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負面網絡教育輿情事件的應對問題與建議【2】
三、高校負面教育輿情應對的建議
1.態度積極,敢於面對。當負面輿情事件發生,高校第一時間不能給予網民准確的結果和處理答復時,不被動等待調查結果,而是主動告知網民處理進度。表明態度比維持沉默更易獲得網民的理解和信任,官方的出面有利於遏制負面輿情的傳播,尤其是阻止一部分極端主義者在網絡中匿名發表煽動言論,加劇輿情偏向。其次,網絡空間的開放程度使一味“遮掩”“封堵”隻會適得其反,嚴肅透明的處理才能為高校挽回聲譽和形象。負面教育輿情的確暴露出高校在教育工作上的一些問題,隻有主動面對問題、分析問題,才能避免同類事件一犯再犯。直面問題反映出高校處理問題的決心,對於輿情主體的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起到安撫作用,也為社會做出表率。
2.建立輿情常態化監測及模擬應對機制。高校需要重視網絡輿情的理論學習,提高對於新的信息傳播環境下教育輿情的認知和了解,並建立全方位多圈層常態化的輿情監測,設立專業部門,聘請專業人士負責輿情互動,主動及時回應輿情主體需求。常態化的輿情監測有利於高校第一時間針對輿情信息進行預判並作出決策,預防輿情事件惡化,及時疏導網民情緒,尤其是化解網絡輿情場域的“怨氣”。
對於某一學校來說,負面教育輿情事件發生頻率並不高,如何應對是對於高校輿情理論學習的“考核”,需要一定的實際運用,避免在負面輿情事件突發時陷入手足無措的狀態。高校可以設計特定輿情事件,進行專項模擬應對訓練,及時發現輿情應對的漏洞並改進,提高“實戰”能力。
3.培養“意見領袖”作為輿情傳播窗口。從社會控制論的角度探討,引導和管理是網絡輿情應對的基本策略。管理作為“硬控制”,依賴於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而高校和有關部門則更需要注重引導方式的完善。網絡輿情通常以情感訴求為先,且容易產生“群體極化”現象,目前在輿情應對中,常常出現“硬”有余而“軟”不足的現象,說明如何引導教育輿情是現階段的一個缺陷。“意見領袖”是傳者與受者的中介,在加工和解釋輿情信息,在輿情主體中產生支配和引導方面有積極作用。建立高校的教育輿情傳播窗口和品牌,有意識地培養高校及相關部門輿情“意見領袖”,從而潛移默化地塑造和擴散高校教育輿情的正面形象,是引導輿論的有效措施。
在突發性的輿情事件面前,“意見領袖”首先可代表高校發揮積極回應的作用,做好輿情引導和應對的第一步﹔在發布官方正式正式聲明時,熟悉輿情主體的需求點,耐心解釋處理方式和結果﹔當輿情事件進入平緩期后,注意追蹤后續輿情是否出現異化,積極跟進輿情方向,從而協助高校爭取社會的理解和認同。
四、總結
高校教育是國家民族發展的奠基石,本就被寄予極高的關注和厚望,尤其是一旦發生負面性事件,往往能夠引起網絡輿情的強烈反響。在網絡環境下,高校面對負面輿情事件時,如果缺乏應對經驗,可能會處於被動地位。一方面我們需要通過不斷分析和細化相關案例,借鑒各類媒體環境下應對輿情的有效經驗,提高高校對於網絡輿情的認知,梳理總結出多種可行的應對路徑﹔另一方面,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作為輿情主體,也需要提高媒介素養,理性看待各類信源,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作為高校方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在校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開設相關課程普及相關知識,從而逐步優化全社會成員的理性程度。
參考文獻:
﹝1﹞左明章,國桂環,曾睿.網絡教育輿情的內涵及特點﹝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11(3):811.
﹝2﹞劉振琍,劉毅.高校教育輿情研究論略:熱點、問題與展望﹝J﹞.理論與現代化,2014(2).
﹝3﹞曹學艷,宋彥寧.高校教育輿情熱點事件對高校的影響力研究——以2014年教育輿情事件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S2):100104.
﹝4﹞舒剛.我國教育輿情研究的熱點議題及趨勢展望——基於CNKI (20092015)的數據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10):4046.
﹝5﹞張天雪,張冉.教育輿情研究:從興起到有效的路徑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32(5):102107.
﹝6﹞柴櫻芝,殷俊.移動媒體環境下教育輿情的傳播特征與應對﹝J﹞.青年記者,2017(29):3031.
﹝7﹞何欣蕾,王保華.治理視角下的教育輿情研究:問題與對策﹝J﹞.現代傳播,2015(1).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