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8期

國際傳播項目的模式策略

——以央視《亞媒看中國》國際媒體合作為例

孟 濱 陳 穎 王嵐昕 鐘 新
2018年12月21日13:46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國際傳播項目的模式策略

  《亞媒看中國》是一次有益的國際傳播實踐。以內容為基礎形式,輔以人員交流、節目供給等合作,較好地發揮了媒體優勢。其實踐証明,綜合多種合作模式的優點,能夠較好地實現國際合作傳播項目強度和廣度的平衡,在提升影響力的同時兼顧媒體平台的贏利需求。

  國際傳播 合作模式 亞媒看中國

  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深化,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下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與沿線國家“五通”、尋求合作與共同發展。在合作領域不斷擴展、程度不斷加深的過程中,為改善缺乏相互了解、缺少彼此聯系等現狀,我國重視通過媒體的力量不斷增進各國民眾對中國的了解,採取多種方式與周邊國家媒體開展交流合作,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國際傳播項目《亞媒看中國》正是國際傳播一次有益的新聞實踐。該項目邀請了包括日本、俄羅斯、印度、老撾、巴基斯坦、菲律賓、尼泊爾、柬埔寨、越南等十余個亞太國家的主流媒體來華,進行科技領域的聯合採訪與報道,在2017年10月前后相繼刊播。其中,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連續播出了8集。外媒也通過本地電視台、網站、社交媒體等平台播出了電視新聞報道和圖文報道。《亞媒看中國》通過參與各方的通力配合,取得了較好的合作傳播效果,是值得研究和借鑒的中外媒體合作傳播經典案例。

  國際合作傳播模式的靈活運用

  世界各國不同程度向外國媒體開放媒體市場,中國媒體獲得更多發揮媒體外交作用的機會,基於現有國際合作傳播實踐,國際合作傳播模式可以大致由淺入深地分為四種:人員合作、活動合作、內容合作、產業合作。這四種類型的合作由淺入深,分為若干具體合作模式,具有各自的優勢和傳播效果。《“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合作傳播模式分析》①一文較為詳細地列舉了國際合作傳播的多種類型,並從影響力和贏利能力兩個維度對合作模式的效果進行了評估,如下表。

  此次《亞媒看中國》定位為一檔大型聯採聯播欄目,通過與我國周邊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媒體進行合作,共同策劃拍攝,屬於內容合作中的聯採聯播方式,處於中等合作深入階段。淺層次的媒體合作參與方較多,影響范圍廣泛但並不深入,是深層次媒體合作的出發點和基礎﹔深層次的媒體合作多為點對點的定向合作,對象專一,合作關系穩固。此次選擇的聯採聯播模式在大范圍淺層次合作與小范圍深層次合作中間選擇了一個平衡點,既兼顧了多家合作媒體,合作內容又涉及媒體產品的生產制作,程度較為深入,這樣的模式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也有利於同國際媒體建立穩固良性的互動關系。

  媒體合作的各類模式無法孤立開來。在聯採聯播合作的同時,人員交流與節目供給等合作方式同樣也在本次合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亞媒看中國》邀請亞洲媒體採訪報道中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有助於外媒更直觀生動地了解中國發展現狀,充實對中國的認知。同時,雙方編導、攝像、記者等團隊協同工作、相互磨合,熟悉對方的工作模式,不斷增進了解,互相學習。

  內容合作是本次《亞媒看中國》的基礎合作形式,輔以人員交流、節目供給等合作模式。在合作傳播模式設置中綜合多種合作模式的優點,能夠較好地實現國際合作傳播項目的影響力強度和廣度兩個方面的平衡,在提升影響力的同時兼顧媒體平台的贏利性。

  《亞媒看中國》合作觀察

  系列片《亞媒看中國》由中方團隊分別與十家亞洲媒體合作,共同完成了前期籌備與拍攝制作工作。筆者所在的研究團隊跟蹤參與了8集系列片中《源起 中國特高壓技術助力能源互聯網》與《騰飛 國產大飛機搭載萬億產業》兩集的拍攝過程,並通過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了包括央視和外方策劃團隊、拍攝執行團隊對於本次合作情況的反饋,綜合分析各方對於本次合作的直觀感受,分析本次合作的優缺點,為未來的合作總結經驗。

