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微信公號影評,別賺了快感掃了威信

2018年10月09日05:2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微信公號影評,別賺了快感掃了威信

  ●在批評主體、文字風格、傳播機制、文化生產等方面,微信公號影評改寫了中國電影批評生態,並參與到構建當前中國電影產業的進程中來,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影評類微信公號作為新興媒介,不應以制造話語暴力、生產閱讀快感為己任,與資本共舞、糾纏也不是其生存發展的唯一出路。而微信公號影評作為一種新興的批評文體,也應跟傳統的學院影評、媒體影評一樣,屬於嚴肅寫作,都需要從電影本身和讀者角度客觀理性地加以判別,態度、立場不被資本動搖、跑偏甚至是扭轉。

  作為一種新媒體形態,微信公號依然火爆、聲勢不減。微信公號依托微信本身的海量用戶,催生出每日點擊數量極為龐大、定制內容高度多元、用戶定位相對精准的自媒體傳播力。正是微信公號的豐富性、目標性,成就了自身強健的技術能量、強勁的產業潛力、強大的輿論能量。當前,微信公號數量累計突破千萬,大量微信公號的孵化運營不僅撼動著中國互聯網傳播的既有生態格局,也改變了作為內容提供方的文字創作者與媒體經營者基於互聯網流量分紅的生存狀態。隨著近年微信用戶數量的指數級飆升,微信公號涉及領域持續增殖,閱讀內容點擊量頻頻突破“10萬+”,在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力水漲船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已然並將繼續孕育著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工種。

  微信公號的迅猛發展態勢吸引了大體量、跨領域、緊跟時代的內容生產者的落戶。在這些形形色色、包羅萬象的公號中,影評類內容正在成為當代文化消費中最受消費者熱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人人都是批評家”的全民寫影評現象,短短幾年內培養出幾十個品牌化、時效高、有影響的影評類微信公號。這些影評公號互相競爭也互為補充,令微信公號市場熱絡異常,更在批評主體、文字風格、傳播機制、文化生產等方面,改寫了中國電影批評生態,並參與到構建當前中國電影產業的進程中來,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與此同時,影評類微信公號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具的新興話語風格。過去以傳統紙媒為陣地的影評傳達信息力求客觀理性,文字風格以嚴肅端庄為上,修辭策略追求全面辯証。然而微信公號影評一反其道。一般而言,微信公號多為用戶自行管理,因此發表作品主體意識強烈、文字感性、情致充沛、愛憎分明,甚至以吐槽、戲謔、反諷作為行文的修辭策略。而且微信公號放大了微信平台的傳播特點,常在文字間插入電影的海報、影像、音軌、劇照、自制截圖、表情包等視聽元素,從而使公號影評更加靈活、易讀、有趣。正如學者李寧所言,微信公號影評可以自由容納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語言形態,生產者與傳播者身份合一,接受主體則是“網生代”中青年,他們在話語表達、審美趣味乃至情感結構等方面都帶有獨特的烙印。而微信公號影評生存的“社會世界”乃是當代中國大眾消費文化、視覺文化與網絡媒介文化相互纏繞、互相滲透所構成的復雜文化情境。

  消費與消費的重要土壤即快感生產定義著當代社會大眾文化的生產,也是網絡文學最初的追求之一,由此“爽文”成了網絡文學甚至是大眾文化的“正宗”。在某種程度上,微信公號影評是網絡文學“爽文”全新的延伸。為了抬升微信公號的訂閱量和點擊率,投資者、運營者、內容生產者都煞費苦心,想要營造、呈現出一種“爽感”。無論是視聽感知刺激調動,還是“發泄”文字說出大眾想說又未能說出來的話,微信公號制造的“爽感”廣受讀者青睞,獲得了上萬的點擊率。但是應該明確的是,“爽文”的叫座並非都值得叫好。

  微信公號閱讀“爽感”的生成,首先是在表達態度時刻意追求“愛憎分明”。微信公號寫手們通常對自己喜歡的影片美辭泛濫,而對自己討厭的影片惡語相向。他們敲出的微信公號文章文風潑辣、話鋒任性、表述大膽,奉閱讀“爽感”為圭臬,提供一份閱讀的快餐。簡而言之,我們隻能在插科打諢、嬉笑怒罵的文章之下看到停留在個體的欲望滿足和情緒發泄,看不到更高層面的價值梳理、責任擔當、社群建設,往往是輕鬆有余,穩重不足,“中看不中用”,將思想讓渡給快感。還有一些文章,則直接斷章取義地截取電影畫面,用自己的態度和立場,簡單粗暴地將劇情捋了一遍,沒有太多實質性的內容。

