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9期

微博中主體意識的存在形態

王水霞
2018年11月20日13:5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德國古典哲學中,主體意識一直是研究的重要問題。從最初的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這是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給我們一一分析的概念。人作為有意識的個體,這是人不同於動物的最本質的區別,也是哲學無法回避的問題。無論時代怎麼發展,對於主體意識的研究都是時代賦予的課題。身處信息時代的我們,大眾傳媒成為時代舞台的主角,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人在現實世界和虛擬空間徘徊,主體意識在不同的空間裡勢必會有不一樣的存在形態。本文主要是想從這兩種空間的差異性當中尋求虛擬空間的主體意識的存在形態,在此以微博為例。

筆者首先提出一個很日常的詞語:聯系。每個人在這個世界當中,都要和各種人事物發生聯系,每個個體都是認識世界的主體,也是被認識的客體。正如黑格爾在其《精神現象學》當中給我們闡釋的那樣:任何主體都是相對於客體而言的,這個客體包括自然界、社會界以及精神界,主體意識隻有在與客體發生聯系的時候才會被確立。而絕對的主體無意識是不存在的,因為客體的存在是絕對的。即使是意識,它自身也會被割裂為認識的主體和被認識的客體。所以從黑格爾論述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當中,我們知道主體意識具有普遍性,同時對客體是絕對的依賴。因而主體意識與整個世界都是相互依存的。主體意識是處在與客體的聯系當中的,並且是無限的聯系。

一、微博中主體意識的似真與失真

最近有一部在播的電視劇《楚喬傳》,可能是出於宣傳的效果,微博熱搜就出現了《楚喬傳》摳圖,在這解釋一下影視界的摳圖的含義:或叫鍵控。拍攝電影時人物在某種單色背景前活動(比如藍或綠),后期制作中用工具把背景色去掉,換上人為制作的場景,就可合成各種特殊場景或特技。因為這部電視劇第一集的場景是沙漠,環境非常的惡劣,所以這個場景是現場取景還是用的特效,我們不得而知。所以視頻、圖片、文字、語音等這些呈現信息的方式,是有造假性的,因為這是技術對於真實場景的模擬。

微博作為虛擬空間,存在著似真和失真的特點。首先似真通過轉換的方式將主體意識竭力地把現實世界裡的事物還原到微博中去,創造出一個虛擬的社會生活,人在微博中可以進行虛擬交往。主體意識也逐漸習慣了這樣的形式,這最終會導致一個很悲劇性地后果就是:主體意識對現實世界的陌生化。人在現實世界呈現出冷漠的姿態,而沉浸在虛擬空間裡。

失真就是無論是什麼樣的現實都是要發生二次轉變才能進入虛擬空間,比如場景制作成照片視頻,語言變成文字語音的形式等。這種間接性的虛擬交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與人交流的頻繁和便利,具有很大的超越性,但是他的失真性也勢必會帶來欺騙性。

主體意識在現實世界的表現形態在虛擬空間裡發生轉變,因為它不必面對真實的客體,而且它自身也可以進行偽裝。所以微博作為一個典型虛擬空間,這就導致了主體意識在其中也是具有偽裝性的。我們這裡選取比較受關注的公眾人物作為典例。為什麼微博成為明星們進行展現自我以及和粉絲互動的最重要的平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星可以通過微博塑造自己完美的個人形象。由於明星在展示個人生活的時候,受眾是不在旁邊的,這就不像是傳統那樣,人和人之間的對話是面對面的,表情動作語言都是在對方的眼皮子底下,而現如今這些真實的表達自我的方式被轉變為視頻、圖片、文字、語音等,在微博這樣虛擬的空間中展示給受眾,而受眾對於這樣的信息方式是沒有很強大的判斷力的,因而被后期制作出來的照片、視頻等信息,傳遞出來的都是美的,都是正面的,所以明星在大眾的心目中的形象神化了,同時這樣的隔絕產生的距離感也加強了形象的美化。所以如果一旦出現了負面新聞,大家的反應才會那麼的熱烈,這就是現實世界中的主體形象和微博中的主體形象落差太大的原因。因此主體意識在微博中具有偽裝性。

二、微博中主體意識的群體性

主體在微博中進行信息交流是依托於新型媒介和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等的信息方式,人不必直接面對自己接觸的客體,直接面對的是手機屏幕。由於這種可轉換性也實現了信息共享交流的超越性。同一微博信息可以同時傳遞給所有微博用戶。同一微博可以實現群體的共享,而且是同時的。而微博不同於微信這樣的平台,微信的信息是面向小部分的人,而微博的信息是面向所有用戶的。特別是關於微博中的熱門榜單。在這一區域裡,主體意識是沒有選擇性的,因為熱門榜單的形成由個人意志所決定的,首先是運營商的選擇,而后是看群體關注的興趣。所以說,在微博中對時事熱點的關注,主體意識是以群體的姿態潛居的,主體意識沒有自主選擇的自由,點開熱搜榜,是被動接受的。因此這個時候主體意識被驅趕到群體之中,主體意識處於被壓制的狀態。

