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8年第12期

央視數據新聞報道的文本進化與話語建構

汪明香
2018年12月04日10:20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數據新聞報道不僅豐富了新聞文本的樣態,同時也折射出深刻的社會生活現實,體現媒體對民間及官方話語的表達與詮釋。本文以央視近年來的數據新聞報道為研究對象,以“內容—形式—意義”三個層面為文本解讀框架,通過分析發現,央視數據新聞報道內容逐步國際化,更體現人文價值,可視化設計更是實現了數據新聞的人性化建構和紀實性傳達,其內容和形式的發展顯示出數據新聞文本的進化歷程,同時,從網民話語表達到官方話語建構,數據新聞彰顯出在話語體系建構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數據新聞﹔文本﹔可視化﹔媒介話語

一、研究目的及文本選擇

有學者在研究電視新聞文本時,從不同的媒體與文化研究理論及分析方法入手,將研究視野分為四個層面:“內容——說了什麼,文類——通過什麼模式傳達信息,話語——通過語言揭示了什麼,符號——通過語言景象一層層引申了什麼。”①具體來講,這四個層面的研究是由表及裡的,同時又各有側重:內容分析強調對文本中某些詞或概念進行定量性描述,分類分析法強調文本是如何有效構建以將信息傳達給受眾的,話語分析強調在語言和權利關系中解析話語深層的思想意識形態及政治和社會制度對話語的支配作用,符號學分析強調在受眾對文本的解讀中考察符號在所依托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的思想意識的關聯。雖然四種分析法各有優劣,但是其研究切入點和方法論比較明確。本文將在這一框架下進行必要的簡化,即沿著“文本內容—文本形式—文本意義”的思路進行。

本文以央視近年來引起較大反響的數據新聞報道為研究對象,構建了“內容—形式—意義”三個層面的解讀框架,分析一系列數據新聞報道視頻和文字內容,期望能從中發現央視數據新聞文本樣態的進化路徑,進而探視其媒介話語內涵的發展。

數據新聞發展的高潮出現在2014、2015年,央視搶佔大數據挖掘的優勢資源,憑借強大的數據新聞生產效力,秉承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推出系列數據新聞,成為行業標杆。其一是2014年兩會期間中央電視台推出的特別板塊——“兩會大數據”,該系列共播出5期,分別是《亞洲國家更關注中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誰在看?看什麼?》《25到30歲年輕人關注環境治理》《老百姓眼裡的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追蹤網民兩會熱點軌跡》﹔其二是2015年國慶期間央視重磅推出的大型數據新聞節目《數說命運共同體》,共7集,分別是《遠方的包裹》《通向世界的路》《文化的旅行》《奔跑吧,能量》《食物背后的故事》《絲路,走起》《中國制造,你選啥》。

二、從“兩會大數據”到“數說命運共同體”的文本進化

(一)選題內容國際化

大數據具有多維度、全覆蓋的特點,能夠從時間和空間跨度上對事物發展變化中的類別與順序、程度與比例、量變與趨勢進行全景掃描,從而使觀眾了解總體規律、獲得全局認識。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劇,大數據也可以掃描整個“地球村”。

央視數據新聞從起步開始就在國內重大節日或活動期間推出系列報道,比如“數說”春運、“數說”兩會等,2014年的“兩會大數據”系列報道延續這一慣例,但是所用數據已經從官方數據、企業數據升級為網絡大數據,主要通過挖掘網民網絡行為數據,分析“兩會”期間中國老百姓所關注的問題及對中國政府施政方針的期待,從內容來看,食品安全、環境治理、住房改革等問題同時進入網民和政府議程。“數說命運共同體”通過講述貿易、投資、中國制造、基礎設施、飲食文化、人員往來等,呈現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命運共同體”圖景,使其成為國際焦點。這次報道充分展現了央視在數據挖掘、分析計算、可視化技術方面的發展水平,在全球化進程中,央視數據新聞對更大更廣的國際主題的關注是前景可期的。

