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傳播格局下對新聞輿論工作的再思考
摘 要:傳播技術、輿論生態和媒體格局的深刻變化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陣地、重心以及輿論生態造成了很嚴峻挑戰﹔新聞輿論工作在領導、平台以及引導力這三個方面仍然存在問題﹔應當從理論武裝、站穩立場、尊重規律、佔領高地和完善機制等各方面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傳播力、影響力以及公信力。
關鍵詞:新傳播革命﹔新聞輿論工作﹔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017-0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應該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增強輿論引導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加強網絡內容的建設,建立完善的網絡治理體系,營造清晰的網絡空間。十九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國各級黨委和媒體積極遵循宣傳傳播規律,積極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新聞模式。必須注意的是,傳統主流媒體一直是我國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陣地。但是隨著新媒體快速崛起,新聞輿論工作面臨著新傳播格局所帶來的三大挑戰。
一、新傳播格局給新聞輿論工作帶來的三大挑戰
1.新傳播技術帶來的市場格局形成,新聞輿論工作的重心發生變化。大數據時代和信息過載的風險社會已經到來。信息獲取的多樣化和信息的可得性使得信息和媒體“多余”。媒體市場已從“轉移中心”轉變為“接收中心”。信息供應的買方市場逐漸形成。新聞媒體的角色定位從傳統的信息採集者與輿論參與者轉變為社會數據挖掘者和公眾信息服務者[1]。在此基礎上,新聞媒體的任務逐漸從對數據的篩選、整理和挖掘轉變為精細化、個性化的新聞信息,以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需求。憑借新媒體的平台,以便捷和直觀的形式向公眾提供互動服務,以此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個性化信息推薦成就了新聞生產機制的顛覆性轉變,新的數據團隊開始主導新聞制作。眾籌和外包等新聞生產機制促使媒體進行深刻變革,“跨界”和“融合”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媒介轉型的關鍵詞[2]。這些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對傳統的管理體制和傳統媒體的生存與發展構成了顛覆性的挑戰。當前新聞輿論工作中心日益由引導轉向溝通、參與和治理三個方面。
2.“網媒融合”的媒體生態格局形成,輿論工作的陣地不斷“流動”。當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新媒體得以迅速崛起。這對以報紙、電視等為代表的傳統媒體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在這巨大的沖擊下,有些傳統媒體機構因為經營不善,面臨著虧損、破產和倒閉。“多媒體融合並存”的發展格局已然成為了一個大的趨勢。挑戰伴隨著機遇,在這個新的“網媒融合”的媒體生態格局下,許多傳統媒體已經調整了他們的商業策略和商業模式。堅持“內容為王”,同時也注重發展自身優勢,重視新技術的應用,積極探索一條“網媒融合”的新發展道路。同時,新聞媒體的話語權也不再僅僅隻掌握在少數大國的手裡,伴隨著新技術的的不斷發展,當今世界已經開始形成“一國主導”“競爭更激烈”“新興傳播民族崛起”的新媒體格局[3]。在2014年烏鎮互聯網大會上提出的要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互聯網治理體系,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的互聯網治理理念得到了全世界的支持以及認可,這也意味著西方主導的全球互聯網絡話語權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以新聞為核心的中國傳統網絡媒體已被邊緣化。以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互動與融合為特征的媒體格局已經形成。東部地區相比較而言經濟較為發達,也是新媒體發展最快的地區而且程度是高度集中﹔同時,以報紙等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在東部地區的發展現狀也要優於西部地區,但是並沒有出現高度集中的現象。城市和農村的媒體的整體格局相比較而言:城市佔有絕對主導地位,農村地區相對處於劣勢。少數民族地區在媒體使用方面的水平處於最下游[4]。媒體形態與輿論格局的改變,對承載主流意識形態的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
3.多元生態的輿論場域:政府部門的輿情應對面臨復雜局面。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崛起帶來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就是“人人都有話筒”的時代。憑借著新媒體低門檻、時效性、便捷等特點,廣大網民可以在新媒體平台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以及進行政治參與,話語權不僅僅隻掌握在一些主流的傳統媒體手上。民間輿論場裡的意見領袖和網民的集體推動以及與傳統媒體聯合使得網絡輿論生態極易復雜和失衡,負面輿論在民間輿論場的網絡輿論主體的集體推動下可能發生“雪崩式”傳播,政府部門的危機應對面臨更加復雜形勢。
二、新傳播格局下當前新聞輿論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
