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8年9月上

“改進文風”:話語的反復性及其消隱

黃曉軍 田森杰
2019年02月15日13:31 |
小字號

來源:《青年記者》2018年9月上

2017年12月,新華社發文稱要狠剎“文抄公”的歪風,並提出改文風關鍵在抓作風﹔2018年7月初,人民網觀點頻道再次對當下存在的文風問題進行了批判:“文風折射社會心態、描摹價值取向。浮夸自大的文風讓部分國民心態‘扭曲’,把主流價值‘帶偏’。”①文風問題最早發端於延安時期,毛澤東在當時提出“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以后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文風問題一直受到黨中央的關注,黨所強調的文風問題包括了新聞文風、理論文章、干部講話等,但文風問題在最初提及時尤指新聞文風,本文中所關注的文風問題特指新聞文風。

國外將文風問題歸結於文本語義層面,例如有研究發現新聞寫作中敘事風格比概括風格更能激發讀者興趣,直接引語和形容詞、動詞的減少會使得讀者在閱讀時生理反應的喚醒率降低。②而國內領導人所提及的文風問題早已超出語義范疇,具備了特有的話語屬性。以往對於文風的研究多局限於“問題—解決”模式,忽視了文風話語反復性問題。此外,話語分析在新聞領域的研究多是將新聞的內容、語言與宏觀的意識形態相互聯系,解構新聞語言中諸如選題、標題、修辭等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問題,採取微觀新聞語言與宏觀意識形態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本文將“改進文風”視為我們黨反復講述的話語,並關注文風話語為何反復強調以及新的媒介環境下文風話語是否會消隱等問題。

“改進文風”話語反復性的表現

“改進文風”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延安整風運動期間,當時毛澤東針對教條主義、黨八股問題,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指出“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同時在該文中也提到“學風、文風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1957年,毛澤東在與新聞出版界的談話中具體指明:“報上的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對的,‘軟些、軟些、再軟些’要考慮一下,不要太硬……”

以后的歷代領導人對於改進文風也是反復述說,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講話中提到電視中新聞內容重復性嚴重,會議新聞偏多,還強調新聞語言要精簡精煉。江澤民在《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中提到應該糾正新聞作品中嘩眾取寵的不良文風。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明:“要加強調查研究,改進學風和文風,精簡會議和文件,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反對弄虛作假。”

習近平也曾在不同場合中多次強調文風的重要性,早在2005年習近平就專門針對文風問題寫過題為《文風體現作風》的短評,具體論述了文風與作風、黨風的關系,在2010年中央黨校開學典禮講話中對文風的重要性、不良文風的危害以及如何改進文風都做了具體的闡述。他提出:“人們從文風中可以判斷黨的作風,評價黨的形象,進而觀察黨的宗旨的貫徹落實情況”,“不良文風蔓延損害黨的威信,導致干部脫離群眾”,“改文風領導要帶頭,在實際生活中‘望聞問切’”。

文風話語反復性的原因

新聞文風不局限於新聞文本,還涉及新聞工作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其實質上體現了文本和受眾之間的關系,具有明顯的受眾傾向。同時,與文學中豪放、婉約等追求個性的寫作風格不同,我們黨的話語中強調的文風,是一種共性的要求,即要求媒體向某種固定標准看齊,比如毛澤東提出的准確鮮明生動,習近平提出的短時新等。新聞文風既具備傾向性,又具有共同性,以此為出發點,我們就不難發現新聞文風話語反復性的原因。

1.文風話語是群眾話語的子話語

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政治,不僅是政治工具,還是政治本身,我們依靠語言建立秩序,借助語言定義世界與自我,根據語言展開我們最重要的行動。③可以說,我們黨對於某一語言的強調,實際上是對於其背后政治思想的強調和政治理念的貫徹,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最根本的工作路線,是黨始終貫徹和堅持的政治路線,而改進文風中所提倡的貼近群眾與黨的群眾路線不謀而合。無論是延安時期《解放日報》的改版還是新時期《人民日報》的擴容,從提高國內新聞的報道到增加社會新聞內容、增強內容活潑性,群眾性一直是改進文風的方向和目標,近年來黨中央倡導的新聞工作者走基層活動,將群眾真實的生活和想法反映出來,正是對群眾路線的踐行。文風問題所關注的新聞對象在延安時期稱為群眾,文風話語實際上是群眾話語的子話語,是黨的政治話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風話語被反復提及,正是由於我們黨堅持走群眾路線,在任何時期都要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是始終堅持群眾路線這一政治理念的應有之義。

