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媒界縱橫>>新媒觀察

智媒體時代來臨,你准備好了嗎?

王志鋒
2019年01月14日17:33 |
小字號
原標題:智媒體時代來臨,你准備好了嗎?

來源:“研究事兒”微信公號

寫稿機器人、算法推薦、機器人主播,這些看似“黑科技”的概念,近年越來越高頻地出現在人們視野。新聞傳播對象、內容、渠道、效果等各個環節都在經歷“AI+”帶來的巨大變化。那麼,智媒體時代,人與媒介、人與信息的關系是否會被重構,新聞生產流程、媒體業態將面臨哪些挑戰,媒體從業者的崗位是否會被機器人所取代?智媒體究竟會帶來哪些改變,研究事兒為您詳細解答。

推動新聞生產流程智能化變革

雖然目前學界、業界對“智媒體”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但人工智能用於新聞報道領域早已不是新鮮事。

2006年初,美國湯姆森公司將人工智能運用到金融領域新聞報道,寫稿機器人就此誕生。美聯社、路透社、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雅虎、赫芬頓郵報等媒體,都紛紛探索採用智能算法自動生成新聞稿件。

國內類似的應用也已非常普遍。騰訊開發的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僅用時一分鐘寫出了一篇財經報道——《8 月CPI 同比上漲 2.0% 創12 個月新高》。新華社“快筆小新”,阿裡巴巴聯合第一財經推出的“DT稿王”,今日頭條“xiaomingbot”,南方報業“小南”等寫稿機器人陸續誕生。

機器人還可以出鏡協助採訪。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社的“愛思”和“佳佳”、浙江衛視的“小聰”、河南衛視的“飛象V仔”等紛紛登場。其中,“佳佳”作為新華社“特約記者”,通過連線的方式採訪了美國《連線》雜志創始人凱文·凱利,盡管採訪的深度與流暢度仍無法同人工記者相比,但這一舉動仍具有標志性意義。

不僅文字稿可以通過智能機器人自動生成,伴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進化,各家媒體機構開始探索將人工智能應用到音視頻內容制作中。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新華社聯合搜狗發布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主播。智能主播可以模仿真人的聲音、口型、眼神乃至面部表情,還可以用多種外國語言流利地播報。

此外,新華社開發的視頻智媒體平台,大大提高了視頻發稿時效,在重大主題報道中基本實現“直播式發稿”。俄羅斯世界杯期間生產了37581條短視頻,其中最快的一條生產耗時僅6秒。視頻智媒體平台“構建了從用戶需求獲知,到採集、內容生產、用戶服務的全流程,打通了與音視頻生產相關的所有系統的底層,共享數據、分發信號、傳送產品、回饋狀態,從而構建了一個音視頻內容生產服務技術業務體系”。

業內專家認為,在智媒體時代,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到傳播效果等各個環節都將經歷“AI+”帶來的變化,從素材收集、篩選、分析、成文,直至最后的內容分發,從新聞線索搜集到寫作再到事實核查,每一個環節都將有人工智能的深度參與,推動新聞生產流程的智能化變革。

強化“用戶中心”理念 不斷提升用戶體驗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必將為媒體用戶打造更加貼心、到位的服務,將“精准化”“個性化”“全方位”提高到一個新的層級,從而進一步強化“以用戶為中心”的媒體理念。智媒體,給用戶帶去視、聽、讀、聊的智能化體驗,在無限逼近“人體的延伸”的路途上,又將向前邁出一大步。

如果說,算法推薦僅僅改變了內容的分發方式,那麼,人工智能技術在採訪、寫作、互動、效果檢測等各個環節的探索和實踐,帶來全新的用戶體驗,讓智媒體成為個人資訊的智能助理。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基於位置、場景等因素的個性化推薦將日益普及,一方面可以為用戶量身定制信息內容,另一方面可以推送滿足用戶當前場景信息需求的個性化內容。在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及其他智能可穿戴設備收集用戶數據的基礎上,根據用戶生活習慣及所處時間、地點、環境、實時狀態等進行分析,結合用戶閱讀偏好,從海量信息中提取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及偏好的信息材料,開展選題策劃,進行有針對性的內容制作與分發。

智媒體時代,人工智能不僅可以幫助人類進行簡單程式化新聞寫作,還可以與用戶就新聞事件進行深度交流。數字商業新聞網站推出的Quartz是一款可以聊新聞的智能機器人,與用戶的互動過程由機器人自動實現。Quartz會用聊天的方式向用戶推薦新聞,用戶也可以通過不斷追問,對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深度了解。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的進一步發展,從選題策劃、資料搜集、內容撰寫、形態組合、渠道選擇、效果預判和反饋的各個環節,將更多的基於用戶需求特征,圍繞提升用戶體驗,更好地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進行智慧化新聞生產。

智媒體時代 “價值引領”的意義將更加突出

“智媒體”帶來優質用戶體驗的同時,也失去了傳統新聞從業者通過議程設置引導社會輿論的優勢。智媒體時代,“信息繭房”“過濾氣泡”“回音室效應”等更加明顯,加劇了“擬態環境”的形成。

在媒體營造的虛擬場景中,每一位用戶都會在自己的頭腦形成對信息的獨特解讀。根據用戶心理偏好進行的智能推送,雖然符合受眾口味,卻往往不是對客觀世界的真實完整描述。而用戶沉浸在自己的“擬態環境”中難以自拔,長此以往,對於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具有嚴重的危害性。

機器畢竟不能對隱藏在新聞背后的事實做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據相關報道,2017 年底,在國家網信辦相關部門依法約談今日頭條負責人之后,今日頭條公開招聘人工編輯2000 多人,通過人工干預,糾正算法偏差,為技術引擎賦予正確的價值引領。

由此可見,無論智媒體時代信息生產與傳播業態如何改變,作為肩負社會責任的媒體機構,更應該加強人工編輯的內容審核和把關,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與“智能化”機器更好地配合,在碎片化海量信息中尋求規律,揭示真相,正確引領社會輿論,通過專業、權威的報道,突出體現“價值引領下的技術驅動”。

 

(責編:榮翌、薛貴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