出精品”,《大走訪大落實》《十九大時光》專欄,預熱效果好,多次得到中宣部表揚。盛會期間,推出共計84個整版的特刊,是新華日報歷次重大戰役性報道從未有過的。2018年全國兩會,新華日報推出“直通全國兩會”特刊共136個整版,不僅再次刷新全國兩會報道版面數紀錄,其間還採用手機屏和“文字雲”等形式生動還原兩會盛況,令人眼前一亮。

  圍繞中央和省委中心工作,新華日報去年共推出60多個系列報道和專欄專題。今年,以《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等多個重點欄目深入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同時,圍繞全國兩會精神,策劃推出“解放思想 走在前列”“走鄉村看振興”“區域競爭力新觀察”等多個系列報道,再次體現了重大主題報道的高規格、高強度、高質量。

  輿論理論同頻共振,向深度要引導力

  黨報的深度,體現為思想維度和引導力度。新的傳播格局中,媒介進一步泛化,並帶來注意力、話語權的激烈爭奪。因此,黨報既要注重理論思想引領,也要充分發揮內參預警作用,深入實際,深挖一鍬,深刻解讀,在眾聲喧嘩中謀共識、求共進。

  輿論理論的體系化構建——評論是黨報的旗幟與靈魂。互聯網語境下,多方利益博弈,文化日益多元,思想激烈交鋒,人們對於黨報在權威發布和輿論引導上作為“定音鼓”的吁求更為強烈。近年來,新華日報統籌理論評論力量,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差異中謀共識,在焦點難題上彰顯黨報的輿論引導力。

  就重要時間節點“借勢謀篇”,以社論文章縱橫勾勒國家戰略下的江蘇使命和創新實踐。如2017年10月17日頭版刊發的述評《“強富美高”,江蘇大地上的雄渾交響》,既有多元維度,又有歷史縱深,大開大闔,氣勢磅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引導力。

  就當前社會熱點“借題發揮”,逐步構建一個形式多樣、層次清晰、功能完善的黨報評論體系,以輿論合力,助推社會共鳴共進。2017年以來,圍繞國家戰略,新華日報刊發系列評論10余組。《新華時論》《江東觀潮》《零點快評》三個評論專欄發稿逾200篇。又先后開辟《辛蘇》《蘇言》專欄,精准策應江蘇中心工作,著力“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就重要戰略命題“借腦拓展”,以專家理論創新成果揭示規律、指引方向、凝聚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新華日報於2017年1月創辦的《思想周刊》,有效拓展了黨報理論宣傳陣地,得到中宣部的肯定和資助。此外,我們還建成了包括“理論之光”網站、“理論之光”微信公眾號以及交匯點《新智庫》欄目等在內的全媒體理論傳播平台,助推黨報輿論與理論的同頻共振。

  “內參+”的縱深式服務——內參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另一條“戰線”,有著重要的瞭望與預警作用。近年來,新華日報認真貫徹總書記視察新華社時對內參工作提出的要求,改進工作方式,增強參謀服務的主動性、精准性,發揮其在治國理政中的“探照燈”作用。

  江蘇明確要求新華日報內參要成為省委的“眼睛”。為確保內參“謀之有方”“參之有道”,我們建立了考核激勵機制。要求“跟班”記者及時向報社傳遞省領導的近期關切,前后方合力確定內參選題,提高採寫精准度﹔同時要求內參部記者身在報社、心向省委,思想上同省委、省政府工作思路接軌,主動研究宏觀走勢和重大方針政策,為領導決策提供准確依據。同時,向基層傳遞工作導向,及時引導糾偏。②2016年底,省委部署全省500多萬黨員到基層群眾中“大走訪”。內參記者在採訪10多個鄉村、30多戶農民后發現,“大走訪”存在淺“訪”輒止、偏重形式等問題,便向省委主要領導報送內參《群眾反感不解決問題的“大走訪”》,直言不諱地指出五個問題。時任省委書記李強在內參上批示:“‘大走訪’不能變味。此件可印達各市、縣主要負責同志閱酌。” 2017年,新華日報的14期內參均得到省委書記或省長批示,其中有兩期被印發全省。新華日報以“內參+”的方式,圍繞中心,提升服務,將直面問題、勇於發聲與發掘典型、預警引導很好地結合起來,有效提升了黨報的輿論引導力。中宣部《新聞閱評》對新華日報記者“既寫報道又寫內參”給予充分肯定。

