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7年10月上

澎湃新聞網如何勒緊新聞之“規”

陳良飛
2018年10月16日13:40 |
小字號

來源:《青年記者》2017年10月上

澎湃新聞籌備於2013年年底,正式上線於2014年7月22日。它是一家由上海報業集團推出的、專注於時政與思想的媒體開放平台,對外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採編發布服務,也就是通常所說擁有一類資質的新聞網站。

作為第一個直接切入移動互聯網的新聞轉型產品,澎湃新聞目前實現了網頁版、Wap版、客戶端、微博、微信的全覆蓋。截至2017年9月初,其移動用戶數已經達到8600萬,日活躍用戶超過850萬,用戶主要集中於一二線城市,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北京、廣東和上海,佔用戶總數的40%,境外用戶也達到了4%。澎湃新聞從創辦之初就擔當著國內媒體融合先行者的角色,自然也要堅守新聞最可寶貴的真實性原則,這就需要勒緊新聞之“規”了。自上線以來,澎湃新聞始終勒緊新聞之“規”,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新聞真實原則,堅持創新表達方式,致力於成為黨在互聯網時代佔領網絡輿論陣地的一支“尖兵”。

傳統媒體採編是寶貴“資源”

勒緊新聞之“規”,人才是關鍵。

在這輪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有個別媒體的一小部分人將傳統媒體的採編當成“包袱”,認為傳統媒體的採編不能適應或者滿足新媒體發展的需要。但澎湃新聞的運作實踐証明,傳統媒體的採編非但不是“包袱”,而是媒體融合發展必須爭搶的“重要戰略資源”。

澎湃新聞籌建團隊來自於有著10年報業經驗的東方早報團隊。目前,澎湃新聞共包含7個頻道的新聞內容,分別為:時事、財經、思想、生活、視頻、問吧和問政,共計70余個欄目。在上線之初,澎湃新聞與東方早報採用“一個採訪團隊,兩個編輯團隊”的策略。為了不顧此失彼,即使在澎湃新聞上線獲得巨大聲譽后,東方早報(澎湃新聞)管理層依然決定繼續加強東方早報的編輯團隊,不讓報紙編輯質量下降。

所以從2013年年底到2016年12月31日休刊前的三年多時間裡,東方早報一直擁有一支超過40人經驗豐富的編輯隊伍。這支隊伍確保了東方早報在最后幾年正常出刊,且穩住了質量,守住了底線,沒有出現任何出版事故,最終實現了順利休刊。

2016年年底,東方早報確定休刊的消息在內部傳出后,澎湃新聞各頻道負責人就“盯”上了這批編輯,並發出熱情的邀請。在2016年12月31日東方早報正式休刊后,這些編輯被“一搶而空”,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原來的領域,紛紛走向了自己在澎湃新聞的新崗位。

為什麼澎湃新聞各個頻道爭搶這些成熟的夜班編輯呢?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是成熟的、富有經驗的編輯,是肩負各級把關職能的資深媒體人。一轉身到新媒體崗位,他們就能極大提升新媒體稿件的質量,成為新媒體稿件的把關人。新媒體稿件時效性強,工作強度大,對編輯要求高,經過這些編輯把關審核的稿件,自然更令人放心。

事實上,這一支編輯隊伍融入各個頻道之后,各個頻道稿件差錯率下降、質量提升,導向把握得更加精准,標題的准確度也顯著提高,助力澎湃新聞勒緊新聞之“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隻要有合適的舞台,傳統媒體採編人員的優勢就能夠得到凸顯,完全可以勝任新崗位。可以說,如果沒有東方早報團隊10年的採編功力打底,澎湃新聞是否能夠擁有目前的新媒體座次還真不好說。

中國青年報編委曹林曾在其個人微信公號裡奉勸有志於從事新聞報道的大學畢業生一定要先進入傳統媒體鍛煉,而不要第一份工作就選擇新媒體。他的理由是,不要被種種所謂的新媒體所蠱惑和迷惑,不要盲從去追隨流行,還是從最基本的職業積累做起,以嚴謹做新聞的傳統媒體為起點,打好自己的職業基礎。

