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融合向“深水區”推進
從2014年中央提出融合發展戰略至今,媒體融合已進入到第五個年頭。從相加到相融,從理念轉為行動,從願景變為現實——媒體融合正向“深水區”挺進,而如何圍繞廣播自有特色與優勢,找到一條可復制、有成效的融合發展路徑也成為整個廣播行業突破自身局限、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
日前,由阿基米德傳媒、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主辦的2018阿基米德新媒體高峰論壇上,來自全國廣播界的探索者與觀察者圍繞“新廣播 新傳播”的主題共享創新經驗、交流融合模式。
轉思維 基於廣播、融合傳播
互聯網時代,廣播有了新的內涵。在阿基米德傳媒董事長孫向彤看來,單一、單向、單調的傳統廣播模式已然無法對標多元的用戶需求,集合全行業的資源和能力,通過一個開放合作的平台撬動互聯網的融合之路,則成為新時期下打造新廣播的有效途徑。
孫向彤用“基於廣播,融合傳播”八個字總結新時期廣播的未來發展之路。“廣播擁有專業音頻的內容生產能力,一方面要保持優質原創內容的傳統優勢,另一方面要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手段和渠道提升傳播效率,創造更多價值。”
近年來,“生於廣播”的阿基米德就一直在探索融媒體環境下廣播的發展路徑。阿基米德傳媒首席執行官王海濱指出,傳統媒體轉型要意識到自身被擠壓的狹窄空間,高度警惕准備破門而入的“野蠻人”,集合全行業之力形成技術儲備,打造共享平台,創新商業模式。
“一家飯店做得再好,也不如一條美食街來得紅火。”王海濱認為,今天靠現有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形成一家虛擬電台已經不再是一件難事,廣播隻有集合全行業之力,構建一個全新的傳播生態體系,才能最終實現內容生產能力和傳播能力的裂變,確定符合互聯網發展模式的融媒體基本形態。
王海濱同時表示,找到正確的融媒體發展之路要強調“短音頻”戰略,就是把原來一小時、兩小時的節目進行精准的標簽、分類、摘要、標題,通過智能重構廣播全平台的音頻。“隻有打散了重構,這些有限的音頻內容才有可能對接海量的用戶需求,生產出符合互聯網發展規律的融媒體內容產品。”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總編輯趙隨意也指出,目前傳統媒體正陷於“有產品缺產業”“有流量缺變現”“有制作缺傳播”的尷尬境地,他從南方財經全媒體的創新實踐出發,提出了全媒體建設過程中的可行路徑。
趙隨意指出,媒體融合發展遵循互聯網的文化屬性、傳播規律以及互聯網的經濟發展趨勢是關鍵。融合發展要發揮傳統媒體“地”的優勢,做強“勢”的趨勢,把傳統媒體的優勢資源轉化為趨勢更加重要,要做強影響力、權威性﹔要在單向單一的“弱關聯”上做減法,在雙向多元、活躍豐富、互動強的“強關聯”上做加法﹔要固化“功能體驗”,強化“情感體驗”。
北京電台廣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崔海豐則表示,媒體融合思路要從“大而全”到“小而美”,深耕本地市場,未來音頻市場潛力無限,廣播最急迫的任務是做到觸達受眾、延伸硬件、打造合作平台並積極分發。
轉模式 一體發展、深度融合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融合發展的模式而言,基於不同的資源、背景,各大媒體更是有著不同的發展路數。
蘇州廣播電視總台副台長王曉雄提到,每一種模式的成功一定是聯動的、開放的。蘇州廣電的創新模式來源於其在思想、組織、生產、內容、運營以及個體六大方面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踐都做到了深層次的轉型創新。
面對“環境巨變,媒體發展該如何走向未來”的同樣命題,縣級廣播電視台也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考。
河南項城市融媒體中心總編輯田維林特別強調媒體融合不是媒介融合,不僅是平台的相融、內容的疊加,更是融為一體,合二為一。“中央提出媒體融合發展戰略,就是希望將傳統媒體發展成新的媒體形態,就像一個人從嬰兒走到青年,因此媒體融合不是局部演進,而是整體的自我變革,關鍵在於‘融’字。”
改革中,項城廣電積極擁抱互聯網,組建了融媒體中心,並將融媒體中心建設運行與服務群眾結合起來,拓展經營渠道,著力從政務到文化,從服務到產業,建構“新聞+”新模式,打造出項城特色。用田維林的話說,融媒體、融人、融城市,讓全市百萬群眾都成為融媒體的粉絲,讓融媒體中心成為全市人民的播出平台,實現了內容運營和用戶運營的深入融合。作為縣級媒體融合的“項城模式”,2017年,項城市融媒體中心實現收入2600多萬元。
作為全國較早建立的縣域性全媒體集團,浙江長興傳媒集團自2011年4月15日組建至今,已經走過了8個年頭。談到8年來區域融媒體集團的建設經驗,浙江長興傳媒集團總編輯王曉偉認為,縣級媒體融合發展必須強化用戶為本,鞏固主流輿論陣地,並樹立融合至上理念,更好地服務群眾。“長興傳媒集團雖是最基層的媒體,但是小媒體也要有融合發展的大格局、大智慧、大作為。”
轉IP 捕捉痛點、細分內容
對於新傳播環境下的新廣播,廣播人同樣面臨著轉型的痛點:一個是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將優質的廣播內容迅速傳播出去?一個是如何通過內容實現流量變現,長時間高黏度地留住用戶?在解決這兩個痛點的過程中,IP作為優質內容的集中體現正在對廣播形成重要影響。
圍繞“什麼是IP”“廣播主播怎樣才能成為IP”以及“主播IP化在廣播媒體融合道路上承擔怎樣的角色”等問題,北京青年廣播總監伍洲彤、江蘇音樂廣播總監大衛、“better更好學院”創始人青音、“李蕾聲優課”創始人李蕾以及遼寧之聲嘉賓主持偉詩等流量廣播人進行了圓桌對話。
他們普遍認為,在媒體融合的今天,廣播還有很多維度、很多資源尚待挖掘,包括主播的IP流量價值、流量背后的粉絲經濟價值以及音頻內容的品牌價值等。“廣播聲音的市場還沒有真正打開。”
王海濱已經從青音、李蕾等從體制內走出來的主播身上看到了這種潛質。“現在有幾萬名主播,打造出一個價值過億的IP不難。”
王海濱認為,廣播行業應該重新審視主播在廣播轉型中的重要性。“這個重要性在於你必須幫助主播捕捉聽眾,也就是用戶的痛點,幫助其定位、精准細分節目內容以及與其相匹配的商業化,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形成品牌和IP,鎖定新的商業模式。”王海濱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