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7期

勇擔歷史使命,當好新時代新聞工作者

崔士鑫
2018年09月25日10:39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勇擔歷史使命,當好新時代新聞工作者

  在中國記協成立8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發來賀信,充分肯定中國記協工作,對廣大新聞工作者提出新時代的新期望。這是十九大結束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中國記協和新聞輿論工作者提出明確指示,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新聞工作者的格外關愛,對於做好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當好新時代新聞工作者,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精神,與十八大以來關於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包括在第十七個中國記者節前夕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四向四做”要求,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當好合格的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重要標准。尤其是基於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任務,對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提出的“堅定‘四個自信’,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唱響奮進凱歌,凝聚民族力量”的殷切期望,既包含了政治要求、內在動力等做好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總的前提和基礎,也包含了為偉大時代記錄與謳歌的總的任務和要求﹔既提出了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勢,給新聞工作者帶來的國際傳播重任,也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所肩負的凝心聚力職責。對此,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應認真領會、切實踐行,爭做合格的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擔負起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堅定“四個自信”,強化政治定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全黨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黨的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能,黨的新聞工作者的根本任務,就是緊緊圍繞這一主題,通過傳遞黨的聲音,引導社會輿論,凝聚公眾意識,匯集發展穩定合力,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古語說,“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新聞工作者在人的頭腦裡做工作,要想把黨的理論與實踐宣傳好,首先必須筑牢思想根基,對黨的理論真學、真信,對黨的實踐真懂、真知,才能通過新聞作品析事明理、舉旗定向,才能在輿情日益復雜的社會轉型期,“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要通過系統學習近代以來中國歷史和黨的奮斗歷程,尤其是黨帶領全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正在強起來的光輝成就,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目標、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堅定道路自信。

  通過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領悟貫穿其中的集體主義原則,不僅在革命時期有利於團結階級力量取得勝利,在建設時期也適於后發展國家凝聚實力奮力趕超,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力指導著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堅定理論自信。通過全面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等的內在邏輯,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今日中國進步發展的根本保障,是符合中國國情、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設計,堅定制度自信。

  通過扎實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深刻認識人類文明史上唯一延續至今沒有中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韌性、開放性,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所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撐和強大動力,堅定文化自信,從而強化政治定力,夯實做好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思想根基。

  保持人民情懷,激發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人民性,才能獲得活力源泉和動力根基,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提出新聞工作者要“堅持百姓情懷、人民本色”,“堅持正確工作取向,以人民為中心,心系人民、謳歌人民”。情懷,是基於深沉情感而生發的境界和追求。有情懷,才能有以苦為樂的擔當﹔有情懷,才能有百折不回的勇氣﹔有情懷,才能有持續不竭的動力﹔有情懷,才能有矢志不渝的初心。人民情懷,是一種與人民血脈相連、憂歡與共的深情大愛,是一種致力於人民幸福、不忘根本的理想追求。

  一方面,新聞工作者工作很辛苦,新聞講時效、任務要求高、工作壓力大,隻有保持人民情懷,才能不怕吃苦,不畏艱辛,不懼挑戰,為做好新聞工作提供不竭動力。

  另一方面,新聞工作者掌握傳播資源,實際上也是一種社會權力,所謂筆下有財產萬千,有毀譽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關天,隻有保持人民情懷,才能不因一己私利而喪失本心,不因大志泯滅而庸碌無為,始終充滿責任感使命感,始終堅持為人民做新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路上心裡才有時代,在基層心裡才有群眾,在現場心裡才有感動。

  新聞工作者要做到保持人民情懷,首先要貼近實際找感覺。越是信息發達、信息繁雜,越要把實踐和基層當做最好的課堂。要克服紙上找問題、網上搜素材的浮躁習氣,認真學習老一輩新聞工作者貼近實際、深入基層的優良傳統,經常奔走在路上,把握社會脈搏,就會真正關心廣大群眾關注的現實問題。腳上沾有多少泥土,筆下就含有多少真情。其次是貼近群眾尋本心。面對面就可能心貼心,距離近就容易感情深。樂於與人民交朋友,真正融入群眾,才能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感動著人民的感動。第三是貼近生活接地氣。有生活才能受感動,受感動才能動真情,才能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才能用群眾耳熟能詳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普遍認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實教育引導群眾,既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記錄偉大時代,錘煉過人眼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庄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揭幕,為新聞宣傳工作拓展了廣闊的空間: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提供了世所罕見的新聞富礦﹔新征程的開啟,為新聞工作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為偉大時代的偉大業績謳歌,作品才會不朽﹔為偉大時代的偉大目標服務,人生才會升華。然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為偉大時代書寫,需不斷錘煉過人的眼力、腦力和筆力。

  最重要的是眼力。身處偉大時代,未必人人都能及時、全面地感受到時代的偉大,未必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能敏銳、准確地觀察到有價值的新聞。要錘煉過人眼力,首先要學會“站在天安門上想問題”,增強看齊意識,時刻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准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自覺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其次是學會“站在田間地頭找感覺”,投入火熱的生活,始終與偉大時代同頻共振,才能於細微處感受進步的足音,真實生動地記錄偉大的時代,做稱職的時代風雲的記錄者。同時要錘煉腦力與筆力,勤於思考、學會用心,既見人之所見,亦見人之所未見,善於判斷、善於鑒別,提高思考能力和抓問題能力,練就撥雲見日的功夫,再將思考與發現轉化為打動人的好文章,不但真實記錄偉大時代,更能助力實現偉大時代的偉大目標。