(二)數據的人文價值愈益凸顯

價值驅動數據,數據驅動新聞,隻有賦予數據以人文價值,數據才是有用的,才是活的。移動互聯網技術與大數據技術的疊加,使得人即是數據,數據即是人。數據新聞的人文價值主要體現在人與新聞的互動,人與社會組織的互動、人與人的互動中,央視數據新聞的報道視角往往著眼全局、關注個體,使得每一個觀眾都能夠從數據中找到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共鳴,同時,數據新聞的文本框架也始終貫穿著互動型報道視角,體現社會交往關系。

在“兩會大數據”報道內容中,圍繞食品安全、住房、法律、環境、金融、改革等話題或問題,老百姓關心、討論和期待,政府治理、保障和實現,公眾議程和政策議程高頻互動、高度融合﹔在“數說命運共同體”報道中,中國及其老百姓與他國及其老百姓,在商品、資本、能源、美食、文化等領域進行貿易、投資、建設、生產、交往等互動行為,這種互動的范圍更大、互動程度更深,因為新聞敘事的豐富和可視化表達的升級讓觀眾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情感代入。

(三)數據新聞可視化表達的升級

文本的建構常常與受眾的生理和心理習慣緊密相連,人類視覺感知和認知規律是新聞文本架構的前提。信息的可視化建構就是在此前提下“綜合運用計算機圖形學、圖像處理、人機交互等技術,將採集或模擬的數據變換為可識別的圖形符號、圖像、視頻或動畫,並以此呈現對用戶有價值的信息”②。數據通過可視化建構表達數據屬性及關系以展現數據的本質,這樣,數據才能轉化為對客觀世界的知識。在“兩會大數據”系列報道中,我們看到數據可視化的表現形式從基本的柱狀圖、餅圖(環形圖)、走勢圖、熱力圖等,到三維動畫、主播出鏡,以及鏡頭景別、運動、方向的設計,等等,逐步提升觀眾的視覺體驗。

“結合《數說命運共同體》系列節目的氣質,央視嘗試量身打造一種全新的節目樣態,即以三維地理數據可視化技術+主持人‘一鏡到底’穿越形態+鮮活故事細節講述的組合,來立體講述沿線國家‘命運交織’的狀態。”③可以說,在這一系列報道中,數據新聞可視化表達的升級在於它依托數據又消解數據,數據已經成為新聞的骨架,故事是為血肉,而真實場景是為皮囊,在信息有用、形式可視的基礎上,增加了情景共融,數據的人性化和紀實性表達充分體現了數據可視化技術、視頻技術、電視傳播技術三方面的優勢疊加,新聞的傳播對於受眾來說逐漸從視覺層面向意義層面,進而向意識層面進發。

三、數據新聞傳播與話語體系建構

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的話語分析學,著重探討語言與社會變遷的關系。新聞話語就是從人的角度研究新聞報道的各種議題。這種研究主要包括三類:“關注新聞背后意識形態(思想觀念)的研究、關注報道過程的研究以及關注新聞語言特征的研究。”④即是在新聞文本和形式分析的基礎上,延伸到內涵的層面,探討其投射的社會文化與意識形態意義。

(一)“兩會大數據”:網名話語表達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龐大的網民數量及其網絡行為為專業媒體提供了豐富的話語資源、智慧資源和政治資本,專業媒體利用數據挖掘與分析技術,將個別的、分散的行為中蘊含的共同規律揭示出來,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在數字化媒介時代,新聞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開始由大眾傳媒和網民兩種力量共同參與、共同塑造。這一深刻的變化反映出媒介話語的民主化趨勢,“互聯網的參與式框架加速了媒介權利的散化,當網民獲得更多的媒介權利時,他們就開始通過‘自我賦權’的方式影響甚至控制著媒體信息的生產和流動”⑤。“兩會大數據”報道中網民話語向大眾傳媒“回流”,大眾傳媒吸收和整合了網民話語從而使二者融合,通過可視化的傳達,媒介與受眾、網民共同驅動的參與式媒介文化蔚然可見。媒介議題、公眾議題和政策議題的融合不僅使媒體得以提高新聞服務的質量,也找到了一種有效的履行社會責任的策略和手段。在這一過程中,媒介話語的民主化並沒有削弱其權力,反而增強了媒介自身在整個社會權力系統中的話語影響力。

