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出版交流30周年側記 兩岸出版人的手握得更緊

編者按 1988年10月,受大陸高層領導邀請,台灣出版人走近大陸同行,這是1949年后兩岸出版人首次接觸。此后30年,無論形勢如何變化,無論華文圖書市場如何受到互聯網沖擊,兩岸出版人始終跨海牽手、守望相助。海峽若比鄰,兩岸一家親。本期特刊發紀念海峽兩岸出版交流30周年的報道,不隻為回首往昔美好,更為未來兩岸出版人繼續攜手打造華文書香社會。
1988年10月20日,海峽兩岸圖書展覽在上海舉行。這是兩岸隔絕40年后,兩岸出版界首次面對面交流合作。中國版協 供圖
1994年3月,大陸圖書展覽開幕,共計180余家大陸出版社的1.8萬余種圖書參展。這是大陸圖書首次在台灣展出。中國版協 供圖
8月16日至23日,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在台灣圓滿落幕。7天裡,海峽兩岸312家出版機構(大陸參展單位187家、台灣參展單位125家)以海圖會為平台,向台灣讀者展示兩岸最新出版的10萬種、30萬冊圖書。
與往屆不同,本屆海圖會適逢海峽兩岸出版交流30周年。在“書香兩岸、情系中華”主題下,海圖會專門開辟了海峽兩岸出版交流30周年成果圖片展、海峽兩岸優秀版權圖書成果展。展覽中的一幅幅圖片、一本本圖書,無不引起兩岸出版人對過往的遐想。
“看,那時我們多年輕啊!”“這張照片上的這個人,現在已經不在(去世)了。”慨嘆之余,大家更多的是珍惜。一直推動兩岸出版交流的台灣華品文創公司總經理王承惠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表示:“非常難忘與感動,正是前輩努力推動兩岸交流,才有我們今天更加緊密的合作。”
的確,自1988年兩岸出版交流啟航,30年間兩岸出版界互動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就像台灣出版事業協會理事長林洋慈所說:“兩岸同文同種、血緣相親、文緣相近,在溝通上沒有障礙,在互動上更容易親近。”
海峽若比鄰,兩岸一家親。從初始的信息傳遞,到組團參展、互訪,再至版貿、合作出版、合資辦企,一路走來,兩岸出版人的手握得更緊、心貼得更近。
30年間,兩岸出版人攜手走過了哪些令人難以忘懷的歷程?這些歷程中又發生了哪些故事?記者採訪了部分見証者、當事人和工作者。
30年前,大陸邀台灣出版人“破冰之旅”
1988年10月,一支由陳恩泉、廖俊榮、廖蘇西姿、傅樟榮、林建豪、林宏龍、劉慶聰、王華榮、姜德芾、楊淑媜、蕭錦錦等11位台灣出版人組成的代表團,經中國香港和日本轉機到達上海虹橋機場。這是台灣出版人在1949年后首次踏上大陸的土地。11人之舉便是后來被兩岸出版界稱之的“破冰之旅”。
對於“破冰之旅”,從事對台工作30多年的中國出版協會副秘書長沈建林說,台灣當時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政策,而台灣出版人能成功赴大陸,得益於兩岸當時大環境的催生與萌發:1979年元旦,大陸發表具有重大意義的《告台灣同胞書》,號召兩岸實現“三通”,從而開啟了兩岸交流的歷史帷幕。
1987年5月,國家領導人楊尚昆率團訪問美國。在紐約市舉行的美中協會和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午宴上,楊尚昆向台貿公司負責人表達了希望台灣出版界前來大陸舉辦書展、進行文化交流的願望。於是,時任美國洛杉磯長青書局負責人的劉冰被推舉來促成此事。事后劉冰証實說,促成這項交流願望的關鍵首先來自大陸。
接下任務后,劉冰立即給台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當時的代理理事長蔣紀周寫信,台灣版協為此事召集台灣商務印書館、世界書局、三民書局、台陽書局、正大書局、新學友書局、光復書局、維新書局等出版社討論落實。當時與會的大多數出版社都對此事舉棋不定,又都覺得既然有這樣一個機會,就應該到對岸去看一看大陸的市場與同行。最后,維新書局、正大書局、台陽書局、光復書局、新學友書局、天下雜志社等7家出版社都派出了代表。
“當年,台灣出版代表團先抵達上海,時任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許力以會見了他們,這意味著海峽兩岸出版行業組織交流開始有了重要的對接窗口。”沈建林說。
對於1988年同期舉行的那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海峽兩岸書展,沈建林說:“據時任中國科技圖書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圖)副總經理魏綏之回憶,因為中科圖坐落在上海的福州路和河南中路交叉口,是1949年前的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所在地,書展選擇這個地點,容易給大家一種歷史的親切感與親和力。1988年10月20日至26日,集中了兩岸8000種圖書的‘海峽兩岸圖書展覽’正式開幕。”據中科圖1988年大事記記載,6天書展共接待了各界讀者1.2萬人次,銷售圖書5025冊、人民幣1229.59元。
隨后,11位台灣出版人又來到北京,結識了時任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王仿子、台聯會長林麗韞等。海峽兩岸出版人第一次就版權貿易洽談,雖然沒有列出具體的時間表,但為以后的版權交流奠定了基礎。
“正是1988年兩岸出版界同行的坦誠相見,為雙方日后開展出版交流合作拉開了序幕。”沈建林說。
30年中,兩岸守望相助互利共贏
時光如駒,30年走過。對於這30年,不少兩岸出版人結合自身更願意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林洋慈說:“頭10年見了面談了話之后,總感覺‘相見恨晚’,接下來的10年因友好合作而‘相知相惜’,最近10年面對出版業轉型和整體大環境影響,早已相互依存的兩岸同行則是經常‘相互打氣’,共商合作對策。”