1.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需要進一步加強。在新聞輿論工作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流地位不夠彰顯。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麥克風,都可以進行參與式討論,這就削弱了新聞輿論工作中主流意識形態的管控和領導能力。同時,這也削弱了新聞輿論工作中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權威力量,削弱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效力。傳統媒體的發展面臨著困境。新聞輿論工作以傳統媒體作為主要陣地,必然面臨著傳播方式變革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新聞輿論工作中,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夠鮮明。有一些新聞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把握不牢、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精髓所在體會不深,因而容易受到各種社會思潮,包括西方新聞觀念的影響。思想懈怠,立場不穩造成新聞宣傳與受眾意識的偏差。新聞傳播者與現實脫節,缺乏對公共議程的歸納感。把一些觀念強加於公眾,一定程度上影響新聞輿論工作在意識形態傳播方面的力度和效果。
2.各級網絡問政平台需要進一步完善。各級各地政府應對突發事件輿論的工作機制日趨常態化、制度化。各地政務微平台的建設從2015年開始進行穩定發展期。但是政務新媒體平台長期存在行業和地域發展不平衡、運營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內容建設、資源整合等方面的問題正在逐漸受到重視[5]。新媒體平台上,網民的數量十分龐大。他們在判斷、篩選和處理信息方面相對較弱,更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煽動和利用。與此同時,這個群體對主流的新聞網站關注較少,而更傾向於在門戶網站或微博等平台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些平台的交互性更強,所以用戶黏性也更強。與此相比,現有的政務平台上的用戶之間很難實現相互交流和溝通,這種平台壁壘大大增加了跟進者的進入難度,對各級網絡問政平台的建設和運營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的輿論引導力需要進一步提升。急需解決的問題有:一是對於日常事件,尤其是自然災害,傳統媒體的引導能力較強﹔而對於突發事件,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新媒體的引導能力比較弱。二是疊加效應,“輿論引導不當、事件處理不當”形成疊加效應。三是“協調機制缺失”和“問責機制欠缺”。相關危機事件的應對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輿論引導力不足,對主流觀點沒有積極的進行的正面引導,對一些新聞事件的積極干預上的力度也不夠。傳統媒體的影響力隨著傳播力和引導力的逐漸式微也呈現出日趨減弱的態勢。
三、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意見建議
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提高了黨的輿論宣傳的引導力和影響力。建議一、理論武裝:新聞輿論工作的理論指導應該始終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增強理論武裝的重要武器。建議二、站穩立場: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同時,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將新聞輿論工作的重心放在溝通群眾、參與和社會治理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站穩新聞輿論工作者的立場。根本問題是要增強政治家的辦報意識,牢記社會責任。建議三、尊重規律:明確新聞輿論工作的規律性,強調將新聞輿論工作的規律與輿論引導有機結合起來﹔此外,要切實研究當前社會主流人群的新變化,及時把握社會心態的新動向,准確分析判斷社會大眾的新訴求,有鑒於此,要強化對輿情研究、民意調查方面的研究工作,這是切實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與引導力的重要“抓手”。建議四、佔領高地:新聞輿論工作迫切需要在擴大輿論陣地的同時,建立健全政務微平台的管理運營,用好網絡問政的利器,整合各方資源,發揮聚合效應和協同效應,採取以政府為主導,與市場力量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實現智慧政務系統的開發、運營、管理和評估。將公共數據源與社會需求、社會力量想結合,開創並佔領新聞輿論新陣地。建議五、完善機制:不斷充實和完善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建立社會治理與新聞輿論工作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同時,要規范對新聞媒體尤其是自媒體平台的管理,做到管理有規范,處罰有依據,以理服人,就事論事,不打棍子,從根本上提升新聞輿論工作的公信力與影響力,建立和創造明朗的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 喻國明.社會化媒體崛起背景下政府角色的轉型及行動邏輯[J].新聞記者,2017(4).
[2] 喻國明.大數據對於新聞業態重構的革命性改變[J].新聞與寫作,2014.
[3] 方興東.互聯網時代的媒體格局變化及趨勢——從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說起[J].新聞與寫作,2015(1).
[4] 鄭保衛.試論我國當前媒介格局的變化及特點[J].國際新聞界,2008(3).
[5] 童兵.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和引導力的幾點思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2·19”講話的體會[J].新聞與寫作,2016(5).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