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創新的標杆、路徑和符碼
不同媒體平台的技術創新和內容迭代背后都有相似的共通邏輯: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從內容生產的“前台”看,主要是專業、技術和視覺這三個創新路徑。從內容生產的“后台”看,生產機制、運營策略和組織文化才是其真正創新的符碼。
由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新聞傳播學研究會頒發的“2017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經由學界和業界專家提名和兩輪推薦評審評出。這個評選,既關注新聞或泛新聞內容的生產,更關注與新聞相關的技術、產品、創意、算法和傳播等一切環節的創新,反映了中國媒體在融合生產、技術應用、傳播變革領域的前沿探索,具有很強的引領性、示范性和創新性。
(一)
這次獲選十大應用新聞傳播創新案例的媒體,主要包括三大類:
其一,專業媒體。有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新華網這樣的中央媒體,也有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澎湃新聞、封面新聞、新京報“我們視頻”這樣的省市級媒體,還有財新傳媒數據新聞中心這樣的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媒體。
其二,平台媒體。有因算法推薦而崛起的資訊聚合型平台媒體今日頭條,還有因社會化生產的“眾包”形式而興起的視頻類平台梨視頻。
其三,機構媒體。即在全國數十萬個政務新媒體中脫穎而出的上海發布。
對這些案例的創新實踐,我們一直在跟蹤和觀察。這次評選和頒獎不僅想要體現出我們的追隨和倡導,也希望從這些案例中,汲取中國新聞業研究的理論滋養和啟發,由此推動應用新聞傳播研究的學術創新。
這些獲獎案例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觀察、解讀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創新標杆、路徑乃至符碼的窗口。
(二)
如果每個案例,我們都用一兩個關鍵詞去概括的話,會是哪些呢?
關於今日頭條,我想到兩個詞:平台、算法。如果我們走進頭條公司的內部去觀察,真正做內容的團隊規模遠少於算法和技術團隊。以技術文化為主導的內在驅動力讓這家平台媒體作為中國新聞業的“新行動者”,快速佔據了移動化傳播的信息樞紐位置。對算法所引發的傳播革命,我們需要理性對待,頭條也有自己的焦慮和責任,比如,對算法可能導致用戶的認知偏差等負面效應進行不斷的矯正和優化。
伴隨平台媒體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專業媒體面臨著讀者流失、廣告下滑、生存不易的挑戰,投入原創、品質新聞的生產成本也在不斷壓縮。像新京報、澎湃新聞這樣非常好的內容供應商逐漸變得稀缺,甚至騰訊網這樣的商業門戶也重新審視,需要花費多大代價來購買傳統專業媒體供給的內容。可以預見,未來很長時間裡,平台媒體的內容來源,可能是若干家重點主流媒體的原創新聞與日益規模化的用戶生產和創作內容。類似梨視頻所做的眾包內容,或者政務新媒體等機構媒體的內容生產。包括政務微博、政務微信、政務微頭條等在內,中國已經有接近40萬個政府部門建設了不同層級的政務新媒體。
綜觀當下主流的網絡平台,各自之間也在日益融合。
今日頭條2017年推出了“頭條號”,意味著它在走社交化路線,強化了“微博化”的功能。手機百度也在變,打開后不僅是個搜索框,而是能看到類似今日頭條這種資訊客戶端的界面,可以說百度也在“頭條化”。同時,微信推出“看一看”和“搜一搜”功能,作為當下最主流的社交媒體平台,它也在“頭條化”和“百度化”。
你會發現,不同媒體平台的技術創新和內容迭代背后都有相似的共通邏輯: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
新華網的融媒體報道作品,大家可能會覺得它非常重視創意,因為他們展示了幾個爆款產品。但這並不意味著常態化的內容產品都是這樣生產的。為了重大的選題策劃,他們需要有集中的資源投入、外部資源的整合、充滿創意的設計。如果沒有表達創新、形式創意和價值創造,正面宣傳報道很難真正“入腦入心”。
《國家相冊》系列作品,大家看了之后耳目一新,靜態圖片通過注入新型技術,實現了表達手段、內容要素和移動傳播的有機結合。有意思的是,他們對技術驅動和創新的重視,不僅體現在新華網融媒體產品中心,還體現在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他們正在悄然布局,做很多關於智能設備開發和應用的技術創新。比如,在智能汽車上安裝傳感器,收集駕駛員涉及疲勞駕駛等方面的相關信息,以期在創新應用產品、提升公共服務方面有所貢獻。所以,如果要用兩個詞來概括新華網獲獎案例的特點,那就是創意和技術。