比如微博直播,網紅在微博中發布自己的直播,這個時候的主體意識在同一時刻聚集在客戶端前,觀看著同一個客體——網紅在直播中的表演,粉絲就在評論區討論。因此,虛擬空間中的主體意識由媒介聚集在一起,對同一個事物的同時關注,這在微博當中是普遍存在的。微博中的主體意識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了群體的狂歡。

群體性和共時性會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在這我想借用勒龐的《烏合之眾》來進行分析。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到:“聚集成群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部都採取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地個性消失了。”所以在虛擬空間,群體意識往往會削弱個體意識,造成群眾無意識的局面。主體意識本身是具有社會化的特點,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經驗也是可以傳染的。那麼在微博中,群體數量的龐大,其次就是因為信息傳播的實效性很強,所以群體的影響力和對主體的消解就更加明顯了。近幾年,由於微博的使用越來越熱,大家對娛樂明星的關注也越來越高,可以說微博熱搜榜大部分都被明星的新聞佔據了,隻要哪個當紅明星出現了負面新聞,那第一的熱度一定是他並且相關的人和事依次排列。如果是單個的主體或許對這樣的新聞的關注熱情並不是很高,但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這是熱門榜單,什麼叫熱門,就是大家都在關注的事情,所以大家都會不由自主地去看看。這樣的營銷方式已經成為娛樂圈的套路了,主體意識在微博中逐漸被商業化的虛擬空間削弱,他們利用群體心理的趨同的特點,對明星進行大肆地炒作。而微博不是一個社會公益平台,是盈利為目的的商業化運營模式。因此微博中的熱搜傳遞的信息不是為了公益,也不是為了社會道德的建設,而是為了盈利。這勢必會使得熱搜榜中的信息是為了吸引大眾的眼球,也會有不利於社會道德建設的信息大肆地被宣揚,在一定程度上,它引領著社會道德的風尚,因此微博熱搜的榜單大部分都以明星私生活為主,以道德為商業的賣點等社會亂象。一切以娛樂化、商業化為目的。

三、微博中主體意識的個體化

第三個方面談的是主體意識的個體化。這和我們剛剛談到的群體性是否發生了沖突?筆者認為是不沖突的。前面我們說主體意識的群體性主要是體現在公共事件的關注上,而在自我的關注上主體意識恰恰呈現出相反的形態,那就是個體化。主體意識在微博中的活躍不僅僅是想要獲取信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展示自我。如果說每個人都不想在微博這種公共平台展示自我的話,那微博就不可能成為現今的模態。在微博中,每個人都可以進行情感宣泄,展現私人話語, 並且方式是多樣化的。比如Papi醬,她通過團隊的創意發布視頻,獨特的表情加上后期聲音的制作還有自我觀點的表達等都是個人化的展示,這些獨特的個人化因素加上微博的威力,立馬讓她成為網絡紅人。成功的范例肯定就會有后者競相模仿這樣的成名方式,大家都在微博中展現自我,獲得他人的認同。主體越來越傾向於在虛擬空間顯示自我,而微博越來越成為公眾人物的話語平台,無論是網紅也好、微博的運營商也好等都是以營利為目的,主體意識在這樣的利益驅動下,個人欲求就會特別強調,主體意識就會很強烈,公眾人物在微博上展現自我來贏取粉絲的喜歡。

我們既說微博中的主體意識具有群體性,同時也說它具有個體性,這是否是自相矛盾?答案是不。因為主體在不同的關注點上呈現出不一樣的形態。首先在公共事務、公共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念上是群體性的,但是在自我關注上確實個體化的。微博中的熱門榜單,受眾是微博的所有用戶,主體在這樣的熱門事件中,抱成一團,關注的客體是一致的。因而我們說這個時候主體意識是群體性的,所以在這個時候微博的影響面向大眾的,而群體心理又具有趨同性,在這個方面,微博內容對於主體的影響是很大的,並且這種影響在群體之間互相傳染。在這一方面,我認為信息的監督是很有必要的,社會道德和價值觀念在群體之間傳染,而微博中的熱搜具有一定的方向標,因為受眾數量龐大,領導部門應該做好積極的引導,實行有效的信息監督和管理。作為個人而言,我認為應該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念,對於虛擬空間要正確看待,不能一天到晚沉溺其中。在虛擬空間中展示自我,在這一方面,主體意識是個人化的,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微博上發布自己的私人話語,獲得群體的關注。在這一點上,我認為主體應該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什麼應該展示,什麼不應該展示,不能因為虛擬空間的隔絕性而毫無選擇性的發布一些不良信息。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著.賀鱗,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法)古斯塔夫.勒龐著.馮克利譯.烏合之眾﹝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