對此,王承惠也認為,1988—1998年為開疆辟土期,這時期台灣業者把台灣經驗帶入大陸市場。1999—2008年為耕耘創新期,這時期雙方開啟各種交流展會,並以此為平台促進合作。如台灣出版人關注的北京圖書訂貨會、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等。2009—2018年為固本圖強期,這一時期雙方頻繁交流,促進了兩岸版權貿易、圖書進出口業務年年增長。此外,大陸一些出版業務項目也在台灣落地,如聯經台北上海書店(上海外文)、華品台北書展簡體館(廈門外圖)、龍圖騰(廈門大龍樹)、天龍台北博庫(浙江新華)、萬卷樓合作出版(福建)等。
30年間,台灣各種因素風雲變幻,但跨海牽手、守望相助,始終是兩岸出版人秉持的理念。浙江聯合出版集團黨委委員、浙江教育出版集團社長何成梁說:“1994年,大陸圖書展覽首次在台灣舉辦,浙江出版第一次赴台開展業務交流。此后浙江先后在台灣舉辦了6屆浙江圖書展,有600多種圖書版權輸出台灣。同時,林清玄、余光中、席慕蓉、簡楨、琦君、王鼎鈞、方杞、管家琪、方素珍等台灣知名作家的作品,通過浙江出版成為大陸暢銷書。”
當然,兩岸出版交流合作的佳話,遠不止浙台交往。在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上,湖北省與台灣出版同仁的交流同樣可圈可點。在“書香荊楚、文化湖北”理念下,湖北省展出了本省32家電子音像、數字出版、民營書企帶來的1800種4000余冊精品圖書和電子音像、數字產品,並實現多項版權合作。
對於湖北規模最大的文獻整理與研究出版工程——《荊楚文庫》首批圖書首次亮相台灣,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校長王淑音說,該書可幫助台灣讀者深入了解湖北地域特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海圖會所展現的,可謂兩岸出版界交流合作的縮影。繼1988年10月在上海舉辦海峽兩岸圖書展覽之后,30年間兩岸交流合作的大事,年年都有記載(詳見海峽兩岸出版交流30周年大事記)。這期間,還有一段合璧出版“大書”的佳話,不應該被忘記。
2009年9月,中華書局和台灣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聯合在第十六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宣布,雙方合璧出版的《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面世。對於這一讓學界歡欣鼓舞的喜事,本報當年9月7日曾以《國寶合璧面世 為兩岸文化交流留下重墨》為題,重點報道了《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得以合璧原貌影印出版發行的來龍去脈。
時隔近10年,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提及此事時依然認為,分存於北京、台北兩地的982冊《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60年后能夠合璧出版,不僅滿足了兩岸學術界研究所需,也探求出兩岸合作出版的蹊徑。
今天,兩岸出版界交流合作領域更加擴大。台灣聯經出版公司總經理陳芝宇說,早年大陸流行引進台灣言情小說、輕小說,如今台灣讀者青睞大陸的影視小說、言情小說、玄幻小說,網絡文學成為兩岸最受歡迎的數字出版選題,兩岸漫畫人氣作者更是風靡於對岸。
30年后,攜手賡續中華文化血脈
回顧兩岸出版交流的意義,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大陸參訪團顧問、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柳斌杰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回想當年,打破兩岸文化阻隔非常不易。30年來,兩岸出版界堅持交流,方式也從間接走向復合。特別是當前的出版交流,不隻在印刷出版領域,電子、數字、網絡出版領域的交流都在交叉進行,這有效地溝通了兩岸的文化情結,賡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
“積極促進兩岸圖書交流,推動書香社會建設”“拓展兩岸出版合作,推進中華文化復興”“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發展現代出版產業”,這是柳斌杰應台灣圖書發行協進會、台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3家台灣主要行業協會請求,在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上贈送的寄語。
柳斌杰的寄語表達出目前兩岸出版人正在思考的問題,那就是面對紛繁因素,大家如何攜手賡續中華文化血脈?
林洋慈說:“面臨產業變革及競爭,大家同舟共濟,積極尋求新商機、開發新市場。我深信不管是進入40年、50年甚至一甲子,兩岸交流的前景仍是廣闊而美好的。”
王承惠表示:“希望大陸各地惠台政策能夠幫助支持台灣出版業,兩岸共同營造華文書香社會。”
何成梁希望,浙台出版界攜手開拓海外中文圖書連鎖書店、網絡書店和數字圖書銷售平台,一起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努力。
兩岸同胞骨肉相連,兩岸文化血脈相通。30年,兩岸出版交流合作實踐証明:合則兩利,合則雙贏。這是中華民族的願望,也是賡續中華文化血脈所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