澎湃新聞早期的新聞報道側重異地監督,由此贏得了極大關注。為適應新時代對媒體的新要求,又進行了定位調整和報道改革。盡管技術表達和介質形態上,澎湃一直在變化,但是從東方早報到澎湃新聞從來沒有變過的是什麼?專業。澎湃新聞的前身東方早報和一般都市報的氣質是不一樣的,我們把它叫做“主流都市報”,定位於影響主流人群,特別重視專業價值。澎湃新聞在承繼東方早報氣質和文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適應移動互聯網的傳播要求。這個原創新聞的網絡平台,最有價值的是這兩個關鍵詞:時政和思想。這說明它依然把它的專業價值和目標群體有效結合,立足做好一個原創新聞平台,關心中國政治和社會發展。原創新聞產品在技術形態上需要持續創新,在內容價值上又需要有所堅守。
澎湃新聞是中國第一家拿到原創新聞牌照的新聞客戶端,而封面新聞是第二家也是最后一家拿到原創新聞牌照的客戶端。與澎湃新聞相比,封面可能更加市場化,更強調智能技術的開發和運用,對技術文化的創新實踐始終抱有熱情。這可能和他們受到互聯網文化的影響有關,因為封面新聞是傳統媒體中最早跟淘寶、阿裡等進行合作的媒體,更深刻地感受到互聯網文化對傳統報業的影響,把它和原來的專業文化進行融合。所以如果要給封面新聞找關鍵詞,我覺得是:內容和智能。
梨視頻的內容生產,既強調眾包又強調專業。針對用戶生產的內容,平台如何建立起適宜的版權合作機制,這個問題值得探討。他們除了做出一套有效的審核標准外,最主要的是通過一套加工方式,讓公眾生產的眾包內容有了更好的品質、更移動化的傳播形態,而且這種平台介入的內容加工,也解決了他們和眾包用戶共享版權的機制問題。從內容定位上看,梨視頻也適當調整了策略,避免管理者將其定義為“新聞平台”,而是轉向年輕人喜愛的社會生活和所見所聞。在梨視頻這個平台上我們能夠感受到視覺的力量。所以,眾包和視覺,是梨視頻的關鍵詞。他們篩選資訊短視頻的技術標准也耐人尋味:人性、現場感和效率,這難道不是新聞價值觀在視頻內容領域裡的新體現嗎?
新京報“我們視頻”的負責人劉剛,原來是一位資深調查記者,后來轉去做時政報道,接著又做視頻新聞,他應該對如何在報道空間和專業追求之間保持平衡有更深的體悟。“我們視頻”讓大家看到新京報的團隊從來沒有忘掉初心,依然關注重大事件的新聞現場。5年前或10年前,每當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現場可能會去一二十家報社,如今,伴隨著專業媒體對深度報道團隊和預算的壓縮、依托互聯網的“新聞加工業”興起,真正讓記者在路上、去現場的媒體越來越少。
在我看來,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新京報“我們視頻”、財新傳媒、上海發布等獲獎案例,其關鍵詞都可以是:專業和創新。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在社交媒體運營、粉絲用戶群增加、正能量傳播方面不斷引領著央媒深度融合的創新潮流﹔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的“中央廚房”真正實現了黨報黨網黨政客戶端以網為核心、以網融報的流程再造,且在技術上舍得投入,為全國同類型報業集團的“中央廚房”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解決方案﹔財新傳媒始終堅持專業新聞理念,在數據新聞領域的開拓為其優質內容插上技術翅膀進行了成功的探路。
(三)
如果要對這十家媒體創新實踐背后的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進行總體概括,我覺得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專業。不管你是做短視頻還是移動化傳播,形態變化背后的專業價值永遠都需要堅守,專業不僅包括專業規范、專業態度,還有專業操守和專業精神。
第二,技術。技術具有顛覆性、革命性的力量,它會讓我們擁有真正的創新動力,也會讓媒體擁有真正的內在活力。
第三,視覺。當下,再好的內容,都越來越需要視覺化的表現手段,要充分滿足用戶的情感和體驗需求。
從內容生產的“前台”看,我們或許主要看到專業、技術和視覺這三個創新路徑。從內容生產的“后台”看,這十家媒體背后的生產機制、運營策略和組織文化才是其真正創新的符碼。
首先,是資源。市場化媒體擁有的更多是專業的採編隊伍和注重市場的競爭意識,而黨媒擁有的更多是行政資源和政策優勢,比如從政府部門獲得持續的經費支持,由此也擁有相對從容的組織文化。任何一家媒體要持續創新,就需要立足自身定位、盤活各種資源。
其次,是機制,需要管理者的創新意識和微觀運作機制的創新,比如財新傳媒為支撐數據新聞在內部探索的採編人員、技術人員和產品經理的合作機制,上海發布為獲取優質內容與各級政府部門之間建立的快速聯動和合作機制。
最后,是文化。總體來說,媒體創新離不開四種文化:宣傳文化、專業文化、商業文化、技術文化,這四種文化在這十家媒體中都有不同體現、不同側重。
綜上所述,十大應用傳播創新案例,既讓我們把握了媒體融合環境下內容生產的移動化、視覺化、智能化趨勢,也讓我們領悟到不斷進取、探索和創新的文化動力。歸根結底,成功的關鍵在於人。永遠保持好奇心、自我更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媒體融合在深度推進中才會迎來更美好的數字新聞業。
(作者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新聞傳播研究會會長,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