  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影響效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實際上,不論對內宣傳還是對外報道,會講故事、善講故事,是一名好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

  在新聞來源多樣、各類信息冗余的新媒體時代,一般的新聞報道、信息傳播,已很難對受眾產生影響力,講故事就成為新聞工作者的“看家本領”。新聞作品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大小,就在於怎樣去挖掘和講述能夠反映主題的故事。尤其是屬於“規定動作”的主題宣傳,要想對人真正產生影響,取得好的傳播效果,就必須善於將主題新聞化、新聞故事化、故事細節化,將鮮明主題與鮮活故事有機結合,在以小見大中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在對外宣傳、國際傳播中,更需要講好故事、講好的故事。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的關注前所未有,世界期待聽到中國故事、分享中國經驗,通過中國故事讀懂中國,講故事、講好故事,成為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使命與職責。與此同時,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大地上,每天都在發生著振奮人心的變化,13億中國人實現夢想,不啻曠古史詩,大到中國夢的故事、中國人的故事、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具體到“一帶一路”的故事、扶貧攻堅的故事等,有無數值得探尋的“故事寶藏”,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寶貴資源。“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

  從增強影響效力的角度看,好故事首先要讓人能聽懂,其次與人有關聯,再次能使人產生共鳴,最重要的是能潤物無聲地傳播我們的價值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要通過各種精彩、精煉的故事載體,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寓於其中,使人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得,有意思更要有意義。既要有效到達受眾,又能切實產生影響。不但輸出“中國故事”,更要輸出“中國價值”。讓人們不但能通過中國故事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當代中國,也能通過中國故事逐漸認同中國態度、中國理念。

  傳播中國聲音,提升融合能力

  大國崛起必須伴隨話語權、軟實力的提升,才能行穩致遠。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話語權大小、軟實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增強國際話語權問題,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都能聽到並聽清中國聲音,這不但給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目標和任務,也為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和課題。

  在國際傳播格局中,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好故事也需要高分貝,再好的內容,如果沒有好的傳播渠道,無法到達受眾,傳播效果必定大打折扣。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發展,推動了媒介技術的快速變革,推動了媒體格局、傳播形態的深刻調整,給新時代新聞工作者帶來了挑戰,更帶來了機遇。互聯網打破了國界的傳播限制,為我們在新媒體時代的群雄逐鹿中,打破長期以來西方媒體稱霸全球的格局,提供了“換道超車”的可能﹔新傳播技術在對外傳播中,為提高新聞報道首發率、落地率,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新媒體技術為我們利用互聯網思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手段。關鍵是我們的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舍我其誰的使命感,加快媒體融合發展,迅速有效地提升借助新媒體技術、新傳播格局進行融合傳播的能力,盡快成為善用現代傳播手段、會使“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型新聞工作者。

  全媒型新聞工作者並非要求每個人對所有傳播技術和手段都精通,而是必須要熟悉,重要的是有互聯網思維,懂得什麼樣的內容適合什麼樣的手段與渠道,傳播給什麼樣的受眾,並善於借助國際化或本土化平台和渠道,進行精准傳播。同時要積極利用開放的互聯網平台,打破西方媒體壟斷,努力建立我們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讓中國聲音不但被聽到,而且能聽清。

  唱響奮進凱歌,共筑引導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輿論導向正確,就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推動事業發展﹔輿論導向錯誤,就會動搖人心、瓦解斗志,危害黨和人民事業,強調“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在后發趕超、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作為有鮮明意識形態屬性、與人們的思想認識密切相關的新聞媒體,不能是片面追逐利潤、隻為少數人贏利的企業,必須是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組織群眾、推動工作,有力激發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

  新時代,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聞媒體更要發揮引導社會輿論、引領人民思想的重要作用。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有責任有義務,為奮進中的偉大祖國唱響凱歌,為奮進中的中國人民加油鼓勁。

  毋庸諱言,盡管經濟總體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無論是社會管理水平還是人民富裕程度,仍有不小差距,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困難。越是在這種情況下,新時代黨的新聞工作者,越是要認清社會積極正面的事物是主流,消極負面的東西是支流,正確認識成績和問題、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堅持新聞的整體真實、本質真實,從建設性的角度,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和陰暗面,激濁揚清,針砭時弊,最終目的是推動解決問題、改進工作,化解社會矛盾、理順干群關系、良化心理預期、增強黨和政府公信力,形成正面宣傳與輿論監督的引導合力,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輿論氛圍,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團結奮進、攻堅克難。

  凝聚民族力量,匯集磅礡偉力

  “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的重要內容。怎樣才能履行好這一職責使命,也是新時代新聞工作者面對的重要課題。

  新時代,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相對應,受眾需求越來越多樣,思想觀念越來越多元。我們是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本身就有很大的地域與文化差異,在這樣一個大國,在互聯網時代,做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挑戰與難度前所未有。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要堅持改進創新,努力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適應不同受眾的信息需求和接受特點,努力用十九大確立的宏偉藍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更要認真研究和把握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規律,不斷創新方法手段,把好的思想、觀念、內容,通過生動的形式、多樣的手段表現出來,達到最佳傳播效果。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是新聞輿論工作大有可為和新聞工作者奮發有為的時代。每一位新時代新聞工作者都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精神、不忘神聖職責、勇擔歷史使命,共同努力匯集起13億多人民的無窮智慧和磅礡偉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人民日報社研究部主任)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