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飄萍新聞教育思想研究
一、邵飄萍新聞教育思想理論淵源
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說:“民國元年全國報界俱進會曾提議學校,是為我國知有報業教育之始。民國七年,國立北京大學學生,得學校當局之贊助,設立新聞學研究會,是為報業教育之發端。”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在我國新聞教育史上的重要意義。
邵飄萍在給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會員們的第一次演講的開場白中也談到:“本年之冬,竊以我國新聞事業之不振,良由新聞界人才缺乏之故,不揣冒昧,特致書蔡校長,陳本校應設新聞研究一門,造就人才,為將來之新聞界謀發展。本校新聞研究之課程,自是自有添設之望,不禁狂喜。”從邵飄萍的言語中,可以知道他對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的成立有倡議之功。邵飄萍協助蔡元培創辦北大新聞學研究會,這標志著中國學者開始將新聞學術研究和新聞教育引進大學殿堂﹝1﹞。為中國新聞教育事業的萌發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在二十世紀初,我國新聞事業發展較為簡陋的時期,邵飄萍以一個新聞教育先驅者的姿態看到了新聞事業的發展與新聞人才的培養之間的密切的聯系。就邵飄萍所見,新聞業對於整個社會以及政治生活和個人的人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新聞人才的培育事關新聞業的發展。在北京大學、平民大學等學校任教的過程中,邵飄萍撰寫了《實際應用新聞學》和《新聞學總論》兩本著作,這是他新聞思想呈現的理論淵源。
二、邵飄萍的新聞教育思想
1.強調新聞教育開展的必要性。新聞教育是革除報業流弊的重要途徑,新聞業的發達對社會的重要意義——新聞教育能使報紙更好地承擔社會職責。邵飄萍深刻認識到這兩點,必然發出發展新聞教育的呼聲。
邵飄萍認為我國新聞事業不發達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不普及。“我國現在之新聞界,”“其腐敗幼稚、毋庸諱言,而根本問題,由於人才之缺乏,品類之不齊。”“欲救其弊,知非提倡新聞學不可。”﹝2﹞我國新聞界存在的人才缺乏、品類不齊的弊端要靠新聞教育來進行消除,以此修復新聞事業落后的弊端。
新聞業的發達對於社會的發展來說十分重要。他在《我國新聞學進步之趨勢》中指明:“新聞與社會及政治關系之重要,已為世界各國所公認,然以之列為一種學科加以研究者,猶屬近代之事,其尚未完全脫離幼稚之境域,殆可謂當然者也。若夫我國,則新聞之業,簡陋特甚。因新聞業之發達,與社會上諸事之設備,有互相為用之勢。”﹝3﹞新聞教育和新聞業的發展的天然聯系,以及新聞業發展對社會的重要作用,使得新聞教育不可或缺。
2.培育理想的新聞記者須靠新聞教育。邵飄萍認為,高級的新聞記者需具備各方面的知識,掌握專門的學科,並能具備一兩門外語。但要達到這種程度必須接受新聞教育才能實現。“若至絲學高深之程度,自非在大學中研究不可,且理想的新聞記者,必須政治、經濟、社會諸學,皆有深之研究。”﹝3﹞
在《我國新聞學進步之趨勢》中,邵飄萍提出:“理想的新聞記者,必須政治、經濟、社會諸學,皆有甚深之研究,此外尤當有一二專門,與夫三國以上之言文,再加以多年之實地經驗,則庶幾乎可與世界名記者相伯仲矣。”﹝3﹞這反映了他對新聞教育要求的維度。一方面,通過教育傳授各方面的知識。以此具備更加全面反映新聞事實的視角﹔另一方面,通過教授新聞人才一兩門外語技能,以此勝任國際採訪的要求,這也是新聞教育對於打破外國人對國際新聞壟斷的重要意義所在,向民眾提供國際新聞勢在必得。
3.新聞知識應普及到普通國民。邵飄萍認識到,新聞之學可以幫助人們對事實進行判斷,減少觀察出錯的概率,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好地應對世界萬事萬物的變化,對國民進行基礎的新聞之學的教育能達到這一點。他意識到新聞知識應使“多數國民,最好亦能使之相當了解”﹝4﹞。而新聞知識不應獨為記者所獨具,因為對新聞知識的掌握“可以減少錯誤之觀察”﹝3﹞。
另外他認為新聞知識與國民個人生活實踐關系十分密切,所以指出“新聞知識應列為國民普通知識之一”﹝3﹞。“以一人而應萬事萬物之變化,非有最廣博之知識與閱歷,不足以籠罩之。果能精於新聞之學,則觀察世界上萬事萬物,尚安有頓飾之余地耶?”﹝3﹞個人如果能精通新聞學的知識,能更好地應對世界萬事萬物的變化。
4.新聞之學期於應用。邵飄萍新聞教育思想中強調理論要聯系實踐,其自身的理論淵源也來自於其新聞實踐。他認為:“新聞之學,期於應用,尤貴在多所經驗。”在他平時的新聞教育實踐中認為新聞“即期實用”,為使學生多一些實踐機會,邵飄萍常組織他們外出參觀,介紹學生到報館見習,為了讓學生能搞好社會報道,他特別強調要重視做好關於勞工運動的調研,並親自擬好了有29項要素的調研綱目,包括公司組織,工廠及地方名稱等。邵飄萍將其新聞教育注重學術與實踐能力培養的思想注入到其新聞教學實踐當中。
5.新聞教育要重視新聞道德和記者素質的培養。邵飄萍認為作為新聞人擁有良好的個人素質和道德修養十分必要的。他在課堂上強調記者以品性為第一要素和以不欺閱者為第一信條,他還詳盡地講授外交記者的其他條件,要求記者具備必須的知識與經驗,善於觀察,推理和聯想,判斷新聞的價值,機警敏捷、不失時機,不放過細密之處﹝5﹞。這傳達出邵飄萍對於記者個人機警敏捷、善於推理的素質要求以及重品性和不欺騙讀者的道德修養要求,也正是邵飄萍通過其新聞講學所傳達的對新聞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邵飄萍新聞教育思想對當前新聞教育的啟示