  此外,微信公號愛當“標題黨”博眼球,愛打軟色情、微暴力的“擦邊球”。微信公號激增后,大多數終端用戶都會訂閱多個公號,在文章推送無限、關注和閱讀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用心對每篇文章進行點擊、閱讀、反饋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面對每天海量、多元文章爭分奪秒的推送擠佔,公號團隊絞盡腦汁地制作聳人聽聞的標題,有些頭部大號甚至還專門成立取標題團隊。為了在大量推送文章中搶佔先機,快速贏得更多讀者的關注,寫手們開始用上“雙關語”,打起“擦邊球”,有些文章標題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氣魄”,挑逗著社會和大眾的敏感神經,玩刺激、秀下限、抓眼球。“標題黨”在網絡時代的泛濫無疑將點燃“擦邊球”和“浮夸風”的標題大戰,看誰擦得穩、准、狠,不論是對於成年用戶還是未成年用戶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還有,就具體的文章內容而言,微信公號影評不像傳統出版物中的影評那樣講求邏輯性、學理性,為了配合小屏幕閱讀習慣,則是徹底拋棄了書面語的句式、格式、范式,取而代之的是作者未經濃縮反思的口語表達,一字成一行、一句成一段,同時嚴重依賴海報、劇照、截圖、音樂、視頻、表情包,以及不同顏色、字體、字號的文字。高度“視聽化”、泛娛樂化的微信公號影評從某個方面來看對寫作風格進行了實驗性的開拓,但更多情況下只是試圖達到閱讀的流暢和“爽感”而已。這顯然會逐步消解傳統學院與媒體影評體現出的文化邏輯,淡化中文語言的語法、修辭,簡化思維過程,長此以往,其危害不言而喻。

  還有一個易被忽略的關鍵問題是,生產“爽文”和閱讀快感的影評類微信公號正在收割互聯網的紅利。市場喜歡看到並垂青動輒“10萬+”的點擊量,於是微信公號就有了讓文字快速“變現”與資本市場高度合拍的可能。接商業廣告、寫營銷軟文,已經成了多數微信公號創建、內容提供的起點與歸宿。影評類微信公號也把時效性和閱讀快感單純理解成快速、平面、碎片就好。學者李寧就認為這些微信公號影評“文字淪為圖像的附庸,深度闡釋的文字書寫被平面淺薄的圖像堆疊所取代,錯雜的各式語匯日益成為意義中空的‘漂浮能指’”。不少影評類微信公號在資本裹挾下開始轉型為電影營銷號,隻要拿了片方的紅包就開始花式贊美該部影片,甚至不惜羽毛為某些爛片搖旗吶喊,影評人的批判力和公信力陷入墮落循環,不管幾斗米先把腰折,期待腰纏萬貫后的挺直。如果微信文章內容變相淪為商業廣告,那麼就是在直接消耗讀者對新媒體的信任度。

  當然,我們也欣慰地看到,市場導向至上並非所有影評類微信公號運營的選擇。目前仍有不少始終保持嚴肅寫作、不向市場邏輯與大眾趣味妥協的影評公號“固執己見”。與那些生產“爽文”的頭部大號相比,盡管它們的訂閱數和點擊量不高,但在影迷心中也擁有可觀的地位。它們客觀推送著各類影視資訊,著力挖掘影評的深度,樹立起自己的品牌。這個趨勢在當前市場主導的微信公號環境中顯得異常難得,是值得褒揚、鼓勵的。

  整體而言,影評類微信公號作為新興媒介,不應以制造話語暴力、生產閱讀快感為己任,與資本共舞、糾纏也不是其生存發展的唯一出路。而微信公號影評作為一種新興的批評文體,也應跟傳統的學院影評、媒體影評一樣,屬於嚴肅寫作,都需要從電影本身和讀者角度客觀理性地加以判別,態度、立場不被資本動搖、跑偏甚至是扭轉。隻有這樣,才能真正維護影評和寫作者的尊嚴,才能使微信公號成為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積極參與者,發揮良性的能量。總之,微信公號影評,請別讓批評威信掃地。

  (作者:黃鐘軍,系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