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2期

歷史語境下80年代大陸恐怖片的創作機遇研究

薄曉研
2019年01月15日10:1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一、引言

改革開放之后國內電影創作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景象,三代電影人在電影界爭相綻放光彩,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電影人更是將中國電影帶出了國門,並且引發一番研究中國電影新浪潮的熱潮。可是這些優秀的反思型電影在藝術上開花的同時,卻並沒有在電影市場成功,雖然票房不是判斷一部電影質量的標准,但這反映出的是改革開放之后國產電影創作的整體問題:即電影無法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處在新時期的觀眾對這些高雅且“枯燥”的電影感到乏味,他們尋求的是具有娛樂性的電影,但是因時代所限當時的導演和學術界都不敢輕易嘗試。在中國電影市場遭遇難以為繼的危機時,以學術界為代表的輿論正視並且承認了娛樂與商業在電影中的重要作用,娛樂片才得以煥發生機,中國電影市場也從此具備旺盛生命力。

恐怖片在國內是一個備受創作和研究忽視的類型片,但是它又具有長久的源頭,改革開放帶給恐怖片一個創作機遇,但它依舊無法逃脫被限制表達、被壓抑的歷史命運。

二、電影創作最繁榮的80年代

1979年是中國電影開始創新的一年。這一年有《小花》《苦惱人的笑》《生活的顫音》等橫空問世,這些電影在形式上大膽突破,在內容上帶有深刻反思,以全新的藝術風貌出現。1980年至1984年期間第三代和第四代導演交織發力創作出眾多優秀的藝術電影。1984年以張軍釗為代表的第五代電影人登上歷史舞台。隨之開啟了“探索片”時代,並且引起國內外一片嘩然,中國電影伴隨著改革開放走向了世界舞台。剛從文革中走出來的中國電影人創作的大量反思電影,在走向世界的同時也慢慢遠離了普羅大眾,陽春白雪的電影看多了觀眾難免會厭倦,於是充滿“怪力亂神”元素的武俠片、驚悚片和恐怖片開始出現在改革開放初期。

這些電影成為當時最新奇和最“低俗”的代表,普通觀眾對這類影片充滿好奇心,可是這些電影類型也成為批評界的靶子。以至於拍這類電影的導演畏手畏腳而不敢創作,例如1980年上映的《神秘的大佛》的導演張華勛就受到當時學術界的嚴厲指責,這部電影當中“打打殺殺”的氣質跟80年代初期的電影創作的形態不相吻合,更何況電影中還出現了少林寺方丈被挖去眼珠的鏡頭,這在當時可是十分前衛的創作手法。“影片在還未公映時就有聲音批評這部影片是“藝術上的墮落”,甚至有點要“上綱上線”的意思,我當時感覺壓力簡直太大了,甚至覺得透不過氣來。”﹝1﹞武俠片在80年代初期的遭遇十分不樂觀,而恐怖片的創作當然也困難重重,網上可以查詢到的80年代帶有恐怖片標簽的電影中,從1980年到1984年僅有兩部,1981年上映的《潛影》講述在現代社會中男主角借助科學手段研究“鬼影”的故事,而1983年上映的《精變》講述兩位善良的女鬼與一位書生的恩怨糾葛。這兩部電影內容的時代不同,因此影片講述“鬼神”的手法也完全不一樣,古時社會中總少不了書生與女鬼之間的志怪小說,而以現代社會為背景的恐怖片不允許存在這樣的迷信之說。

從1980到1984年之間恐怖片的創作數量屈指可數,這就說明恐怖片這一類型在當時還不能成為一種被普遍接受的類型或者說還沒有被允許大量創作。80年代電影創作雖然繁榮,卻是一方繁華一方凋零。

三、恐怖片的創作機遇與電影市場的來臨

改革開放初期恐怖片創作上的困難,一是因為商業化的電影市場尚未形成,二是因為批評界的不認可。恐怖片這一類型電影具有濃重的先天娛樂性色彩,它主要利用驚險和刺激的視聽語言去刺激觀影者的生理以及心理反應,這是電影與觀影者之間的一場冒險游戲,當改革開放初期的電影創作還不能形成電影的娛樂屬性時,恐怖片的發展便舉步維艱,更何況當時的學術觀點還普遍停留在電影不能具備娛樂屬性這一層面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批評界對電影的認識開始多元化,電影不單單是教育民眾的工具慢慢成為大家的共識。這一共識主要來源於80年代中后期大家對電影市場反思以及對於電影娛樂性的大討論。

(一)80年代中后期電影市場的倒退

改革開放后的電影市場已經不同於計劃經濟時代,“80年代初期隨著“十七年”老電影的開禁復映,全國觀眾的觀影人次一度達到293億人次,但是自80年代中后期開始國內電影市場持續低迷,原因主要在於國產電影缺乏娛樂性。”﹝2﹞大量優秀的藝術片、探索片並不能創造高票房,為了拯救電影市場,吸引觀眾,“各電影制片廠都把娛樂片當做提高電影票房的法寶。各廠生產計劃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在生產娛樂片,而且直接影響到中國電影的質量和上座率,形成中國電影的主要景觀。”﹝3﹞

電影觀眾對待高雅電影的冷淡心態,直接形成了以電影市場倒逼創作改觀的現象,批評界意識到不能一味將電影作為一種傳輸價值觀的工具,電影觀眾已經具備了自己的觀影需求和癖好,觀眾的觀影心理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研究對象。可是到底什麼樣的電影才能拯救頻頻倒閉的電影工廠呢?“把‘娛樂片’或類型片當做拯救中國電影票房的靈丹妙藥,使得1985年至1989年間的中國電影創作在對待“娛樂片”或類型片的態度上明顯的急功近利。”﹝4﹞由此帶來在創作上良莠不齊的現象,也引發了學者對於電影娛樂性的反思。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