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東南早報》:小切口折射改革開放大變革

張福財
2018年10月23日14:13 | 來源:東南早報
小字號
原標題:《東南早報》:小切口折射改革開放大變革

  “這是我家,開門見客。”

  這句話是《東南早報》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報道的開篇語首句。看到這8個字,不知你會不會產生好奇,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家”裡會是個什麼模樣?

  正是從這小小的切入點,《東南早報》新聞中心經過幾次策劃會,決定帶著讀者參觀、了解這40年來泉州“家”裡變革的那些事兒,感受改革帶來的“泉家福”。

  細微處切入 關注讀者體驗

  地處於福建泉州的《東南早報》,是一份以關注民生、服務百姓、滿足需求為宗旨的綜合性市民生活報,讓市民讀報有獲得感一直是他們辦報的追求,面對改革開放40周年這一如此宏大、嚴肅的主題,該如何操刀這一專題滿足多層次閱報群體的需求?

  自5月31日起,《東南早報》持續推出“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專題報道,如《客廳變大變靚,居民幸福感倍增》《歡笑飄過40年,客廳文娛大升級》《從煙熏到智能,百姓廚房“大進化”》等,從標題就能明顯看出,《東南早報》此次選題策劃著力點是較為細微的。

  這組專題是整個慶祝改革開放40年系列報道的第一階段的報道,該報開設了一個子欄目,名為《泉家福》,意為展現泉州人家庭幸福的一面,從側面反映改革開放給泉州帶來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家是社會的最小單位,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家”的改變,生活其中的每個人自然都能有深刻的體會。

  截至目前,《泉家福》欄目陸續推出12期報道,從客廳開始,隨后走到廚房、餐廳、書房、臥室等家中的各個角落。首篇討論客廳格局變化,並配以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現今客廳的對比照片,這組照片也勾起了家住泉州惠安縣郭女士的回憶。“我是從福州嫁到惠安來的,之前沒見過閩南建筑,第一次到丈夫家看到鋪紅磚的客廳很稀奇。后來很多家庭都重新裝修,紅磚客廳就少了。”

  該欄目后續的幾篇報道都遵循著這以小見大的原則,餐桌、床、櫥櫃這些物件的變化無不見証著這40年的大變遷。縱觀《泉家福》這一系列報道,沒有全景式的頌揚,也沒有空洞的煽情,而是更加重視反映普通人的價值和生活體驗。

  另一方面,講述與見証都需要通過人來展現,《東南早報》的系列文章也體現出其堅持以人為本的報道理念,以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感受為主,反映人民命運的改變與生活的改善,記錄改革精彩40年。

  注重當下 多種風格記錄

  《泉家福》欄目正式推出后時間跨度較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配圖上。這次紀念專題使用資料配圖比較少,其原則是盡最大的可能,去挖掘富有舊時代特色,而在當下又被完整保存下來的題材。

  提到《從煙熏到智能,百姓廚房“大進化”》和《方便更方便,看咱老百姓的“廁所革命”》兩期配圖,其報道參與者、《東南早報》攝影記者庄麗祥頗有感觸,“很多東西現在已經找不到了,隻有去鄉下碰碰運氣。像上世紀80年代的舊式柴火灶,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是主人不在家中,前后去了三次才拍攝到需要的素材”,“能找到德化縣農村的木桶廁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驚喜”。

  多層次展現地方的改革變遷,不忘趣味、廣度與深度的協調,是這次報道的特點。在《見証》板塊,有交通局、檔案館等單位提供權威資料的支撐,也有不失趣味的小專題,博君一笑。

  第一階段主題“家”和第二階段主題“人”,都是從微觀、個體出發,其也是考慮了市民報的特色,內容能貼近泉州,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讓受眾有獲得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