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理譯叢"掌門人劉海光:先把書"做對"再"做好"
劉海光
從2014年5月出版第一本《起火的世界》,到2018年11月出版《為什麼速度越快,時間越少》,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的“雅理譯叢”大家庭已經有30余部作品。
從最初的名不見經傳,到2016年以來圖書銷量和知名度逐漸提升,“雅理譯叢”掌門人——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第六編輯部主任劉海光,帶領編輯團隊實現了把品牌慢慢做起來的目標。他們按照先把書“做對”再“做好”的編輯理念,不斷提升叢書水平。
從“耶魯譯叢”
到“雅理譯叢”
今年是劉海光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工作的第19個年頭。最初在總編室做行政工作,讓他有機會接觸到書稿的各個生產流程。2008年前后,他開始接觸圖書策劃,負責一些項目出版工作。
出版“雅理譯叢”,緣起於當時還是山東大學副教授的田雷,田雷是劉海光參與的大型出版項目“美國法律文庫”中一本書的譯者,此后二人認識並成為朋友。曾經在耶魯大學攻讀法學碩士的田雷,當時想策劃一套耶魯大學教授的著作。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多為雜家,倡導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教授們的著作相對一些注重“專”的學術圖書更為好讀。這讓他們感到非常具有新鮮感,於是“耶魯譯叢”2012年啟動。
在選書、翻譯過程中,作者團隊逐漸壯大,范疇擴展至耶魯大學學者以外的諸多世界名校。這套叢書在出版時更名為“雅理譯叢”,既取“耶魯”舊譯“雅禮”諧音,記錄這套叢書的出版緣起,又表“理正言雅”之意,體現了以至雅之言呈現至正之理的出版理念。
“雅理譯叢”的圖書出版定位也有一個變化的軌跡:從最初專注於法學,到法學政治學交叉,再到聚焦當代人生活境遇。“我們如今側重於關注中國現實的學術作品,希望多多譯介能夠解決當前社會問題和大眾心理問題的作品。”劉海光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說。“雅理譯叢”整體服務於法學界乃至社科學界的專業讀者,這一讀者定位讓叢書的讀者門檻更高一些。
“我們選擇的書,都是由頂尖學者寫的,需要一定的學術鑒賞力。編輯的學科專業水准是絕對不夠的。”盡管是法學專業畢業,劉海光在採訪中也反復強調,學術圖書編輯更應該做個雜家,策劃圖書時要依靠學者。
一群“做書匠”團隊作戰
“我們從來不是一個人在做書,而是一個團隊在做書。”劉海光口中的“團隊”和“我們”,包括“雅理譯叢”的編輯、主編和譯者,有時甚至會邀請作者共同探討。
劉海光帶領的編輯團隊很年輕,3位編輯都在2011年之后入職。他經常和大家分享對做書的熱愛,因為隻有熱愛才會主動琢磨、才會磨煉悟性。讓他感到欣慰的是,這幾位編輯都比較精干,大家志同道合,都有做書的理想,一起工作中形成了默契,也共同積累經驗。團隊比較穩定,也是推動“雅理譯叢”穩步發展的重要原因。
“譯者團隊是出版‘雅理譯叢’過程中,一個很大的收獲。”令劉海光引以為傲的譯者團隊,團結了國內一批優秀學者。他們在國內頂尖高校畢業后,多有美國留學的經驗。回國后,又在一流高校任教。其中,有的譯者是“雅理譯叢”所出圖書作者的學生,翻譯和推薦老師的作品、精准表達原書意思,這批譯者無疑是非常適合的。這批譯者也是出版社現在和將來的作者資源。2018年推出的“雅理中國”叢書,定位於出版中國學者的原創學術作品,目前已出版兩本。“雅理譯叢”的譯者就是這個新品牌的第一批作者。
有精銳的團隊攜手前進,“雅理譯叢”品牌在法學界、政治學界,逐漸積累了知名度。從第一本書起印量僅為學術書平均水平的3000冊,到平均銷量達到6000—8000冊,再到2017年出版的《我們的孩子》銷售逾8萬冊,“雅理譯叢”體現出優質社科圖書作為常銷書的生命力。
“做對”容易“做好”難
“每個編輯對圖書理解不同,每本圖書要針對讀者群進行變化和調整,所以做書要‘做對’有許多種做法。但在‘做對’基礎上做好,就需要功力,這是我們不斷追求和提高的部分。”劉海光表示,每本書推出后,讀者拿到喜愛,作者拿到認可並樂於推薦,是團隊一直追求的做書境界。
不同於學術叢書的常規處理方式,“雅理譯叢”每本書的封面風格和內文設計都不盡相同。劉海光認為,每本書都是作者的“孩子”,封面裝幀、內容排版、文案設計等方面,都要結合內容,並對內容有所呼應。他舉例說,在做《我們的孩子》封面時,前后由3個設計師合作完成,可謂煞費苦心。最終的封面得到了原書作者的點贊。
“圖書是精神產品,每本書有自己的個性。要‘做對’,更要‘做好’。把個性做出來,達到好的標准,這一步非常難。”劉海光表示,文案寫作和圖書封面設計一樣,是團隊追求極致中經常會碰到的難題。“我們在做書過程中,經常出現越做越慢的情況。圖書內容做好后,文案投入的精力,有時會比加工稿件的精力花費得還多。”《獨自打保齡》《林肯傳》等圖書文案寫作時,都遇到了這樣的難題。雖然編輯會從接觸書稿之前、看書稿過程中就在琢磨文案寫作,但沒有做出打動自己和讀者的文案,就會一直打磨。
劉海光和團隊從中體會到,做書有經驗可遵守,卻沒有套路可循。“做的書越多,經驗越豐富,就會引導你朝一個正確的方向走,這就是‘書感’,對於編輯來說是最關鍵的。”劉海光說,有了“書感”,編輯就能沿著正確的方向,達到想要的效果。
品牌塑造是由一本本書籍組成的。先“做對”再“做好”的理念貫穿於整個品牌的塑造過程。劉海光對此進行了闡釋:在選書方面,即使有變化也是基於一定水准之上﹔譯者選用方面更關鍵,好的作品如果找不到好的譯者,寧可放棄購買版權﹔做書時要進行全新設計,“雅理譯叢”處理內文版式的基本原則是,不用花哨的設計干擾讀者閱讀,用朴素的版式,讓讀者在無形中獲得閱讀的快樂。
“雅理譯叢”一直在突破瓶頸,做書或已達到國內一流水平,但要達到頂尖水平,還需要更進一步。這是劉海光和團隊2019年繼續向前的目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