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8期

怎樣認識和做好新聞評論

趙振宇
2018年12月21日09:39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怎樣認識和做好新聞評論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第六部分“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重點強調了有關“協商民主”的重要內容。在人們的社會表達中,新聞評論作為一種直接表達自己意願的有效形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也越來越受到媒體的重視。為此,我們需要一起探討什麼是新聞評論,怎樣做好新聞評論等話題。

  新聞評論 理性認識 媒介素養

  近期有兩條關於評論的新聞引起媒體和讀者的點贊——

  一是《新聞與寫作》雜志公眾號將過去30年來經典的好文章通過新媒體呈現給讀者,並邀請原作者以新鮮面孔與讀者以視頻的方式再次“會面”,書寫新的感悟和建議。4月中旬該刊首次推出了《評論寫作20篇》,不僅獲得原作者的支持,也獲得大量讀者追捧,在微信付費直接通過手機閱讀,傳統紙媒時代留下的精品得以持續傳播,將經典延續。

  二是《錢江晚報》時評欄目經常能夠收到讀者的詢問:如何針對社會熱點開展評論?當這樣的問題越來越多的時候,編輯部意識到,時評欄目也許可以嘗試開辟一個關於時評寫作方法的專欄。於是,從4月底起該報每周推出一個《時評·方法論》專版,以“拎熱點,學評論”的方式對近期發表的評論佳作予以點評,幫助大家面對社會熱點問題,從寫作的角度,提高分析、判斷、發聲的能力,同時也更好地促進報紙辦好評論版。

  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專業人發揮了自己的專業優勢。在此,我們需要一起探討什麼是新聞評論,怎樣做好新聞評論的話題。

  新聞評論的時代功能

  隨著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與世界交往日趨頻繁,廣大公民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也越來越強。在人們的社會表達中,新聞評論作為一種直接表達自己意願的有效形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也越來越受到媒體的重視,它必將在傳遞觀點信息、引導社會輿論、促進社會進步,建設和諧社會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新聞評論傳播的是一種觀點信息

  在新聞傳播中,新聞評論和消息報道一起,向受眾提供最新最快最多的觀點新聞。它的對象是傳播受眾,它的作用是滿足人們獲取觀點信息的欲望。

  當今時代,在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在傳媒速度越來越快捷的形勢下,讀者更加理智,除了需要知道新聞報道的事實外,更有深入了解事實成因及后果的欲求。簡單化報道和發表意見已難以激發人們的閱讀欲,而視角獨特、見解獨到、說理透徹、思維方式新穎、富有知識張力的言論,才會受到讀者的青睞。

  從媒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加強新聞評論是媒體增強經濟競爭力的一種考慮。不論是報紙還是電視、網絡,新聞評論的資金投入都要比新聞報道的投入少得多。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知識的普及,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廣泛運用,加快了傳者與受眾的交流,同時也加快了傳者與傳者的交流。在媒介市場,誰有了話語權,誰就有了力量。而新聞評論的強度和水平則是增強這一力量的重要因素。

  從管理體制上看,加強新聞評論是滿足公民自我實現需要的一種必然趨勢。隨著時代進步和民主法制建設的完善,公民個人的意願表達開始發生變化:他們不再以“單位人”的面目出現,個體參與社會的領域在擴大,程度在逐漸加深,並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爆發出來的矛盾有了發表自己觀點的欲望,希望在大眾媒體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是評論得以繁榮的內在原因。

  新聞評論在構建良好輿論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社會發展中,新聞評論是公民表達自己意願的一種直接方式,它有利於促進社會進步特別是有利於促進社會的民主進程。新聞評論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公民的參與意識,更有效地參與和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列寧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力量在於群眾的覺悟,隻有當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並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①可見公民的知情權和表達權多麼重要,它是人們參與一切社會管理的首要前提。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給予人民比較充分的言論自由權,人民有權行使自己的言論自由,人民有權管理、監督、批評政府的行為,並對政府或者社會上的各種侵犯每個公民利益的事件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或建議。2009年4月13日,新華社發表了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布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行動計劃》在第二部分“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保障”中提出“採取有力措施,發展新聞、出版事業,暢通各種渠道,保障公民的表達權利。——加強對新聞機構和新聞記者合法權利的制度保障,維護新聞機構、採編人員和新聞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依法保障新聞記者的採訪權、批評權、評論權、發表權。”在這裡第一次提出了“評論權”,“評論權”不僅僅是記者的權利,也是廣大民眾的權利。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看問題的視野越來越廣,思考問題的角度越來越豐富,認識問題的層次越來越深刻。這一切都將有力地推動我們的社會進步,同時,也對新聞傳媒開設新聞評論欄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滿足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需要,又要對參與者予以正確引導,保証公民在有序參與的軌道上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

  新聞評論在民主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民主的輿論環境使民眾的言語與心願得到暢通的表達與實現,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加強輿論環境建設,保障公民有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中一項重要任務。