曹林觀點的正確與否姑且不論,但他確實提出了一個真問題:和傳統媒體的培養機制相比,相當一部分新媒體缺少循序漸進的成熟過程,往往底子還沒打好就站到了關鍵崗位上。

但事實上,有沒有一個好的專業訓練與這個畢業生第一份工作選擇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並沒有必然關系,關鍵是,新媒體也必須建立完整的“傳幫帶”機制。以此對照,目前澎湃新聞副總編輯、總監和主編大部分都是以前東方早報的副總編輯、部門主任和骨干記者。盡管澎湃新聞採編隊伍相當年輕,但是這些人肩負起了“把關人”的角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東方早報的底子是多麼重要。從2003年創刊時起,東方早報就在為澎湃新聞培養核心團隊,“十年磨一劍”,在第十年這一批人剛好成熟的時候,一舉創辦了澎湃新聞。

專業和嚴謹的原創報道是生命力

勒緊新聞之“規”,真實是靈魂。

“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的爭論一直是新聞實務界的一個熱門議題。但傳統媒體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選擇的余地,“渠道為王”很難成為選項之一。

堅持“內容為王”,堅持做專業和嚴謹的互聯網原創新聞報道,是澎湃新聞一上線就迅速獲得影響力的重要原因,也是其至今仍然在堅持的理念。

澎湃新聞一開始品牌就定位為“專注時政與思想”,專注於政經新聞,關注背景與深度,並被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確定為互聯網新聞稿源單位。自上線以來,與其他同類型新媒體相比,澎湃新聞原創新聞的質量、發稿量佔絕對優勢,稿件被其他網站轉載比例幾乎達到100%,已成為國內互聯網重要門戶網站原創新聞的主要供應商。

可以肯定的是,作為一個互聯網新聞稿源單位,如果不勒緊新聞之“規”,后果是非常可怕的,一則虛假新聞將經由購買了其版權的各類門戶網站放大傳播效應,以致不可收拾。

今年9月13日上午,一條“最勵志的終身創業老人褚時健於9月13日逝世”的“消息”在社交網站流傳。當天上午,一個實名認証的微博大V在其微博中透露了這一“消息”,但他隨后刪除了該條微博,並在微信群表示系誤傳。

我注意到,不少網絡門戶輕信了這個微博大V,不幸“中招”。這些網站不但援引了微博大V的話作為信源,而且將稿件予以推送。澎湃新聞第一時間找到了多個可靠信源否認了這一謠言,並及時刊發多篇辟謠文章。原因何在?就是因為澎湃新聞一直堅持信源的權威性、真實性原則,絕不為了搶發所謂的獨家稿件而放棄採訪核實輕信一些微博大V。

顯而易見的是,上面的微博大V既不是褚時健的近親屬,也不是正在褚時健身邊的密友,發布不知道從哪聽到的所謂“獨家消息”,其可信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澎湃新聞採編人員的眼中,這樣的“獨家消息”充其量只是一條新聞線索,本身並不准備真實性,採編人員需通過自己的多方採訪,對其予以証實或者証偽。

為進一步打擊和防范網絡虛假新聞,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曾於2016年7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管理制止虛假新聞的通知》,要求各網站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全面、客觀、公正,嚴禁盲目追求時效,未經核實將社交工具等網絡平台上的內容直接作為新聞報道刊發。

無論是這則通知印發前,還是這則通知印發后,澎湃新聞均遵循上述採編規則,勒緊新聞之“規”,絕不給虛假新聞任何空間和舞台,也絕不會為了搶新聞時效性而放鬆對新聞真實性的要求。

我印象非常深的還有一則“閻肅去世”的假新聞。2015年10月27日上午9時許,歌手於文華在其實名認証的微博發布一則“消息”稱,閻肅老師“因病今日於空軍總醫院去世,願這位和藹可親的老人家一路走好”。

