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0期

挑戰與抉擇:轉型期新聞傳播教育變革的思考與實踐

——訪河北大學白貴教授

王文娟
2018年12月18日09:0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編者按: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傳統的媒介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隨之帶來的是人們對媒介功能、媒介素養及社會認知等各方面的多維改變。在新媒介環境下,微博、微信、論壇、博客等網絡平台的興起,讓“人人成為傳播者、發聲者”,新聞的傳播無處不在,當前的傳播格局對高等傳媒教育及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年9月教育部、中宣部發布的《關於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就要求未來的新聞傳播領域要培養既有全球化的文明視野,又具有“共情”溝通能力的傳播者,需要為全球對話和全球治理提供渠道和平台。作為培養新型傳媒人才的高等學府,傳媒高校在傳媒教育與實踐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河北大學新聞學專業是改革開放后全國建立的首批9家新聞學專業之一,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新聞人才。本期,我刊有幸採訪到河北大學特聘教授白貴,白教授作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創院院長,領導該學院長達15年(2000-2015)在多年的傳媒教學中擁有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讓我們一起走近他,聆聽這位優秀傳媒學者的真知灼見。

白貴,河北大學特聘教授、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學科帶頭人,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01-2018),全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指導委員會委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研究智庫聯盟理事長,中國新聞史學會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委員會會長,海峽兩岸華文出版論壇理事長,中國傳播學學會副會長,河北省新聞傳播教育學會會長。致力於新聞史論、跨文化傳播、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等。著有《當代新聞寫作》《視聽中國的世紀跨越》《當代中國傳媒社區的新進路》《報紙編輯精品導讀》等著作,在權威及重點期刊發表論文70余篇,獲省部級優秀成果一等獎兩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新聞傳播教學必然會產生沖擊,轉變思路、變革教學方式是適應當前傳播格局的必由之路。請您談談,貴院在革新新聞教育事業中是如何利用新媒體,使新聞教學更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貴院在這方面又有怎樣的規劃及實踐?

白貴:新媒體發展所帶來的整個傳媒格局的變化,隨之而產生的傳播觀念、媒介功能、媒介素養及社會認知等多維改變,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傳媒實踐的改變必然會帶來傳媒市場對人才需求類型、人才素養和能力的改變,也勢必會成為倒逼新聞傳播教育教學改革的外在力量。轉變思路、變革教學方式成為當前我國高校新聞學院發展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將新媒體傳播作為我們專業教育的轉型方向,在不斷地探索和嘗試更好的路徑,深刻反思傳播技術給我們的新聞業態和專業教育帶來的沖擊,以及這種沖擊背后的意味。首先,從教育改革理念上來看,改革絕不僅是停留在技術層面或應用層面的增加和拓展,而是涉及到確立新聞傳播學科領域的專業邊界和核心理念問題,技術的掌握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我們更強調兩條腿走路,打造融通性全媒化卓越型新聞人才,體現在教育理念上就是三個維度的深化:“技術仿真”“思維跨域”與“倫理嵌入”,分別以操作性、知識性與道德性三個點勾勒出一個新興性學科的專業邊界。其次,從教育轉型實踐層面來看,我們將新媒體融入教學基本採用了三個層級:課程設置上增設新媒體相關課程、“第二課堂”空間的新媒體開發、“雙創平台”中的新媒體偏重。目前明顯體現在教學中的是第一、二個層級,即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往新媒體方向側重,將專業核心課程壓縮,加強專業拓展課和跨學科選修課的門類。一方面保持了學科專業性的核心課程教授,另一方面在學科的通識性、跨越性方面得以強化,在學分制的基礎上也加大了學生選擇課程的自由度。新媒體課程方面,我們增加了網絡傳播技術、媒體融合實務、數據新聞等新媒體相關課程,聘請學校計算機專業和信息研發中心等機構師資,帶領、培養我們的年輕老師進行新課程的開發。在第二個層級,也就是開發“第二課堂”的新媒體化,我們主要的做法是:硬件上,搭建新媒體技術應用環境,諸如投資創建虛擬仿真實驗室和輿情研究中心﹔軟件上,以教師申報新媒體傳播研究和實踐項目的方式,創建第二課堂專業實踐或工作坊,以無人機拍攝、VR、H5等的應用性操作和使用為方式,做出一系列優秀作品。在智媒時代,學院探索出一套“大師+工作坊+項目”和“分層多階晉級培養”人才培養機制。打造校級工作坊1個,院級專業工作坊5個,正在打造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平台——媒介創意中心。同時,還積極扶持引導學生自辦媒體,目前擁有官方媒體7個,涵蓋當前各類新媒體形式,包括微信公眾平台、微博官方賬號、學院官方網站、qq官方平台、喜馬拉雅電台。學生自辦媒體多達37個,以自主創作、自主營運、自主推廣、老師指導的形式,推送各類內容,包括原創文章、文學分享、書評影評、新聞資訊、娛樂吐槽、短視頻制作等等。羅仁勇同學創作的紀錄片《永不消失的糖畫》榮獲第25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微電影展映單元紀實類一等獎,同時獲得第五屆(國際)大學生微電影盛典紀實類一等獎,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獲最佳組織獎。我院創建“新傳航拍”團隊,創建無人機興趣小組,選派學生參加塞罕壩中央集中宣傳報道,航拍全景塞罕壩﹔組織學生運用無人機參加央視《大國根基》系列紀錄片的攝制﹔帶領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微電影大賽,以雄安題材紀錄短片《那人 那鳥 那湖畔》,獲得第六屆國際大學生微電影盛典微視頻類一等獎,其中就包含有很多無人機拍攝的鏡頭。學生作品還獲得二等獎一次,三等獎兩次。廣告學專業學生還參加了“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ONE SHOW”“上海國際大學生廣告節”“時報金犢獎”等全國廣告界權威競賽。從2016年~2018年共獲國際或全國獎共計890項。第三,面對新媒體技術對學科教育的沖擊,我們的理解是不能偏離新聞傳播學的專業核心和基礎,即內容生產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實,對新聞倫理、新聞精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的教育也必須要強化。在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社交媒體、自媒體將新聞傳播的門檻幾近消除,正所謂“再小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品牌”,在新媒體眾聲喧嘩中,職業的、專業的媒體人和有深度又有理性的媒介內容更是社會的需要。新聞教育培養的恰恰是不僅要懂技術,更要有政治覺悟、大局觀念、倫理精神和專業意識的全媒化卓越新聞人才。

