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紙數融合:實踐探索持續深入

李明遠
2018年10月15日15:4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紙數融合:實踐探索持續深入

  “數字出版正在一步步開始成熟。今天的對談中,各位嘉賓都把具體的問題提出來了。”9月26日下午,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舉辦的建設智庫大講堂第二講結束后,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秘書長王勤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表達了在場參與的感受。

  理念變革:

  紙書成為入口 紙屏同步聯動

  3小時的講堂中,多位與會嘉賓都圍繞“紙數融合”這一話題發言。

  “紙質出版是出版界的根和本,是出版業多年來傳承的基礎。在此基礎上,要適應時代發展與市場需求變化,順應互聯網發展大趨勢,不斷研發數字產品,推動融合發展與轉型升級。”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黨委書記尚春明在講堂開場的發言把大家帶到共同的語境中:在推進轉型升級時,出版業共同尊重一個規律——協同推進紙質出版與數字出版。

  在推進紙數融合時,需要出版社首先理清紙質出版與數字出版的關系。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字出版司副司長馮宏聲的主題報告帶領聽眾重新考量出版業的定位。他為新出版這樣下定義——出版是出版社利用信息技術完成對信息內容生產與供應、傳播思想傳承文化的活動。

  馮宏聲也重新解讀了“融合”這一熱詞。他認為,在具體操作中,出版人應從產品角度去理解紙和屏之間的關系。在做產品設計時,要首先理清,自己是把屏當做紙張處理,還是把紙張當做屏來處理。出版人在新的產品設計環境下,應考慮讓紙張實現屏的作用,讓圖書成為一個有源源不斷的內容推送的入口。“紙屏如何去聯動,線下線上的場景如何去連接,是我們做產品設計時要同步考慮的問題。”

  戰略布局:

  既要領導聚焦 又要全員發力

  在推動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具體操作過程中,要想切實有效推進工作,出版社從宏觀進行戰略布局至關重要。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出版研究部主任李弘提出,站在出版供給側改革角度來看融合出版。他認為,首先應理清何為融合出版。內容與互聯網融合、業務與互聯網融合、出版生態圈構建三方面都屬於融合出版。其中,出版單位通過與互聯網結合,改變業務流程,可以對出版經營管理模式進行創新。李弘舉例說,近兩年工信集團推動基於數據分析對重印印數進行決策,就調整了生產模式,提高了管理效能。

  李弘認為,出版業務流程與互聯網的融合成果會體現在整個出版單位效益的提升上,這需要出版社領導親自抓。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劉九如同樣對此有特別深切的體驗。他認為,出版社領導把主要精力放在融合出版上,出版社的戰略布局才能到位。劉九如也以美國威利公司為例分享了另外一個體會——傳統出版業要打造成功的知識服務平台,仍需要持續地投入時間與資金。

  “造高鐵的絕對不是造馬車的出身。轉型發展過程中,傳統出版社如果不能適應變化,最終未必是贏家。”人民交通出版社副社長戚學林在分享感受時提出,在一個機構、團隊內部樹立起融合出版理念,就一定要把這個理念融化到每個人的血液中。比如編輯一定要變為內部資源的策劃者、組織者,角色轉變必須到位。

  項目運營:

  追蹤用戶剛需 優化產品思維

  在回答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社長沈元勤“出版社提供知識服務面臨的挑戰與問題”這一提問時,馮宏聲表示,目前我國出版業打造知識服務產品,面臨著出版社內部知識體系的夯實、面向市場提供服務兩方面問題。其中,后者更為迫切。在做數字化產品時,一開始就要考慮內容將來的分發渠道怎麼建。

  “在知識服務領域掙到錢的項目,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它的用戶需求分析特別清晰,垂直到真實用戶的末端。”王勤以《今日女報》、石油工業出版社等分別打造的知識服務平台為例,解析了取得成功的知識服務項目的產品化思維。他認為,在打造知識服務產品時,不僅要加入不同資源、資本、渠道的合作方,還要構建共贏機制“為產品背書”,最終形成一套具有生態性、可自循環的產品系統。

  “我們要把有效的內容提供給具有剛需的用戶。”王勤的觀點在外研社的高校在線教育項目運營中得到印証。北京外研在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春貴介紹了高校外語教學平台Unipus的運營經驗。徐春貴表示,大學教材是Unipus這一生態圈非常重要的一個流量入口。對於學校師生來說,他們不僅買了一本教材,還獲得一系列配套延展服務和大量豐富的數字資源。

  在回答建工社總編輯咸大慶“在推動紙電同步方面有哪些政策和具體措施”問題時,人郵社信息技術部副主任賴青表示,2013年人郵社就開始進行大批量電子書轉碼,目前正在重點發力紙電同步,甚至包括有聲書在內的“紙電深同步”。

(責編:趙光霞、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