  合作對象:影響力最大化的保障

  《亞媒看中國》項目合作媒體均為所在國家的主流媒體:巴基斯坦國家電視台、柬埔寨CNC電視台、日本東京廣播公司、老撾國家電視台、菲律賓 ABS-CBN 電視台、尼泊爾國家電視台、印度ZEE新聞電視台、今日俄羅斯電視台、俄羅斯塔斯社、越南國家通訊社VNA等,在當地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同時有一定的國際知名度。這些媒體覆蓋的受眾可達10億人,涉及亞太地區的多個國家。

  進行體驗式報道的外國媒體人都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邀請這些媒體人作為體驗者能夠在本國受眾中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借助其媒體領袖地位實現兩級傳播。參與媒體合作的外國媒體人有的是從本國“空降”來華,也有的是長期駐華的記者。兩種不同的媒體人身份,在實際拍攝報道中體現出了鮮明的特色。駐華記者長期在中國生活,對於中國了解程度較高,有的還能直接用中文進行溝通,他們與中方團隊的配合更為默契,能夠直接溝通拍攝想法、達成共識﹔“空降”記者對於中國的了解程度有限,他們對於中國科技發展所持有的陌生感和好奇感使其能夠從更接近普通受眾的視角觀察這些話題,有利於打破定勢思維。

  合作主題:科技發展是中國的新名片

  八集《亞媒看中國》分別選擇的八個主題,涵蓋移動支付、人工智能、高鐵等。這些話題既是當下世界發展的熱點問題,同時也是我國擁有領先創新科技的領域,對於國際受眾來說,大部分仍較為陌生,針對這些主題制作的系列片對他們有較強的吸引力,可以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

  參與拍攝的外方記者在訪談和問卷調查中大都談到了本次拍攝主題的選取給他們帶來的吸引力,認為精挑細選的話題既新穎,又緊扣熱點、焦點,同時,中國先進的科技與發展也給了他們很好的學習機會。採訪拍攝港珠澳大橋的柬埔寨記者So Srey Pov說,她希望了解這座大橋對於中國當地居民的出行究竟有怎樣的意義,也希望可以將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介紹給柬埔寨的受眾。尼泊爾記者Shobha Shrestha在北京和上海等地體驗了移動支付軟件的使用,她表示,這一主題與尼泊爾有很強的關聯性,這些便捷的技術應該被引入他們國家。日本作為發達國家,其網購與物流體系卻不如中國成熟,日本記者井上波非常好奇中國“如何滿足日益增長的網購與包裹快速送達的需求”,對於電商網購主題採訪非常感興趣。

  以往的國際傳播,多為風景名勝或文化歷史類的主題,意在通過獨特文化吸引力打造我國的軟實力。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許多領域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選取這些高新科技產物作為合作拍攝的主題,對於外國記者有較強的吸引力,8集系列片的主題涵蓋了日常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有很強的接近性,同時也代表了中國甚至是全球目前最頂尖的技術和未來發展的趨勢,這些話題的挑選為合作的成功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合作方式:注重溝通協調

  光明日報國際部主任郭林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很重要的一點是“民心相通”,隻有民心相通,中國走出去才能形成影響力。民心相通最大的障礙來自於文化差異造成的陌生感、冷漠感和抵觸感。這些障礙不僅存在於受眾接受媒體產品的最終環節,也存在於國際媒體開展合作的過程之中。盡管合作的媒體主觀上有意願通過默契的配合達到更好的採訪拍攝效果,但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差異無疑會給合作造成一定的麻煩。在合作過程中,中外團隊時刻注重相互溝通與協調,統一思路,力求取得最佳的採訪效果。

  通過研究團隊的跟蹤觀察,在採訪全過程中,雙方團隊一直保持著積極、及時的溝通,包括統一拍攝目標和思路,在每天拍攝開始前確定當天流程,並根據實際狀況及時調整。胡鑒華導演向研究團隊介紹了雙方溝通協調的機制,在拍攝開始之前由中國方面完成前期踩點、預採訪等工作,通過互聯網與外媒溝通﹔在拍攝過程中,中方提供拍攝場景、採訪對象的建議,由外媒自行發掘感興趣的角度。例如日本記者通過前期資料搜集,對“網購打假”很感興趣,但在拍攝過程中,發現了食品生鮮等的網購運輸這一新穎主題,通過與中方溝通,完成了該方面內容的採訪。