  打造三大黨報周刊,向厚度要影響力

  黨報的厚度,內容厚重是應有之義,系統精深也殊為重要。當前,淺表化、碎片化閱讀已成很多人的日常,但其背后卻存在著深度閱讀和嚴肅思考能力弱化、思想漸趨迷茫等諸多隱憂。有人反思:與真正的深度閱讀相比,碎片化閱讀實則是一種“反閱讀”。在此背景下,新華日報精心調研,從2017年起,陸續推出思想、人文、科技三大周刊,其內容定位既專業、系統,又貼近、靈動,厚積薄發,構建精神家園。

  打破“沉默的螺旋”,放大主流聲音——傳播學中有所謂“沉默的螺旋”理論。網絡時代,人們卻容易陷入一種人為制造的“民意”陷阱,不敢發出與眾不同的聲音。打破“沉默的螺旋”,需要搶佔輿論陣地,建構理性社會,放大主流聲音,守護核心價值。

  2017年1月創刊的《思想周刊》,以“立時代潮流,發思想新聲”為宗旨,推動思想理論創新成果和現實生動實踐的深刻互動,被人民日報認為是“推動理論輿論同頻共振的創新探索”﹔2017年6月推出的《人文周刊》,根植歷史底蘊,觀照社會現實,彰顯人文特色,傳遞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引領主流文化方向﹔今年5月,新華日報再推《科技周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江蘇一線創新實踐,既有高端訪談,也有創新故事。突出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強化講述方式的貼近性、生動性。

  從周三至周五,三大周刊內容厚重,“干貨”滿滿,以矩陣式傳播優勢,打造出了一個得天獨厚的思想文化高地。

  “后真相時代”的堅守,厚植黨報轉型優勢——“后真相”的提出,最初基於英國脫歐事件和美國總統大選,並於2016年入選《牛津詞典》年度關鍵詞。傳播學者由此提出:互聯網尤其是社交媒體時代,人們似乎已經不再關心事實本身。公眾的情感和個人價值,有時比事實真相更能影響輿論風向。③“后真相”突出反映了當前網絡輿論的非理性特質及其負面影響。但“感性的狂歡”不能被“感官的放縱”所取代,所謂“后真相時代”,黨報對於理性精神的傳承和主流價值的堅守將歷久彌新。

  創辦系列周刊,新華日報首先著眼於思想、人文和科技,並非隨意而為,而是基於黨報的資源稟賦和新華的深厚文脈。其內容多就當前發展難題、熱點現象予以專題化呈現,定期、系統地發布權威專家、資深學者的創新研究成果,既具有理論的前瞻性、權威性,亦強化了研究的貼近性、服務性。如《思想周刊》每周4個整版,已刊發2000余篇文章,以其精准的選題、透徹的論述和思辨的力量,很快打響品牌。今年1月,“思想周刊文叢”正式出版發行,被專家譽為“有效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長江篇、江蘇篇”﹔《人文周刊》則以歷史觀照現實,以情感滋潤心靈,以理性燭照時代,體現了黨報主流媒體傳承有序、美成在久的深沉情懷。

  新華日報的三大周刊,在內容的高度、深度、溫度上花心思,在傳播的貼近性、精准度、多元化上下功夫,為新時代黨報厚植優勢、轉型發展探出了新路、給出了樣本。

  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向精度要傳播力

  黨報的深度融合,最終將體現為傳播的精度、效度。而能否以新媒體技術精准分眾、以新媒體手段精確抵達,是考量新型主流媒體傳播力的關鍵。目前,新華報業在重大戰役性報道方面已形成黨報報道之“深”、網站集成之“全”、端媒傳播之“快”的多元立體格局和融合傳播路徑。

  從“全媒體”邁向“融媒體”——當前,沒有哪一種媒介形式能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因此,打造精品黨報,必須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為用戶精准畫像,以不同傳播介質進行精確推送,進一步提升和優化黨報傳播力。