這則所謂的獨家“消息”發布后,各大門戶網站和各類新聞網站均直接截圖予以轉載並推送。閻肅老師系空軍政治部歌舞團編導室一級編劇,專業技術一級,文職特級,享受大軍區正職生活待遇和政府特殊津貼,其各方面情況均備受外界關注。

我當時也非常著急,但並沒有放棄新聞之“規”,而是第一時間安排多路記者聯系其家屬、空軍政治部予以核實,最終証實於文華所傳為謠言。隨后,於文華刪除了該文章,並發文道歉:“鄭重聲明:剛剛所轉閻肅老師的消息不實,嚴重失誤,向老人家及家屬嚴重道歉!”多家門戶網站和各類新聞網站鬧了一個大烏龍,嚴重傷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對閻肅老師也是極大不尊重。事實上,閻肅老師於2016年2月12日因病去世。

我2010年3月底加入東方早報,從那時起,不管在東方早報,還是在澎湃新聞工作,我和我的同事都嚴格遵循採編規范,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個雷池就是新聞的真實性。澎湃新聞非常重視新聞的時效性,外界也普遍認為澎湃新聞發布新聞的速度很快,但在傳播虛假新聞這件事情上,澎湃新聞每一次總顯得“慢了半拍”。

作為一家傳統媒體轉型而來的新媒體平台,澎湃新聞在發展過程中,推廣費用一直非常緊張,甚至可以說是捉襟見肘。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新媒體平台想要獲取一個用戶的難度可想而知。8600萬的移動用戶數、850萬的日活躍用戶從何而來?相當一部分就是依靠專業和嚴謹原創報道的“內容營銷”。用戶覺得你這個平台發布的新聞又快又准確,還有深度,自然而然就會變成你的“擁躉”。

不打折扣的“四審制”有時候不近人情

勒緊新聞之“規”,程序是保証。

有人一定會問一個問題:如果澎湃新聞的記者或者編輯一不小心或者不注意抓取了某則消息提交審核並發布了,那不就會出一個“大新聞”麼?你怎麼確保這則消息一定不會被發布出來呢?

這就涉及澎湃新聞採編流程中目前執行的“四審制”:記者—責任編輯—欄目主編—值班總監—分管副總編輯(重要稿件要提交總編輯審核)。

以上述“閻肅被去世事件”為例,如果澎湃新聞政治組當天值班的編輯援引了實名認証為“著名歌手”的於文華的微博作為信源來發布閻肅去世的消息,澎湃新聞的審核機制能否阻止得了這種情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按照澎湃新聞時事類新聞的採編規范,每一篇文章都必須標注清晰的信源。所以澎湃新聞政治組當班記者(編輯)的稿件會這樣寫道:“2015年10月27日上午,澎湃新聞記者從實名認証為‘著名歌手’的於文華微博獲悉,空軍一級編劇閻肅因病今日於空軍總醫院去世,享年85歲。”

當這樣一則“新聞”被提交到政治新聞主編,也就是我的手上時,按照採編規范的要求,我連珠炮的問題就來了:1.於文華又不是閻肅的近親屬,她有什麼“資格”証實閻肅去世的消息,換句話來說就是,於文華的話可信度是很低的,且孤証不立﹔2.閻肅的近親屬沒有發聲、空軍政治部也沒有發布任何消息,單單就於文華一個人的信源這麼快、怎麼准?3.於文華的微博非直接可用信源,記者要去採訪核實,而不是直接援引這個“不太靠譜”的信源。

假設那天我“眼拙”了,讓這條稿子過關了,提交到了值班總監哪裡,這條稿子就能發得出來嗎?不可能的。值班總監判斷一個稿子的標准也很簡單,主要就是信源。他(她)依然會按照我上面列舉的三條標准把這條稿子過一遍,最后的結果一定就是:“退回,補充採訪核實。”這樣信源薄弱的一條稿子想闖關成功,是不可能的。

退一萬步說,假設那天我、值班總監都“眼拙”了,這條稿子就能順利發得出來嗎?還是不行。按照澎湃新聞時事類新聞採編規范,以閻肅的身份,這篇稿件屬於重大題材原創稿,必須提交副總編輯審核,副總編輯如果覺得有必要,還必須提交總編輯審核。副總編輯審核時,這條稿子又會被用以上的標准再過一遍,最后的結果一定就是:“退回,補充採訪核實。”