  相對於新聞報道,新聞評論能夠通過編輯部或公眾發言的形式,對正在、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新聞事實、問題、現象等進行擺事實、講道理發表議論,能迅速、及時、直接、廣泛地反映黨和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願望,引導社會輿論,促進社會進步,對民眾、社會起著安定團結的作用。新聞評論能夠設置議題,配合中心工作﹔能夠廣泛干預社會生活,激濁揚清,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也能針砭時弊,做好監督,促進社會進步。

  我們相信,隨著我國政治文明建設步伐的加快,新聞評論在民主進程中的作用將會更好地發揮出來。

  新聞評論有助於提高人們的理性認識

  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也同樣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認識論是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証唯物主義,是現代科學的哲學。它不僅研究和揭示自然界的一般規律得出辯証唯物主義自然觀,研究和揭示人類社會的一般規律得出辯証唯物主義歷史觀,從而為人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而且進一步回答了怎樣才能認識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及其規律,從揭示認識的一般規律而得出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從認識論的高度來闡釋新聞評論,能更好地把握新聞評論的本質。

  新聞評論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理性認識的一種反映,它與感性認識結伴而行。它的對象是普通意義上的人,它的作用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以理性的深刻把握世界,處理好主體人與客觀世界(包括人、自然、社會)的關系。

  人們反映客觀世界有兩種方式:描述和評論。描述屬於形象思維,而評論屬於邏輯思維。評論的本質定位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特殊的思維模式和思考問題的方式。在運用感性思維和形象思維描述事實的基礎上,運用理性思維、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評論能夠比較全面、正確地把握客觀事物,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

  新聞評論不可能孤立存在,評論中所涉及的事實具有新聞性,這些事實主要是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新聞是評論的基礎和依據,對新聞事件、新聞人物發表評論,是新聞評論的主要特征。先有事實,后有評論,新聞評論源於新聞事實,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

  在生產中,一方面,評論必須關注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新聞人物,關注媒體上發布的新聞,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另一方面,新聞評論作為一種有形意見的表達,要提出觀點、發表看法,必須高於事實而不能簡單重復事實。

  如果說新聞中的事實是觀點、認識是原始材料,那麼新聞評論就是基於原始材料而“上升”並加工出來的理性成品。新聞評論不是簡單復述新聞事實本身蘊含的觀點和認識,而是經過作者再加工后的理論產品。在寫作或制作中,評論不僅與新聞融合,而且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螺旋式上升飛躍過程。

  新聞報道依賴於事實,雖然報道中也含有作者的觀點,但這些觀點是通過作者對有關場景、細節的描述而告知受眾的﹔新聞評論也依賴於事實,但是它需要作者對新聞事實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辯証思維的加工,揭示事實裡所蘊含的本質和規律性的東西,由此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形成自己的意見公開發布出去。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媒體通過有效的新聞評論,闡述黨的方針、政策,幫助人們把分散的、個別人的議論,化為系統的、集中的、科學的意見﹔把改革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認識、執行和推廣,從而形成一種能聯系和調動全體人民奮發向上的社會輿論,為人們的改革實踐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動員群眾,團結群眾,掃清一切阻礙人們前進的思路障礙,提高人們對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和投向改革的自覺性、積極性,將改革較為順利地推向前進。

  我們說新聞評論重要,根本原因在於它是根據現實中反映的問題,運用一定的理論知識,採取論理、分析的方法來反映作者的有形意見,達到明辨是非,釋疑解惑,相互交流,為受眾服務之目的。新聞評論的理論性和深刻性要強於一般的消息報道。有的新聞評論雖然沒有列出改革發展的具體措施,但是,卻告訴了人們一種認識問題、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有的評論雖然沒有解決某地某單位的“這一個”問題,但是,它卻給了人們解決廣泛地區和單位“一般”問題的思路。

  提高評論者的媒介素養

  所謂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於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產媒介信息的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歷史進程政策導向和新媒體技術的引領下,網絡表達將會呈現新的特征和趨勢,由此激發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早在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第11條就規定:“自由傳達思想和意見是人類最寶貴的權利之一﹔因此,各個公民都有言論、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規定的情況下,應對濫用此項自由負擔責任。”②

  日益活躍的網絡表達提高了民眾政治參與的活力與熱情,但一定程度上也帶來表達秩序上的問題。十九大報告指出,“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証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在制度程序的設置和實施中,要把握好以下幾點:其一,有法可依,先立法后行動﹔其二,一切可用法律都要為大眾所知曉,按法規辦事﹔其三,賞罰分明,監督落實。獎勵和懲罰是一個社會進行科學管理的有效杠杆,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求監督運動的結果,而且要求監督運動的過程,隻有運動程序是科學的,才有可能保証其結果是有效的。隻有這樣,才能既保障和擴大公民理性、合乎程序的政治參與,又對非理性的政治參與加以引導和管理。網絡表達是政治參與的有效路徑,因此,對其進行引導和秩序管理是題中應有之義。

  民眾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及網絡新媒體發表評論時,必須在科學精神、民主意識、獨立品格和寬容胸懷的准則下進行。

