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0期

慢電視傳播受眾分析

張宜弛 馬雲
2018年12月18日09:1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慢電視“無敘事主題、無后期、無剪輯”,挪威廣播公司制作的“慢電視”節目在北歐迅速火了起來,這是一種古怪的電視節目類型。2015年2月,挪威廣播公司在黃金時段播出了《國家篝火之夜》,整個節目內容是連續12個小時不間斷的直播一堆柴火從點燃到熄滅的過程。這一看似無聊的直播節目卻在挪威引起了大量受眾群體關注。本文從“慢電視”的傳播特點和傳播受眾心理分析,對“慢電視”為何能在歐美地區流行起來尋找原因,為傳播工作者提供新的傳播思路和創新思路。

一、“慢電視”的傳播特點

1.無傳統藝術加工。第一部“慢電視”紀錄片《卑爾根鐵路:分分秒秒》,整個節目在拍攝過程中沒有進行任何的劇本安排,全片由四部攝像機完成,其中三部拍攝火車外的大自然景色,一部拍攝車廂內的狀況,整個電視節目中間只是簡單的穿插一些嘉賓採訪個資料補充﹝1﹞。傳統意義上的電視節目需要經過前期節目劇本制作,后期的特效剪輯制作,而“慢電視”則是一種不加任何修飾、不加剪輯加工、不進行擺拍,一種直接呈現的形式呈現與受眾之前,這就使得節目內容的真實感極大的提升。

2.節目“完整”耗時長。“慢電視”這一節目類型,在拍攝過程中沒有需要剪輯掉的鏡頭,在“慢電視”《國家篝火之夜》這檔節目中整個節目前四個小時是一群穿著厚實的人劈柴、堆柴、燒柴,之后是節目的整個主題——時長8小時的燃燒過程,在整個節目中沒有任何的鏡頭被剪輯掉,真正意義上的展現和表現出了整個事物發展的全過程﹝2﹞。這種節目制作方式使得整個節目具有了一定的特殊記錄意義,任何的突發情況都會被記錄下來。

3.節目無主題敘事。傳統電視節目在制作播出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會帶有一定的節目傳播內容編碼機制在裡面。例如在一檔節目中,節目制作人首先確定節目內容主題,之后通過自身想要傳播的內容對節目進行編碼,再通過媒介傳播給受眾。受眾接受時,需要通過自身知識對傳播內容進行解碼,在這個過程中,受眾所接受的傳播內容與原本的內容會有一定的偏差﹔而“慢電視”在整個傳播過程中不定義其傳播主題是什麼,將內容完全展現在受眾面前,給了受眾自己尋找節目中自己感興趣的主題。

4.受眾成為節目的主角。在“慢電視”《海達路德:分分秒秒》節目播出時,大量的受眾參與節目播出中﹝3﹞。這檔節目播出內容一艘游輪在海上航行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受眾在游輪航行的路線上自發參與當節目的錄制過程中。整個節目持續了五天六夜,不斷有人在鏡頭前揮手,甚至挪威女王都在坐船出現在了鏡頭中。受眾從接受者真正意義上成為節目的參與者。更有受眾主動參與到節目的錄制中,整檔“慢電視”節目成為了受眾自己的節目,在社交媒體平台中的話題討論也成為了節目的一部分。

二、“慢電視”受眾的心理分析

1.“慢電視”受眾臨場感。由於“慢電視”並沒有傳統電視節目的加工,所以節目播出時間並沒有通過傳統的剪輯來進行時間壓縮。這就使得受眾在觀看節目時,臨場感極強,這種臨場感可以拉近受眾與電視節目之間的距離感,從而加強對受眾的吸引力﹝4﹞。在《卑爾根鐵路》這檔節目播出時,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76歲的先生,收看完了全部內容,在列車抵達終點站的時候,他站起來想拿他的行李,自己的腦袋卻撞到了窗帘架上,這才想起自己在家中。”在現今媒體的發展中越來越強調體驗臨場感,通過對顯示器不斷的擴大和弧線制作以及VR技術的發明都是為了增強臨場感,“慢電視”從策劃、制作到傳播過程中不斷地體現出真實臨場感的體驗,用真實的時間記錄手法,使受眾擁有一種節目與現實的同步感。仿佛節目本身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

2.“慢電視”受眾的完整性思維。“慢電視”無敘事主題的特點,使受眾自發的去尋找節目敘事主題。利用人本身具有的完整性思維即層次思維,人類本身會對不完整的事物進行自我補全的思維方式。在“慢電視”《海達路德:分分秒秒》中曾經有這樣一個鏡頭出現,一隻牛出現在鏡頭中,之后在推特上立刻形成了討論,關於“這隻牛是否走丟了”、“這隻牛后來怎麼樣了”。人們自然對看到但沒有結尾的事物進行了自我補充,也正是這樣“慢電視”相對傳統電視節目更加能引發受眾的想象。受眾對殘缺鏡頭引發的想象也同時成為了節目的一部分,並在社交媒體網絡上引發討論,這些討論在成為社交平台熱點的同時,反而也作用於節目本身,使得節目本身的受關注度進一步提高。

