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2018年度國產劇集觀察 回歸原創的選擇

李躍森
2019年01月16日07: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回歸原創的選擇(藝海觀瀾)

  一些IP劇取得成功,藝術家的二度創作不容忽視,從IP回歸原創,就是真正著眼於作品的內涵、情懷和質感

  IP(知識財產)是近年來視聽藝術領域備受關注的現象,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具有創作風向標的意義,但在2018年,風向發生逆轉。一些備受期待的IP劇非但沒有成為“爆款”,反而市場表現冷淡。電視台播出的劇目中,收視和口碑突出的,大多是優質原創作品,如《黃土高天》《最美的青春》《遠方的家》等﹔網絡播出方面,《東方華爾街》《忽而今夏》等意外走紅,同樣証明觀眾對優質原創作品的青睞。從追逐IP到回歸原創,是2018年視聽藝術發展趨勢中的一個重要轉向。

  這一轉向是產業格局調整與視聽藝術創作規律共振的結果。IP是一種投資價值。今天的觀眾與過去相比,知識水准和審美趣味發生變化,更重要的是需求更加個性化,在娛樂方式的選擇上更為主動。IP的崛起適應了這種需要,隨之而來的是,視聽產業在市場化過程中積聚的能量迅速釋放,反過來促進IP的野蠻生長,在產業內部攪動泡沫,制造喧囂。少數人抱著跑馬圈地的心態,把囤積IP當作競爭和擴張的手段,強行改變市場秩序。但是,僅僅依靠市場運作不可能真正佔領行業制高點,同時,IP的集中涌現無疑增加了制作成本。從IP回歸原創,就是回歸常識,回歸理性,回歸良性市場秩序。

  回歸原創是一種價值選擇。表面看來,IP劇由粉絲經濟推動,與作品精神內涵無關,但實際上,IP劇的價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受市場運作左右,容易流於淺表化和碎片化,常用時尚感掩飾精神價值的匱乏,難以提供良好價值引導。IP雖然有助於擴大影響力,但並不能提升作品本身的價值,一些IP劇取得成功,藝術家的二度創作不容忽視。從IP回歸原創,就是真正著眼於作品的內涵、情懷和質感,提供觀眾所需要的現實觀照和人文關懷。

  回歸原創也是一種美學選擇。就目前而言,IP劇在題材上多局限於宮斗、玄幻、懸疑、言情,在藝術上常採用標簽化、模式化套路,容易給觀眾帶來“審美疲勞”。更重要的是,有些IP缺乏原創精神,模仿泛濫,貌似張揚個性,實則模糊個性。幾年時間裡,IP劇從光華奪目到黯然失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原創精神不足。不管IP熱給產業發展帶來的偏離有多大,最終還是要受藝術規律的制約,還是要回到創作本身。一部作品是否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還是要看藝術家能不能編織出引人入勝的故事,能不能挖掘出人性的深度,能不能創造出生氣盎然的藝術形象。

  回歸原創還是一種文化選擇。對IP的熱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觀眾個性化的需求,但對其過度追逐又限制了觀眾的視野和需求,使人誤以為觀眾隻有此類需求,觀眾更為豐富和多樣的需求反而得不到充分滿足。的確,IP劇可以吸引數量可觀的粉絲,但由於它本身所具有的圈層化特點,缺乏更廣泛的觀眾認同。一些IP劇隻重流量,不重品質,把IP變成時髦的奢侈品,一方面夸大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在大量浪費著IP,破壞了文化生態環境。從IP回歸原創,是對文化生態環境的一種主動修復,有助於培養更適合藝術作品自然生長的土壤。

  視聽藝術一體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未來的視聽藝術作品應該面向所有媒體,是一種跨文本寫作、跨媒體傳播的“全媒體劇”。“全媒體劇”的核心特征是互動。這必然會帶來作品與觀眾關系的深度調整,不僅要求敘事策略的優化,更要求現實主義精神的拓展和深化。在這樣的前景中,IP無疑會扮演難以替代的角色,它所體現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互動關系具有重要的潛在價值。2018年熱播的《如懿傳》《延禧攻略》,IP在傳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正確利用IP,可以有效加強作品的引導力、傳播力。

  IP的故事沒有講完,它還會繼續講下去。從長期發展來看,IP降溫是一件好事。它讓人們對IP的評價趨於客觀、理性,在此基礎上可以重新認識IP的意義,發揮其積極效應,助推視聽藝術繁榮發展。

  (作者為《中國電視》雜志執行主編)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