記者: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的目的就是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新聞傳播學科更加要求理論與實踐並舉,那麼請問您,為適應當今全媒體時代的需求,貴院在人才實踐性培養方面有哪些舉措?請您給大學生在就業和職業規劃方面提一些建議。

白貴:在實踐性培養方面,我們除了更加強化採、寫、編、評、攝、錄、剪基本功的技能教授和訓練之外,更加注重媒體融合性技能的培養,朝著全媒化方向著力。

首先,利用學校每學期設置的專業實踐課程,由各專業負責老師申報多個專業實踐主題,在主題下實現專業間的協同合作。我們學院現有新聞學、廣播電視學、播音主持、廣告學以及編輯出版五個專業,在專業實踐課上,基本是大三的整個一屆的學生,我們將主題向學生發布,將進行了主題選擇的學生進行分組,五個人一組(原則上涵蓋五個專業),之后讓其在主題之下進行細化,策劃出自己的實踐作業,交給老師一份詳實的具有可實施性策劃書。老師對策劃書進行篩選和完善,指導團隊完成其實踐項目。這個過程既充分體現出尊重學生的興趣和選擇自主性,同時也打破了傳統新聞傳播教育中的媒體介質壁壘,實現了不同專業學生的相互融合,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實踐的能力﹔其次,我們各個專業都已經建立了日常性的自媒體平台,學院也有通訊社,校園媒體也已經形成新媒體矩陣,完全可以提供給學生進行專業實踐的機會﹔第三,利用學院和學校的校友資源,開設媒體人進課堂的系列講座活動,在講座的帶動下建立和發展實習基地的合作實踐,充分給學生提供各種途徑接觸媒體工作和社會實踐。36年來我們培養的畢業生已過萬人,其中研究生就超過兩千人。現今依然工作在媒體的校友覆蓋面也比較可觀,這些都已成為非常可觀的獨特資源,加上校友以外的業界專家,形成了結構合理的社會媒體資源﹔第四,將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競賽機制相結合,選擇新聞傳播領域的幾個權威比賽,在人員組團、項目申報和參賽准備等各個環節上實行制度化、常規化,並相應地建立激勵機制,盡力調動帶隊老師的組織熱情。在大學生就業和職業規劃方面,我們一貫主張尊重個體差異,不搞一元化。對於學生的選擇,教育機構要充分尊重,隻要適時加以引導,學生需要時給予解釋說明,為其提供充足的信息,選擇權留給學生。對於大學生來說,考研和就業似乎是一個容易糾結的問題。我個人的觀點是,大家在大學裡先感受、觀察、思考、奠基兩年,然后,根據兩年以后你的體驗再做決定。如果你覺得你喜歡而且也適合做學術,那麼你可以考研。或者,你想通過考研讓自己站在一個更高的平台上,有更深厚的素養再去工作,可能也是一個不會后悔的選擇。如果是你想早早投身於社會,想去工作,那也是可以的,在干中學。或者,認為自己不大適合從事學術研究,那麼就去工作。這二者不是絕對不同的兩條道路,它有的時候是可以相交的。比如,有的人是先工作后讀研。工作的時候覺得自己知識儲備不夠,自己的學養不足,然后就去讀研了。也有的人,想先做學問做學術,讀完研之后覺得自己可以進入媒體了,或者不適合繼續讀博了,就去工作了。所以這二者何者先、何者后,要看每個人的具體情形。每個人選擇的道路不必都相同。