  外媒記者大多數並非常駐中國,只是“空降”到拍攝地完成幾天的拍攝任務,在拍攝之前對話題的了解有限,很大程度上依賴中方建議以完善自己的思路,在拍攝過程中可依據獲得的最新信息調整話題的走向,使得合作能夠高效率開展。

  合作效果: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內容生產和效益創造是媒體合作的直接效果,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媒體技能提升帶來的間接效果。

  參與制作的各國媒體在接受研究團隊訪問時,普遍提到了合作對他們業務水平提升起到的積極作用。巴基斯坦記者Shahid Wafa說,“央視的同事們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們團隊中的每個人都非常職業、盡職盡責並訓練有素,同時使用了非常先進的設備。”今日俄羅斯記者Emily Siu同樣也提到了央視團隊給她留下的深刻印象,她還提到,“我們討論了中國和俄羅斯媒體工作方式上的一些區別,也聊了一些熱點時事話題。”

  國際合作有利於國際傳播產品的生產,通過幾方配合的形式,發揮各家媒體優勢,產品可以更好地在對象國落地,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媒體合作的過程本身也是各家媒體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的過程,在合作中能不斷提升各國國際傳播實力以及彼此之間的聯系。

  如何提升對外傳播力

  對外媒適度引導

  在《亞媒看中國》系列片的拍攝中,前期調研踩點工作全部由中方團隊完成,並在拍攝過程中為外媒團隊提供拍攝建議。拍攝現場編導表示,希望達到的效果是由外媒依照自己的思路尋找感興趣的角度和方向進行報道,中方團隊主要提供基礎資料和背景信息,聯系拍攝場景和採訪對象,拍攝時盡量以旁觀視角真實記錄外媒採訪過程。

  在回答問卷調查“您認為此次合作有何優點”時,每一家受訪的國際媒體都勾選了選項“讓我有機會採訪到外媒難以接觸到的採訪對象”。我國對於境外媒體在國內採訪有著較為嚴格的限制,媒體合作、聯採聯播的方式給了外媒一個自由度更大的平台,不僅是我國媒體“走出去”的需求,對於外媒來說同樣也是一個更好更深入了解中國的機會。外媒希望在採訪中國議題時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和自由度,在這一方面國際媒體合作可以發揮其優勢,但同時仍應注意適當適度地採取引導措施。

  國際合作傳播中,外方對話題的了解程度有限,為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我方媒體應對外媒進行適度的引導,防止外媒因話題生疏造成進度緩慢,甚至因理解偏差出現概念性錯誤。在拍攝案例和採訪對象選擇方面,精選合適的對象,提供適宜的採訪建議,給予其較大的自由度。事實上,在拍攝對象選取的過程中,中方媒體就已完成了對外媒的引導。採取這樣引導的方式,更易於被接受,能夠取得更好效果。

  既要“請客”也要“做客”

  《亞媒看中國》的聯採聯播模式,是將外媒邀請來我國進行採訪拍攝的“請客”式合作傳播,把中國的科技發展展現給外國媒體,進而向國際受眾進行傳播,借助外國媒體平台發出中國聲音,展現中國形象。

  參與合作的多家外媒也表達了對中國媒體更多關注該國議題的希望。尼泊爾記者Shobha Shrestha希望中國媒體可以關注尼泊爾的文化以及旅游業的發展﹔日本記者井上波表示日本已經克服了環境污染的問題,中國可以去考察日本治理污染方面的經驗,供中國參考。世界各國都有其獨特的話題值得中國媒體關注,強烈吸引著中國受眾。

  隨著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議題得到了國際輿論的關注,在邀請國際媒體來中國合作採訪報道的同時,也應積極到他國“做客”,將其他國家的風土人情、科技發展,通過媒體合作聯採聯播的方式報道給中國觀眾。媒體間做到“禮尚往來”,更能塑造出我們開放包容的大國媒體形象。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習近平總書記的大國傳播與公共外交思想研究”(項目批准號 15AXW0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孟濱、陳穎系中央電視台《今日亞洲》欄目制片人﹔王嵐昕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鐘新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注釋:

  ①鐘新、王嵐昕:《“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合作傳播模式分析》,《新聞戰線》2017年第5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