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杏壇誨人 德厚流光——追記新聞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原院長何梓華

李苑
2018年11月17日08:3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杏壇誨人德厚流光

  何梓華 資料圖片

  【追思】

  11月16日10時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胡百精的手機上陸續接到幾百條信息。新聞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原院長何梓華因病逝世的消息,讓新聞界、教育界為之悲慟。

  何梓華,1931年出生,祖籍廣東南海,享年87歲。

  1949年9月,何梓華進入燕京大學外語系學習,第二年轉入新聞系﹔1952年院系調整,師生按建制並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編輯專業。

  他曾先后在北京大學新聞專業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歷任人大新聞系副系主任、系主任。從1988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建院起,又先后擔任人大新聞學院副院長、院長,直到退休,是人大新聞學院迄今為止任職時間最長的院長。

  在何梓華任職期間,他帶領系裡領導班子,共同牢記老一輩同志的叮囑,認真抓緊抓好人才和教材的建設工作。當時新聞系的專職教師隊伍中,既有資深的學者,也有嶄露頭角的后起之秀。比如甘惜分、張隆棟、方漢奇、藍鴻文、鄭興東等,他們為人大新聞學院的壯大、為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如今,人大新聞學院教師的中堅力量大部分都是那時候培養起來的。

  何梓華曾說:“人才建設不僅僅指的是教師隊伍建設,從廣義上說,還應當包括新聞學類專業學生的教育與培養。我們辦學的目的就是為國家培養專業人才。國家需要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新聞工作者隊伍,高等學校新聞系應責無旁貸肩負起這一光榮使命。”他一生奉獻杏壇,桃李滿天下。新聞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的作者陳錫添等一批知名記者,都曾與他有過師生緣。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也曾師從何梓華,至今感念恩師對自己學術生涯的“關鍵性推動作用”。何梓華是喻國明的碩士導師,時任人大新聞系主任(成立新聞學院后他擔任院長)。那時,還是碩士研究生二年級學生的喻國明,嘗試用系統論、控制論等新方法來研究無產階級新聞工作黨性的理論架構,這在今天的學術研究者看來,並無出奇之處,但在當時還比較傳統、保守的研究氛圍中,是相當另類、前衛的。何梓華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發現了這個年輕學子的學術亮點,當即組織學院的教師們為此召開小型學術討論會。“何老師用他的包容,給了一個初入學術門檻的學子莫大的鼓勵,這不僅增加了我的理論自信,還堅定了我的學術方向。”喻國明說。

  “正是他的包容態度,才讓整個人大新聞系有著多樣的、活躍的學術風氣,才能保証學院在各個方面都有一流的表現,才讓人大新聞學院的教工彼此支持、相互包容,有著溫暖小家庭的氣氛。這也是人大新聞學院成為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第一重鎮的重要原因之一。”喻國明說。

  很多人懷念何梓華的時候,都用了這樣的表述:他除了是新聞學院的當家人,還是整個新聞教育界的定盤星,他一直都在做著把整個學科向上推動的工作。胡百精認為,他是為我國新聞教育界作出重要貢獻的人,不僅推動了學科建設、新聞學教育發展、人才培養,更奠定了學科發展的方向。

  在從事新聞教育工作的40余年間,何梓華學術成果豐碩。他先后主持制定新聞學科“八五”和“九五”的研究規劃,主編《新聞理論教程》《新聞學概論》《產業化——青年報刊業的前景與挑戰》等著作。在人大新聞學院工作期間,何梓華曾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會長、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新聞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家等職務。

  1992年,因對教育工作有貢獻,何梓華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16年,在中國新聞史學會學術年會暨第二屆新聞傳播學學會獎上,何梓華獲頒第二屆新聞傳播學學會獎之“終身成就獎”。

  20世紀90年代末,何梓華從新聞學院一線領導的崗位上退了下來,但他為新聞教育所做的工作並沒有停止。就在過去的一年中,何梓華曾兩次寫信給胡百精,一直在強調三件事: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做得更好﹔在全球化時代人大新聞學院要花更多力氣培養國際傳播人才﹔完善整個教師隊伍建設。“他的思路一直都很清晰,從不談自己,每次談論的都是學院和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胡百精感慨,包括何梓華在內的老一輩新聞教育工作者,他們體現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擔當精神,今天看來尤其珍貴。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