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媒體擁抱AI,這些場景都會出現
來源:“研究事兒”微信公號
提到“AI”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可能是近年來科技圈最火的概念之一。從語音助手到智能家居,從無人駕駛到工業機器人,“AI”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那麼,當AI賦能媒體行業,會產生什麼樣的花火,又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哪些改變呢?快來隨研究事兒一探究竟吧。
最近,搜狗聯合新華社推出全球第一個“人工智能(即AI)虛擬主播”,這個主播不僅面貌和真人幾乎一樣,而且聲音、表情和唇形都和真人別無二致。看過這個虛擬主播的朋友都紛紛感慨,這下子又有不少學播音的要失業了。
的確,這兩年最火的AI技術現在已經滲透到學習、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回家忘帶鑰匙不要緊,刷個臉就行,到銀行取錢也不用帶卡,刷個臉也能大把提現﹔有些高科技園區無人超市、無人駕駛汽車和無人快遞已經開始應用,短距離送個文件、送個外賣機器就能完成﹔在醫院、法院、學校,AI開始大顯身手,機器基於龐大數據庫的支撐,用很短時間就可以學會看CT、根據法律法規和以往判例為法官提供建議、為學生推薦易考試題和知識點。在這幾個領域,它的水平很快就能超過影像科的專家,提出的判決建議准確性極高,成為學生和輔導老師最有用的助手。今天,AI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BAT、科大訊飛和商湯科技等走在AI研究前列的公司,已經在智慧城市、智慧醫療、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方面取得突破,有的已經站在世界的前沿。
具體到媒體行業,當媒體願意擁抱AI,當AI為媒體新聞生產的全過程賦能,一切就會變得更加有趣、妙不可言,它將顛覆以往的形態,形成一系列新的應用場景。作為新型主流媒體,了解這些場景並讓AI給我們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也許是下個階段必須全面發力的。
場景一 新聞的內容生產
機器自動撰寫稿件是目前“AI+媒體”應用中最普遍的場景之一,隻要我們創造出一套可以和機器交流的語言,把機器撰寫的規則和范例規定好,形成規范的模板,機器就能自動抓取數據,進行進一步清洗、分析、加工,最后自動生成需要的稿件。目前,在氣象新聞、體育新聞、一般災害新聞寫作中,機器撰寫已經比較常見,超過了人工撰寫的速度,而且機器不知疲倦,可以連續工作,尤其是在奧運會、世界杯等需要連續報道的場景,機器撰寫的優勢凸顯。比較代表性的有華爾街郵報寫稿機器人——Heliograf、騰訊開發的Dreamwriter和今日頭條的寫作機器人“張小明”等。
AI為傳統新聞賦能的另一個體現就是生產出大量新樣態的內容,比如,美聯社一年會生產超過60個虛擬現實(VR)和360度全景式視頻,紐約時報、今日美國等媒體致力於沉浸式體驗新聞的創作,紐約時報團隊創作的融媒體作品《雪崩》、今日美國聯合亞利桑那共和報創作的融媒體作品《牆》都曾獲得普利策新聞獎。
除此之外,AI現在已經實現了視頻中聲音、採訪錄音與文本間的實時雙向轉化,這為一線記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現場寫稿發回報道變得輕鬆簡單,大量的紙質文本也可以通過OCR(光學字符識別)等技術快速掃描變成文本文件或音頻文件直接對外播發。
場景二 新聞的渠道拓展