  新華日報的融合傳播頗具成效。在2017年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等機構發布的迎接十九大宣傳省級黨報移動傳播榜、省級媒體客戶端傳播榜上,新華日報和交匯點新聞客戶端連續兩月雙雙名列第一。其間,中央網信辦全網推送的江蘇媒體稿件,新華報業佔全省的2/3以上。時任省委書記李強在看望十九大報道團隊時,稱贊“新華日報是真正的全媒體”。今年全國兩會,是新華報業實施深度融合后報道的第一場全國性重要會議。我們充分發揮報網端微一體化運作的優勢,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宣傳,8次受到中宣部表揚,是新華日報近年來全國兩會報道成果最為豐碩的一年。

  當下,媒體深度融合的戰略重心在“融”,新型主流媒體建設應盡快從“全媒體”邁向真正的“融媒體”, 唯此,才能提升傳播力。

  正因如此,新華報業將2017年定為“深度融合年”“轉型發展年”,在實施移動優先戰略、構建報網端微立體傳播體系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一是建成以交匯點升級版為引領、涵蓋集團多個客戶端在內的移動傳播矩陣。二是依托中央信息廚房,組建了包括全媒體編輯中心、全媒體採訪中心在內的新的內容生產架構體系,再造採編流程。其中,全媒體編輯中心下設新華日報編輯部、交匯點首頁編輯室、中江網首頁編輯室和全媒體視覺設計室﹔全媒體採訪中心則下設9個全媒體採訪部。今年陸續推出的“北京西路瞭望”“江東觀潮”“新華經濟369”“今日江蘇”等微信公號,也屢屢展現報網端微的融合傳播優勢。

  從“智庫型媒體”轉向“媒體型智庫”——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智庫化、專業化是當前黨報轉型的一個戰略性機遇,有助於提升精准服務能力,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一般來說,傳統媒體往往從發掘深度和專業優勢入手,從打造“智庫型媒體”起步。當“智庫型媒體”轉化為“媒體型智庫”,則意味著媒體本身性質發生了轉變——“媒體型智庫”不再是傳統意義的媒體,而成為一種具有媒體特征和優勢的新型智庫。④2017年下半年,在省委宣傳部指導下,新華報業創建了江蘇省內首家主流媒體高端智庫,這是我們從“智庫型媒體”向“媒體型智庫”的一次戰略轉型。

  “媒體型智庫具有更強的市場化特點,可以更好地連接起政府、市場和社會間的交流渠道,打破僵化的體制限制,更好地整合和傳播其智慧資源。”⑤新華傳媒智庫匯聚了國內外諸多領域的領軍企業、行業翹楚和權威學者,“以庫聚智”“以報傳智”,成為黨委、政府和行業、企業的“耳目、尖兵和參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更好地服務於江蘇的高質量發展。

  2018年是新華日報創刊80周年。傳承紅色基因,勇立時代潮頭,努力打造一份無愧於歷史的精品黨報,是新華人責無旁貸的使命。2017年以來的精品黨報建設,使新華日報在內容格局、版面形式、融合傳播、運行機制、產業經營等方面,都進行了全方位、多樣化的創新探索。可以看到,一些適宜的轉型路徑在生成,一些新的優良傳統已形成。從傳統主流媒體向互聯網語境下的新型主流媒體轉型,是黨報重塑自身競爭力、影響力的一場攻堅戰,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

  新華日報80年,新征程上再出發!

  (作者系新華日報社社長、總編輯、黨委書記,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

  注釋:

  ①張曉鋒:《信息大整合、媒體大聚合、人力大集合》,《傳媒觀察》2015年第2期。

  ②林培:《新形勢下參考報道如何當好省委“眼睛”、服務大局——以〈新華日報〉相關報道為例》,《中國記者》2017年第9期。

  ③張志安:《我們如何應對“后真相”時代》,澎湃新聞網2017年6月15日。

  ④施蕾蕾:《傳播學視域下媒體型智庫的產生和發展解析》,《傳媒觀察》2018年第5期。

  ⑤儲殷:《媒體型智庫助力中國智庫“彎道超車”》,《唯實(現代管理)》2016年第1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