在我國,媒體報道的轉變從總體上也可以看成是中國政治的晴雨表,媒體報道的空間越大,則反映出政治的民主化程度越高。網民話語的滲透和受眾本位的提升促成社會公共話語擴散,也擴展了媒體的報道空間。特別是對於時政新聞報道來說,傳統的政治霸權被打破。“兩會大數據”新聞反映出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轉變,這也是我國媒介話語變革的一面鏡子,其報道自由度的擴大無疑反映出政治的日益開放和透明。媒介話語獨白時代終結和受眾本位意識的強化背后是一種新型的社會文化生態的形成,那就是“媒介—政府—公眾”三角互動關系的穩固建立,這將是社會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

(二)“數說命運共同體”:官方話語傳播

“官方話語是一個國家主流媒體上政府宣傳機構(所謂官方媒體)所採用的議程設置、媒體表達,包括政府的各種各樣的文件、官方媒體的文字、圖片、視頻等。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尤其是執政黨的有關方針、路線、政策等構成了該國的官方話語。”⑥有話語不等於有話語權,一個國家要想在國際上享有話語權,就要積極建構官方話語體系,並利用大眾媒介的傳播力使其走出國門,令人信服,發揮影響力。

一直以來,國際上涉及中國的主要是西方話語體系,比如大國責任論、中國崩潰論、中國霸權論、中國威脅論等,國際傳播的緊迫任務就是建構中國特色話語體系,並爭取話語權。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是隨著國際環境變化和中國國力增強不斷變化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眾多國際國內場合闡述、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持續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動力,不斷為世界形勢向好發展增加砝碼。“一帶一路”倡議正是這一理念的實際舉措之一,“數說命運共同體”系列報道正是這一理念的媒體表達。

“數說命運共同體”通過可視化的數據新聞構建官方話語體系,爭取國際話語權。首先,原創性獨家數據令人信服。央視跨行業、跨領域地整合了眾多國內外海量數據,然后進行挖掘、比對和提煉,揭示出了“一帶一路”沿線眾多不為人知的事實和邏輯。准確、客觀、翔實的科學數據,不僅構成這個節目最核心的競爭力,也使得“命運共同體”這一話語表達擲地有聲。其次,高度可視化觀感深入人心。在海量數據繪制的地理圖景中,在一鏡到底的場景聯通中,在新聞故事的娓娓講述中,無處不透顯著中國與世界同呼吸、共命運的話語格局。

移動互聯網技術推動媒體融合的發展,電視屏向手機屏轉移,“兩微一端”及各種新媒體平台都將成為數據新聞傳播的舞台,但同時,數據新聞傳播也受到各類新型傳播內容的沖擊,唯有在“內容—形式—意義”等維度不斷進化,才不會掩蓋在碎片化的喧囂中,從而代表新聞專業主義的力量和方向。

注釋:

①張幼斌.電視新聞文本研究理論及方法探析——以英國ITV“9•11”報道為例[J].新聞界,2005(06).

②陳為,沈則潛,陶煜波.數據可視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25.

③張勤,周旋,李斌.視頻類數據新聞進化論——以央視為例[J].新聞戰線,2016(13).

④孫靜怡,王和平.中國新聞話語:現狀與趨勢[J].編輯之友,2012(11).

⑤郝永華,秦志希.融合與沖突:論新聞報道中的網民話語[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0)——信息全球化時代的新聞報道:中國媒體的理念、制度與技術論文集﹝M﹞.2010.

⑥劉仲翔.媒體傳播與話語體系建設[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01).

基金項目:本文是武漢工商學院科研課題“數據新聞的文本研究”(編號:A201401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武漢工商學院新聞學系)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