1新聞人才培養須理論與實踐並重。一直以來,我國的新聞教育存在難以處理好“學”與“術”的關系的問題。總體來說,由於教學理念、資金問題、師資等方面原因,可能導致目前的新聞教育偏重於理論教育,而對於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夠,學生的實踐能力往往是通過校外實踐與自我學習而獲得。邵飄萍的新聞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經驗中可以看出,新聞教育應注重學生的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能力的雙重培養,這是當代新聞教育應當汲取的經驗。
一方面,有深厚理論基礎作支撐是一名新聞人自身的業務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的必然要求。由於我國的新聞教育偏向於文科教育,容易存在過度文科化、理論化的弊端。因此,理論教學要通過對新聞領域新形勢和和新問題進行研究,與學生探討更為深度和創新的新聞話題。使新聞理論教育社會和時代的新變化新發展聯系起來,讓學生對新聞理論形成與時俱進的新見解的過程中指導其新聞實踐。
另一方面,隨著新媒體的興起,以及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傳媒間的介質差異正在被打破﹝6﹞。因此,應對新出現的日新月異的媒介技術,設置相關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十分必要。高校應注重打造學生的新聞實踐活動平台,隻有通過真正的實踐學習,才能培養學生在新媒體時代下的除傳統新聞採編編評之外的更符合時代要求的實踐技能。
2.加強國民媒介素養教育。邵飄萍認為新聞素養應該普及為公民具備的通識。在智能手機和網絡普及的時代,通過各種媒體傳播新聞素養要求以提升公民新聞素養成為可能。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用戶新媒體渠道的使用的多樣化,使得人人都能成為信息傳播者和信息生產者,但並非每個人都有辨別及發布客觀真實信息的能力。媒介素養不足可能會導致謠言發布、媒介審判等問題,如網絡上的個人和自媒體對於“江歌案”“王鳳雅事件”所引的討論,存在較多的非理智現象。因此,提升國民新聞素養對於營造更為肅清的網絡環境和維系社會的穩定十分必要。
3.培養“一專多能”型新聞人才。邵飄萍提出成為理想的新聞記者的條件就是要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有深入研究並精通一兩門外語,可以看出邵飄萍認為新聞人才要有專長並多方面發展。邵飄萍的通教育觀對現在的新聞教育有一定的啟示,但同時也要結合實際狀況進行探討。目前媒體媒介融合發展的進程對新聞專業人才的要求更為現代化。
一方面,全方位的新聞教育十分必要,掌握多方面知識是新聞記者必備的要求,這並非要求每一個方面的知識都掌握得專業透徹,而是要養成自身整合不同知識和技能的思維方法和行動能力。遇到問題時,能夠將所學到的跨學科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以跨學科的視角進行全方位的思考。
另一方面,新聞業在現代社會中更注重滿足用戶對於新聞的新的要求和閱讀習慣,媒體在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時,也對新聞人才提出了掌握多項新媒體技能的要求。目前我國的新聞人才培養應當注重養成一專多能的學生,除了新聞學理論教學之外教給學生新媒體時代下更多實踐方面知識。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分析能力和技能十分重要﹔利用好新媒體渠道,短視頻拍攝剪輯、H5等技能也不可或缺。另外,國際傳播越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精通一門外語也是十分必要的。
4.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新聞理想。邵飄萍認為“新聞事業為社會公共機關”﹝3﹞這實際上是強調新聞媒體和記者的責任。記者的社會責任感和新聞理想的培養在當代的新聞環境中面臨更大的挑戰。部分商業媒體對於經濟利益的追求以及新媒體渠道下把關者的缺失使得枉顧社會責任的虛假新聞在網絡中層出不窮。新聞教育作為優秀新聞人培育的關口,更要向學生強調新聞職業道德理念與社會責任感使以使其在今后從事新聞工作中自覺遵守新聞職業道德規范。
邵飄萍作為我國早期從事新聞工作的領軍人物之一,提出的新聞教育應聯合理論與實踐、提升民眾新聞素養、培養全能型新聞人才等新聞教育思想,促進了當時和以后的新聞教育和新聞事業的發展。我們要在前人的思想上汲取養分,使當代的新聞人才更加適應新聞業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吳廷俊.中國新聞史新修﹝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方漢奇.邵飄萍選集(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3﹞邵飄萍.肖東發,鄧紹根編.邵飄萍新聞學論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王洪祥.中國新聞史﹝M﹞.北京: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332.
﹝5﹞華德韓.邵飄萍傳﹝M﹞.杭州:杭州出版社,1998.
﹝6﹞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J﹞.今傳媒,2009(1):2124.
﹝7﹞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北京:三聯書店,1995.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