3.“慢電視”受眾充滿驚喜感。“慢電視”這類節目內容並沒有進過安排和加工,這就使得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受眾在觀看節目的整個過程中都充滿了驚喜感,因為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加工,整個節目都充滿了隨機性。例如,在《國家編制夜》這一檔節目記錄了從羊毛的採集到毛衣織成的整個過程,在整個節目放中,挑戰者甚至睡著了,這一特殊現象反而受到了大量受眾的關注。“慢電視”的這種在制作過程中並不刻意安排環節,任其現場狀況發展,反而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受眾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使受眾的驚喜感得到滿足。

4.“慢電視”受眾圍觀感。人類天生對於圍觀事物都有一種好奇感,“慢電視”為受眾制造出一種“圍觀”現象。“慢電視”借助社交網絡平台,使得幾百萬人可以同時圍觀一個事件,並同步進行討論。傳統節目由於時間通過剪輯受到壓縮,使得受眾對一件事圍觀還未形成時就結束,但“慢電視”真實的時間記錄性,使得這種圍觀所需的持續時間得到了滿足。節目《海達路德:分分秒秒》在播出時,人們對火車行駛過程甚至形成了節日性圍觀,在火車到達某一站時,車站所處地的居民紛紛慶祝。節目成為了一個特殊的節日,這一現象正式由於“圍觀”而形成的。

5.“慢電視”受眾在互聯網上熱點形成的自發性和隨機性。“慢電視”節目在互聯網形成的熱點話題大多都有隨機性和自發性,傳統電視節目受眾觀看節目在互聯網上形成的熱點往往是通過制作人有意為之的結果,這使得節目熱點生成單一。“慢電視”節目受眾在尋找敘事主題的過程,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熱點,而這些熱點由於是受眾群體自發討論生成的,這就是的在討論過程中容易生成二次熱點。例如,在節目《海達路德:分分秒秒》播出的時候挪威女王在鏡頭上出現就引發了節目在推特上形成關注度極高的熱點。在節目中還有一個鏡頭,是三個騎馬的人其中一個人落馬,立刻形成了網絡熱點,這些熱點形成與原本的節目內容並無強烈的關系,但由於受眾自發性討論而形成了熱點。“慢電視”這一特殊的熱點生成方式,也有個一定機制。我們假設,事件A發生,受到受眾關注並在社交網絡平台上進行討論,那麼事件A本身在網絡上就成為了熱點A,但是由於受眾在討論過程中新問題的產生,也就使得A通過一定的編碼后生成了新的熱點B,而熱點B又會引起新的討論,同樣討論過程也會生成新的熱點C。但是在對熱點B和C形成過程中,同時又可以加強熱點A的關注度。

三、“慢電視”受眾分析對國內電視節目的意義

通過對“慢電視”受眾的分析,不難看出“慢電視”對受眾的影響符合了互聯時代傳播的特點。國內電視依然採用傳統的電視節目制作方式,無法充分的調動起受眾的興趣。大量傳統的后期、策劃、主題安排使得節目在互聯網時代中顯的過於單一,一板一眼的制作方式在現今很難得到受眾的認可。在互聯網社交媒體時代和碎片化時代中,傳統的電視節目無法做到長期吸引受眾,無法為受眾提供新的體驗。當節目無法吸引受眾時,無論節目本身具有多少價值,節目也是失敗的,根本無法做到信息的傳播,節目本身的價值也會被抹殺。所以,在節目制作中首先應該考慮受眾的傳播效果,而不是單純的制作手法。同時傳統節目播出頻率過多后容易引起“套路”化的詬病,受眾在觀看這類“套路化”節目時,在節目還未進行到下一環節時,受眾就已經了解節目后發展的大體情況,這一現象,極大降低受眾在觀看節目時帶來的喜悅感,更談不上被節目內容的吸引。反觀“慢電視”的無敘事主題、無后期、無剪輯的制作方式,使得節目充滿了新鮮感,即使是節目制作者也只是大體知道事件本身,而不知道事件發展的具體狀況,受眾也能被更好的吸引進去。綜上所述“慢電視”節目制作機制是值得國內傳媒人士借鑒和研究的。

參考文獻:

﹝1﹞徐小珺.“慢電視”類直播節目收視率影響因素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8).

﹝2﹞梁悅,於慧君.從“慢電視”看中國電視節目變革之路﹝J﹞.西部廣播電視,2015(7).

﹝3﹞劉禹杉.“慢電視”節目現象淺析﹝J﹞.電視研究,2015(9).

﹝4﹞苑寧.社會臨場感視角下網絡游戲直播平台探究﹝J﹞.青年記者,2016(8).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