  科學精神是對真理的追求,不懈追求真理和捍衛真理是科學的本質。科學精神體現為繼承與懷疑、批判的態度,既尊重已有認識,同時崇尚理性質疑﹔科學精神是對創新的尊重,鼓勵發現和創造新的知識,鼓勵知識的創造性應用﹔科學精神體現為嚴謹縝密的方法。每一個論斷都必須經過嚴密的邏輯論証和客觀驗証才能被科學共同體最終承認。任何人的表達都應無一例外地接受嚴密的審查,直至對它所有的異議和抗辯得以澄清,並繼續經受檢驗。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理性認識隻有回到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修正、豐富和發展﹔理性認識隻有回到實踐中,才能指導實踐、服務於實踐,實現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新聞評論的論說要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的觀點,在論述時遵守論說的一般規律﹔論說要有理論根據,而這種理論也是經過歷史檢驗的,是科學的。

  民主意識是指評論者所具備的有關民主的觀念和認識。它包含兩個層次:第一,評論者在公民身份下對民主內涵及相關意義的認知。評論者首先是國家公民,民主意識是公民最基本的意識要求﹔第二,評論者在新聞評論實踐者身份下對民主內涵及相關意義的認知。評論者民主意識的這兩個層次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因為評論者進行新聞評論實踐時既是履行公民基本的言論表達權利,同時也是以評論工作者的身份履行對社會所應盡的民主義務。民主意識是公民思想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公民素養教育培養的重要方面。從某種程度上講,公民的意願表達是傳播民主思想的重要方式。為了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公民表達正發揮著更大更積極的作用,這一切是和當代公民民主意識的提升分不開的。“民主協商”是民主意識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評論者的協商理念體現在將新聞評論實踐視為交換理性的對話過程,評論者一方面應重視公眾意見,竭力實現文本的公開公正,向公眾提供達成共識的意見,另一方面要認識到多元意見和意見表達多元化存在的合理性,並通過新聞評論實踐促使意見的公開討論和協商,擴大有利於協商的社會空間。評論者通過自覺自願的實踐將一種滲透著平等、參與、理性的文化習慣深深植入到公眾的頭腦中,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新聞評論的生產、傳播過程中,加入協商和討論的隊伍,理解公民在政治參與過程中評論權平等的意義,社會才因此走向民主和進步。

  公民表達的獨立品格之所以重要,可以從認識論上找到根源。作為社會個體的公民表達者,既是人類社會的一分子,也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公民的一切社會性活動包括意願表達,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每一個公民表達,必須是公正客觀之意見,敢於迎難而上發表意見,勇於突破阻力探求事實真相,這才是我們所應該提倡和追求的。評論作者,不能人雲亦雲,隨風搖擺,今天說是東,明天說是西,總是你有理。我們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社會實踐是最好的檢驗官,誰的觀點、理論對,一檢驗,一對照就清楚了,明白了。除此,我以為還要加上一句話:“時間是檢驗真理的最終標准。”世界的歷史,中國的歷史,都有這樣的情況,一些當時看起來很正確的東西,時間一長,就發現不是那麼回事了,甚至完全是錯誤的了。一個評論者,要在自己思想成熟后敢於及時發出自己的第一聲,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評論特別是時評,不僅能為當時的形勢服務,更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一個評論作者,爭取多寫一些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有生命力的好評論,這是一個理論基礎問題,同時也是做人的道德修養問題,需要引起評論作者的注意。成熟的媒體,也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

  評論者要有寬容胸懷。說到新聞評論,人們大都會想到犀利、深刻、不講情面、動真格,而大多數評論教材,在介紹新聞評論的特性時也都強調它的戰斗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要求是對的,因為評論作為一種直接表達思想和觀念的形式,當然不能像散文和有的詩歌那樣綿柔和抒情。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評論也可以說得很委婉、很動情﹔評論不能傷及無辜﹔當我們不講情面地發表意見時,也要容忍別人對自己的不講情面。說到底,我們的一切言論和行動,都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和諧,強調犀利、不講情面的同時,在新聞評論的字典裡也該有“寬容”的一席之地。所謂寬容意味著共存,意味著各種相異的事物之間的多樣化的平衡。寬容承載著平等與公正的理念。它既存在於道德層面,也存在於哲學和政治層面。從微觀上看,寬容是一個人行走於世的態度,一種度量,一種胸懷,它告訴我們以平等、互敬之心看待世間的人與事﹔從宏觀上看,寬容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理念,歷史告訴我們寬容是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類世界前行之翼。寬容是一種開放的觀念,大氣的思想,還是一種敢於正視真理的勇氣。人類對世間萬物的認識永遠都無法擺脫歷史局限性帶來的影響。沒有人可以永遠正確,即使在一個時代被認為是普遍正確的思想,也可能是有偏差的。所以,寬容了他人也就是寬容了自己的存在。寬容是一種智慧和勇氣,容人之時也勇於自我審視,學習借鑒他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完善和強化自身,不斷進步。同時,寬容以明辨是非為基礎,絕不是一味地容忍和接受。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講座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新聞評論》首席專家)

  注釋:

  ①轉引自南振中:《密切新聞報道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中國記者》2004年第3期。

  ②轉引自胡興榮:《新聞哲學》,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318頁。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