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融合時代新聞攝影該怎麼突破

易然
2019年01月29日13:0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融合時代新聞攝影該怎麼突破

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度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已由簡單的相加式轉型升級到深度相融相生階段。報、網、端、微的高度融合模式和數碼電子技術的發展普及,使大量文字記者和一些自媒體、拍客等紛紛參與影像採集,在更深程度上打破了以往職業攝影記者對於新聞攝影的絕對掌握權。但另一方面,媒體融合對影像的重視和運用,也為新聞攝影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機遇和挑戰。

不僅表達現場更表達觀點

新聞攝影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全民攝影時代的來臨。早在2013年5月,《芝加哥太陽報》宣布撤銷攝影部,轉而從圖片社和獨立攝影師手裡購買,或使用文字記者和大眾拍攝的照片。在被解雇的攝影記者中甚至包括曾獲普利策新聞獎的約翰·懷特。時至今日,手機攝影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層出不窮帶來全民攝影時代,甚至一些突發事件的第一時間影像資料已經不是來自媒體記者,而是普通民眾,但即使如此,新聞攝影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新聞攝影的存在價值體現在對新聞事件核心的揭示與挖掘。新聞並不僅僅是對事件第一時間的傳播。一件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不僅能夠完整記敘事件發生發展的全貌,也應該能深刻揭示所要表達的主題。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的法國攝影家布列鬆把“決定性瞬間”定義為“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時間裡,既認識到一個事件的重要性,也認識到這一事件得到適當表達的嚴密組合”。而自媒體以及大眾攝影者,更多是對新聞現場的純粹記錄和追求傳播速度的拍攝。以第59屆荷賽獎獲獎作品《天津大爆炸》為例,爆炸發生后,傳播效率最高的是網友上傳的現場視頻和圖片。但隨著時間推移,當網絡上傳播的爆炸現場圖片越來越多、海量信息不斷涌向受眾時,受眾反而對事件的挖掘深度和信息來源的權威性提出更高要求。此時,他們希望看到更專業、更能表現問題、更具公信力的新聞影像。而當時《新京報》攝影記者陳杰在大爆炸發生后第三天航拍的一張照片,憑借專業的拍攝手法、對現場的精准把握詮釋以及所屬媒體平台的公信力而獲得了迅速傳播和巨大反響,並獲得荷賽獎。由此可以看出,真正意義上的新聞照片,表達的絕不僅僅是現場,而是觀點。而所謂“讀圖時代”,並非以圖片呈現的數量、頻率和規模來定義,新聞圖片的意義更多是指圖片所呈現出的信息、真相、觀點和令受眾信服的地位。因此,雖然信息的採集、發布已經不是新聞攝影的優勢和特權,但專業的技術、分析、判斷以及公信力依然是他們的強項,媒體傳播力,也正是基於此建立起來的。所以,融媒體時代依然需要專業的新聞攝影。

新聞攝影的存在價值還體現在思想性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上。與大眾攝影“隨手拍”的淺層化和娛樂化傳播不同,新聞攝影自誕生以來就見証著歷史上重大事件的發生,許多作品甚至直接或間接起到了推動社會改變的作用。例如,時任《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謝海龍拍攝的《大眼睛》,成為我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解決了無數貧困兒童的上學問題。類似的照片所造成的沖擊力,遠比文字更直接和強烈,而其所傳達的信息和價值,也遠遠超過了畫面本身的內容。因此,一些新聞攝影作品無論是對當世還是后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而新聞攝影過程中體現的對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是專業的影像記錄者在自身職業生涯中樹立的信仰與價值觀的體現,這是一些以點擊量、市場利益為導向的自媒體或拍客所不具備的,也是媒體轉型時代新聞攝影雖被全民攝影沖擊卻無法被取代的根本理由。“藝多不壓身”沒錯,“與時俱進”也沒錯,新思維+新技術的“全能型”人才應該成為新聞攝影的主力。但在媒體轉型洪流的挾裹下,如何讓他們保持客觀、真實、社會責任感,不被追求視覺奇觀的市場所控制,不被信息洪流所淹沒,不被“全能高產”本身所異化,才是新聞攝影在融媒體時代最該思考、堅守的東西。

融合為新聞攝影提供契機

所謂傳統新聞媒體的消亡,是因為面對更多更豐富的受眾需求、更新更融合的技術可能、更細更精准的定制服務、更快更多元的迭代傳播時,傳統媒體並沒有調整自身,適應變化。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需求的增加、技術的進步、細化的市場等因素,正是推動媒體發展的強大動力,對新聞攝影亦是如此。

在內容傳播上,媒體融合時代為新聞攝影提供了百年不遇的發展契機。各類傳播媒介的興起、“讀圖時代”受眾對視覺信息的追求,為新聞攝影提供了廣闊的展示平台和發展動力。而新聞攝影所反映的對象,也在此過程中不斷拓展、深化,塑造了一大批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優秀作品。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融媒體時代的新聞攝影人必須打破狹隘的成見,解放思維,接受新聞生產方式、影像傳播介質的拓展和轉變,接受同行業間激烈的市場競爭,接受全民攝影與遍地開花的自媒體的挑戰,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培養獨特視角、觀點立場、專業態度和新聞價值觀,善於在滾滾時代大潮中發現、挖掘新聞題材,學習拓寬傳播渠道,使新聞攝影在多媒體時代依然擁有強大生命力。

在技術條件上,新聞攝影擁有了更多的拍攝手段支持和全新的展示方式。攝影記者多年來承擔著“為時代留影、為歷史存檔”的社會責任。越來越便攜、功能越來越強大的攝影器材使新聞攝影如虎添翼,如可以進入一些記者無法深入的地方進行拍攝的無人機攝影,大大拓展了新聞攝影的拍攝領域,提高了新聞時效性,並留存了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隨著3D技術、視頻制作技術的發展,以及更多受過專業教育的攝影人的加入,使新聞攝影隊伍的整體素養和專業水准得到了提高,也有條件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

在傳播效果方面,傳播渠道的不斷擴展一方面表示受眾對信息量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提升媒體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同時,信息量越大,受眾就更加需要通過專業的媒體對龐大的信息量去偽存真。在今天,當某一新聞事件發生時,受眾傳播一些照片,其實就是想通過專業的媒體不斷去印証信息的真偽。而大量的信息匯集,又為媒體提供了更多的報道突破口和深度發掘渠道。從這個角度來說,受眾與媒體在同時進行信息傳播的過程當中互相協作,能夠更准確地証實問題、挖掘真相,甚至推動問題的解決,這也是社會和時代的進步。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