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8年3月下

發揚新時代黨報評論的“光明特色”

訾謙
2018年10月17日15:25 |
小字號

來源:《青年記者》2018年3月下

受中共中央宣傳部直接領導的光明日報,從1949年6月創刊至今,始終堅持面向知識分子的獨特定位,以教育、科技、文化、理論為傳播重點,發揚知識密集性、理論前沿性、學術探索性的傳統風格,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以后,為了更好地引領社會輿論,光明日報從2017年10月27日起,以不定期的形式在評論版刊登了多篇解讀黨的十九大相關內容、內涵的高質量評論文章,在讀者中獲得了廣泛好評,其中所蘊含的“光明特色”,更使評論文章的核心價值得到多元的彰顯。

在新聞發展的任何階段,評論在各種新聞媒體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同時也讓社會對發生的事件進行多角度的思考,是媒體直接發出聲音、輸出意見、引導輿論的主要方式。

在“輿論”成為媒體和公眾間的重要詞匯的當下,評論不僅體現著媒體的思想導向,也成為媒體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黨的十九大會議落下帷幕以來,十九大報告中有許多全面、深刻的新理念和新要求,都需要各大媒體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傳和解讀。在這種情況下,光明日報作為中央級黨報,在新時期承擔著堅守輿論引導主陣地的重任。作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光明日報致力於成為當代中國的“文化日記”和“學術日記”,不斷創新辦報思想和辦報理念,堅持改革、與時俱進。光明日報的評論版,自然肩負重任。

文化特色是立報之本

長期以來,光明日報評論版體現出強烈的“文化味”,特別是其主打欄目“光明時評”“光明論壇”以及“文化評析”,刊登的稿件絕大多數都是作者編者讓“文化味”深入文章中的觀察思考成果。關注時事,文化味濃郁,必然要求光明日報評論版圍繞當前的社會大事,闡發出既理性又有內涵的觀點,使公眾可以從全新的視角來認知意識形態問題,進而使自己所思所想得以全面和深化。

2017年10月25日,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剛剛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說:“百聞不如一見。我們歡迎各位記者朋友在中國多走走、多看看,繼續關注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國的發展變化,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報道中國。我們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詞,我們一貫歡迎客觀的介紹和有益的建議,正所謂‘不要人夸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

梅花是最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花朵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曾數次提及“梅花香自苦寒來”等詠梅的詩句,此次引用王冕的《墨梅》,引發國人的強烈共鳴。就此,光明日報在2017年10月27日評論版的“光明論壇·溫故”專欄中發表了題為《不要人夸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的評論文章。文中,作者淺談時事,大量從文學的角度出發,向讀者介紹了這句詩詞的來歷和內涵:“唐人最愛牡丹,北宋人也愛牡丹。但從北宋開始,有一種低調的花朵,不聲不響地漸漸佔滿了文人心中的山坡,這就是梅花。南宋的詩詞中,到處都是梅花的芬芳和氣骨。若要選擇一種最能體現宋人文化精神和審美品格的草木,可能非梅花莫屬。”

“詩言志,歌詠言。”在中國文化傳統裡,沒有比詩歌更能直陳胸臆、抒發心志的了。對於習近平總書記的引用,光明日報沒有和其他媒體一樣從政治角度進行分析,而是從自己熟悉的文化角度對詩文進行解讀,勾勒出詩文中不慕虛名、綻放清芬的墨梅形象,也使我國的大國大黨的自信和從容清醒的定力彰顯。

把握“時度效”是強社之路

及時准確全面地傳達中央的聲音,這是黨報的導向所在。“時度效是檢驗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標尺。”隻有把握好“時度效”,評論的輿論效應才能真正承擔起“社會減壓閥”的作用。

黨的十九大后,中央各項工作都有著新進展新部署,光明日報評論版抽出相當大的一部分版面緊緊圍繞黨的工作重心,進行宣傳和輿論引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平安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2017年11月4日,光明日報評論版刊登評論員文章《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該文指出,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的神聖職責和終極目標,彰顯著一個政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追求,體現著一個國家深切赤誠的為民情懷。作者認為:“民之所盼,就是施政所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民生領域著力補短板、兜底線、出實招,群眾的獲得感顯著提升。” 這些論述不僅不在概念上繞來繞去,也不照搬照抄文件,既真誠又坦率。

腐敗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十分關注的問題,相對於遠在天邊的“老虎”,群眾對近在眼前的“蠅貪”感受更為真切,懲治微腐敗的呼聲和要求很高。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市縣黨委建立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力度。”2017年11月20日,光明日報評論版在“光明論壇”專欄刊登的《精准發力讓微腐敗無處藏身》正是對此問題進行了闡述。作者認為,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懲治腐敗沒有真空地帶。

秉持著對“時度效”的要求,光明日報在黨的十九大閉幕后到2017年11月底的35天內26個評論版中,共刊發了和十九大報告內容相關的評論文章46篇。這些評論文章都將政策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並通過恰當角度將宣傳價值轉化為新聞價值,體現傳播規律,既關注黨和政府當前工作的重點、改革發展的難點,又能抓住社會生活熱點和群體利益的痛點,其有溫度的表達方式贏得了讀者的一致好評。

隨著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我國正式步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輿論的話語權不是憑空生長出來的,而是新聞媒體、社會引導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新聞輿論工作是一門科學,具有非常鮮明的內在規律。做好新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尊重、順應和科學運用這些規律。光明日報要在輿論的傳播中突出自身的“光明特色”,把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放在各項工作之首,並增強自己的報道質量和政治鑒別力,把十九大報告中的新理念、新精神真正說到受眾的心裡,讓受眾無形中接受輿論引導的價值觀和理念,才是黨報評論成功傳播的體現。

(作者為光明日報記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新聞學院博士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