過去談新聞的傳播渠道無非是報紙、電視、廣播等有限的幾種形態,AI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這些形態受到了嚴重沖擊。很多專家都認為,AI將會讓短視頻更加火爆,短時間內會成為事實上的主流媒體。面對每天上億條的視頻,如何從中挑選受眾最喜歡的、最適合新媒體傳播的,同時保証能把視頻分類推送給最需要的人,這些都要依賴AI這個小伙伴。有了它的加持,我們的短視頻可以更健康、極速地得到傳播,可以把很多實用信息快速可視化,提高信息交互的效率,拓展新聞和信息的傳播渠道。
另一個AI已經介入並可能獲得突破的產品是交互式新聞機器人,現在很多網上購物平台已經通過AI技術開發了一些交互式機器人,他們能回答用戶的問題,甚至一些刁鑽的問題都可以逐一化解。一些銀行也開發了一些互動的服務助手,一些簡單工作可以替代服務人員,節約了人力成本。涉及到媒體領域,媒體機器人主要是信息採集和新聞播報。比如,在美國大選期間,很多新聞機器人會採訪登錄網站或客戶端的用戶,把這些數據記錄下來,作為制作新聞的基礎素材﹔還有就是機器人的新聞播報,這依賴於語音識別和聲文互譯技術,但是這些機器人還停留在最初級階段,即使是前面提到的惟妙惟肖的虛擬主播也不具備應對緊急情況、臨場自由發揮等能力,在這個層面上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讓機器人會思考仍是AI的終極追求。
場景三 新聞的審核保存
新聞的審核和儲存對主流媒體來說是個大問題,首先新聞的審核就是曾經讓媒體人頭疼的大問題。業內人經常說,萬無一失,一失萬無。從這個角度上說,面對海量的新聞資訊,如何高效審核、不出紕漏可能是媒體最關心的。AI在這個方面的作用是顛覆性的,簡單的說,AI讓原來不可能實現的成為可能,讓原來審核成本巨大的逐漸節約。比如,過去海量的文章和視頻,需要人工去閱讀、比對,一個報社一讀組和校檢組就會佔用幾十人的編制,這還難免出現集體性盲區,發生一些無法預知的差錯。視頻更是如此,很多“雷”都是隱藏在暗處,審核過程時間長、佔用人力多是普遍現象。現在AI可以通過關鍵詞、關鍵幀捕捉技術,通過大數據比對技術,發現新聞中的異常點並實時糾錯,美國的一些新聞審核工具甚至通過網上檢索發現假新聞。在此基礎上,人工審核隻需要針對重點事件、重點人物即可,加上AI超強的學習能力輔助,錯誤率會大大降低。
AI在新聞的儲存方面也正在發揮很大的作用。很多電台、電視台已經引入智能媒體資源管理系統,它們通過借助各種識別技術和NLP技術,有效解決了當前音視頻儲存中檢索、編目困難的現實問題,滿足專業人員對音視頻內容檢索、自動編目、自動標簽化的需求,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
場景四 新聞的輔助生產及周邊
AI對新聞生產的輔助作用更是極大的,比如2018年世界杯期間,很多視頻網站都制作了一些球隊的宣傳片,其中央視網的呈現效果和受眾體驗都是領先的。據央視網技術負責人介紹,AI幫了不小的忙,主要是智能視頻抓取和標簽技術。央視有幾十年的足球素材庫,在短時間內抽取幾分鐘的精華,僅僅靠幾個編輯完全不可能。AI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從龐大的資料庫中抽取最精彩的,提供給編輯進行下一步精編。不僅是球隊,人臉識別技術在體育視頻生產中也在推廣,像商湯科技、雲從科技等AI公司都具備高精度的人臉識別能力,它們可以捕捉一個球星在不同視頻素材中的表現,自動生成進球集錦,節省了大量人力。
另外,AI可以輔助提供各類新聞線索,語音與人臉、圖像識別技術以及視頻篩選技術在這方面功不可沒。比如,現在某地發生交通事故,最初一般是用戶傳播內容,但這個准確度不好把握,記者到達現場需要時間,但AI可以迅速通過海量視頻比對確認信息的准確性。涉及一些知名人士的新聞,還可以通過語音識別和人臉識別技術確認並進行快速加工處理,縮短新聞生產的時間。
除此之外,AI提供了一些創意新聞生產的可能。例如,科大訊飛公司通過語音模擬技術,還原了已經去世的央視配音老師的聲音,已經達到惟妙惟肖。我們可以在取得授權的情況下,讓一些不可能出現在舞台上的主持人或播音員重新成為虛擬主播,這不僅是向他們致敬,也是許多受眾的實際需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