學問和實踐這二者,在我們這個專業裡都應該重視。因為我們的專業不是普通的專業,是一個應用性比較強的專業,所以應該找機會到一線去鍛煉,通過實踐鍛煉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當然,長時間地在一線實習而忽略學校系統知識的學習,那麼就可能浪費在大學新聞院系學習的寶貴時光。千萬要避免由於焦慮心態把一個好的新聞傳播院系辦成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讓學生失去了卓越成長的可能。

所以我的意見是二者都重要。

記者:2018年9月教育部、中宣部發布了《關於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意見》提出了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任務和重點舉措,其中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構建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新范式。提出新聞傳播教育要主動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培養新時代國際新聞傳播“預備隊”和“后備軍”。深入實施國際新聞傳播碩士人才培養項目,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提升培養質量。啟動國際新聞傳播本科人才培養試點工作,建立完善“全媒體+國際+外語”課程體系,加強“國情教育+國際視野”的社會實踐和國際交流。我們注意到,這與您十幾年來一直呼吁的我國新聞傳播教育要重視多學科、國際視野、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樹立全球化的文明觀等主張似乎高度契合,是這樣嗎?

白貴:是這樣。2003年我在一次訪談中就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在大的學者面前,對象是一個統一的對象,世界是一個完整的對象。所以他在研究當中,有意無意之間會涉獵、跨越很多學科,研究觸角進入到很多領域。在他看來,這個對象就是一個完整的對象,這個世界就是統一的世界。學科可以分開,但是對象、世界不能分開,不能割裂。”(見《傾聽傳媒論語》,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2007年《新聞與寫作》雜志曾刊載對我的專訪,其中也說過:“學新聞的本科生與研究生,千萬不要畫地為牢,一定要多學文化,多學科學,培養自己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氣質,應該把視野放得非常開闊才行,古今中外的文化都要學,要有站在世界文化的平台上作一個“舞者”的理想才行。”(見《新聞與寫作》2007年第二期)。

我與曹磊博士合作發表的《培養全球化的文明觀與“共情”的溝通能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對新聞傳播教育未來的思考》 一文(2018年被《新聞記者》 第二期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后又被《新華文摘》2018年第11期全文轉載)也強調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正深刻地改變著當今世界的格局,推動構建一種多邊、和諧、平等、交互、共生、共贏的新世界體系。這種新的世界體系需要與之契合的國際傳播,如何滿足國際環境變化、培養適應新形勢、滿足新需要的合格人才,對於每一個從事新聞傳播教育的人都是新的歷史使命。

傳播最終是要由人來完成的,媒體人往往是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未來的人才適應我國新格局的需要,新聞傳播教育要努力造就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未來的新聞傳播領域要培養既有全球化的文明視野,又具有“共情”的溝通能力的傳播者,需要為全球對話和全球治理提供渠道和平台。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講話中再次強調:“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新的世界體系需要與之契合的國際傳播,如何滿足國際環境變化帶來的理論需求,如何培養適應新形勢、滿足新需要的合格人才,對於每一個從事新聞傳播研究和教育的人都是新的歷史使命。如果從宏觀的視角來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使命就是造就“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者。傳播是一種文化交流,更高層次的文化交流則是在價值層面展開的。傳播更要努力挖掘不同文明背后的哲學和審美價值,這樣才能真正地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傳播最終是要由人來完成的,媒體人往往是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未來的人才適應我國新格局的需要,新聞傳播教育要努力造就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作為上一屆教育部新聞傳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我曾擔任過3屆委員)和全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委員,2018年年初我還通過教指委向教育部提交過相關建議。

記者:《今傳媒》是一本學術期刊,屬於平面媒體,為適應時代發展,我刊不斷樹立互聯網思維,推動了雜志的融媒發展。依您對新媒體的開發與應用研究,您認為一本學術期刊如何利用好新媒體為期刊發展提供服務?

白貴:在“互聯網+”已成為當前新的經濟業態和經營范式的時候,學術期刊作為傳統媒體也必然要打破單一媒介形式,創建多元化的經營與傳播模式。我個人認為從期刊社的角度來看,新媒體所提供的是兩個創新方向:資源和關系。所謂資源,指的是學術資源,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學術資源的搜集和挖掘,對學科研究主流選題進行數據分析,對研究者進行的大數據統計等都有助於學術期刊獲得學科研究的前沿動態。

我認為,獲得了資源並不代表就可以擁有資源,要建立與學術資源的合作共贏關系才是關鍵。可以通過微信群、公眾號服務以及網絡化資源管理等方式對期刊的作者和權威專家開放,或者對這些群體進行社群化管理,關注並參與到新聞傳播的國際或國內權威性學術會議中,建立媒體化互動,獲得共贏關系模式下的資源共享與開發。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