有時候,一則新聞時效性特別強,作為採訪部門,我們肯定希望發得越快越好,但如果信源有問題或者不夠權威,這篇稿子想快也快不起來的。你就算站在值班總監身邊催,他(她)也不為所動,該走的程序、該遵守的信源標准依然會走。可以說,這套審核機制是剛性的,沒有妥協的余地,有時候甚至是不近人情的。盡管在工作之外,我們是好朋友,但是不該發、不能發的稿件,並不會因為私人關系而予以通融。

相反,如果澎湃新聞從某個逝者的多位近親屬處和生前所在單位均確認了其去世的消息,甚至在現場目擊或者拿到了訃告,信源權威可靠,並經過多個信源交叉比對,這個稿件很快就能夠發表出來。

以澎湃新聞的獨家報道“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萬裡逝世”為例。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萬裡同志,於2015年7月15日12時5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當天13時之后,這一消息就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發酵。澎湃新聞記者第一時間就聯系到了包括萬裡長子萬伯翱先生在內的多位親朋好友,大家都予以証實並提供了相關訃告。經過審核之后,澎湃新聞於當天15時36分獨家發布了這一消息,各大媒體紛紛轉載或者援引作為自身報道的可靠信源。

在新媒體時代,時效性確實很重要,但並非第一位。近年來,國內各大新媒體平台上不時充斥著虛假新聞,“提前宣布某個名人去世”的假消息佔據不少數量。究其原因,就是國家網信辦上述通知裡面所指出的“未經核實將社交工具等網絡平台上的內容直接作為新聞報道刊發”。如果嚴肅的新聞報道每一次都靠運氣、靠概率,有的時候社交媒體上傳的是真的,有的時候傳的是假的,那麼新聞記者就不再是一個令人尊重的職業,新聞業也一舉進入“玄學”領域了。

“澎湃問政”成為權威信息發布新戰場

勒緊新聞之“規”,權威是根本。

2017年7月20日,澎湃新聞在上線三周年之際正式推出全新5.0版APP,從多個方面進行了優化調整。其中,新上線的全新頻道“澎湃問政”,著力打造官方權威政務平台,差不多類似於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和頭條號。

“澎湃問政”是集政務機構信息發布、官方辟謠與在線互動問答為一體的溝通平台。上線首日就有40多家政府機構入駐並實時發布政務信息,截至2017年9月底入駐的政務號和媒體號已經超過200個。這些入駐的政務機構既可以在編輯后台自己編輯並發布權威政務信息,也可以授權澎湃新聞抓取其在各大社交平台的內容,幾乎達到了同步抓取。

這些政務機構發布的信息,既可以是權威信息公開,也可以是官方辟謠,還可以在線互動問答。很多時候,當澎湃新聞的記者還沒有關注到某一個網絡傳聞時,入駐的政務機構甚至已經在“澎湃問政”上發布了辟謠稿件,第一時間澄清了事實,讓謠言無處藏身。

一個新媒體品牌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多元化肯定是一個發展方向。澎湃新聞也逐步上線了問吧(邀請題主直接在線回答澎湃用戶提問)、問政等具有社交屬性的功能,進一步拓展了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更重要的是,因為澎湃新聞一直專注時政與思想領域的嚴肅報道,所以其自身氣質就和問吧、問政等社交功能非常契合,權威政務信息在這一平台上的傳播效果就更可期待。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主打娛樂的新媒體平台也宣布開通政務頻道,並歡迎各大政務機構入駐並發布政務信息,其匹配度就可想而知了。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政務機構通過“澎湃問政”發布權威政務信息,能夠以最快速度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澎湃問政”的編輯后台掌握在政務機構手中,它絲毫不用擔心該頻道的編輯擅自改動其內容或標題,如何規劃內容、如何制作標題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為澎湃新聞時事新聞中心副總監兼政治新聞主編)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