2.保持主流媒體的“三力”

從早期反對教條主義,提倡生動活潑的新聞文風,到改革開放以來開展的“三貼近”“走轉改”,倡導新聞工作深入基層、貼近群眾,不難看出,黨對新聞文風的重視,其實質是對新聞對象的重視,是為了保持對新聞對象的影響。而保持住對新聞對象的影響,才能夠實現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

隻有形成良好的文風,保持住對新聞對象的影響,才能夠實現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良性文風本身就是傳播力,傳播廣度和傳播精度構成傳播力,傳播廣度需要傳播平台、媒體覆蓋等硬性標准完善,而傳播精度的實現則需要作品質量上乘,新聞文風良好健康。④隻有受眾看懂,媒體的傳播力才會產生,隻有受眾愛讀愛看,才能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媒體公信力的產生前提是獲得受眾信任和認可,良好的文風會提升受眾對媒體的滿意程度,進而媒體的公信力自然會增強。媒體影響力的大小取決於受眾數量的多少,新穎靈活的文風自然會受到歡迎,受眾的滿意程度和閱讀體驗的提升促進讀者群體數量的增加,隨著媒體的受眾增加,其影響力也定會有所提升。

3.時代變遷諸因素對文風的“污染”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政治、經濟、技術的因素或分別或同時影響著新聞文風。早期的文風問題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大,延安整風時期,文風面臨黨八股問題,新聞寫作模式化影響到受眾的閱讀興趣,新聞文風問題亟待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新聞工作大規模地學習蘇聯,在汲取蘇聯先進辦報經驗的同時,照抄照搬蘇聯模式,新聞事業沒有與本國國情相適應,新聞報道嚴重脫離群眾。

改革開放后政治對文風的影響減弱,經濟因素給新聞文風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部分媒體為了自身利益炮制虛假新聞,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真實性受到嚴重影響,媒體的影響力也開始下降。網絡時代來臨后,信息傳播便捷化的同時,也助長了抄襲、轉載之風,這一時期文風問題受經濟和技術因素的影響較大。新聞門戶網站相互抄襲轉載,同時也大肆抄襲平面媒體的內容,導致網絡新聞雷同,嚴重影響受眾的閱讀體驗。自媒體時期,流量成為各媒體追求的重要目標,為吸引更多注意力,出現了“跪求體”“哭暈體”等浮夸自大的文風,出現刻意鼓吹“中國第一”的文章,這類文章打著愛國的幌子吸引眼球,卻脫離實際。在網絡民眾媒介素養逐漸提升、信息傳遞呈現全球化趨勢的今天,這些浮夸的文章不僅會招致用戶的反感,對於我國的國際形象塑造也極為不利。

文風話語的消隱?

黨的輿論宣傳工作進入“兩微一端”時期,雖然當下文風問題依舊嚴峻,但新形勢下,該問題也呈現出弱化趨勢。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傳播形式的變革,而新聞文本也必然要適應新的傳播形式,這就使得冗長的文風問題可能自然消失。傳播技術的發展給多種傳播手段組合運用提供了可能性,各類信息通常以“文字—圖片”或“文字—視頻”的組合形式發布,使信息的呈現變得新鮮豐富,傳統單調刻板的文風問題也自然會得到改變。另外,新的技術手段使政治傳播更具視覺化效果,《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中曾推出“群眾路線”系列動畫短片,片中出現習近平等領導人的卡通形象,將黨的反腐工作用卡通動畫形式展示出來。AR技術的應用和網絡直播技術提高了時政新聞的可接近性與互動性,通過技術手段對新聞進行可視化處理,將難以生動描述的新聞形象化表達。所以,在新的傳播環境和新的傳播技術條件下,一些傳統的文風問題會因為傳播技術的發展和傳播手段的豐富被自然而然地淡化。

從歷史來看,我們黨幾次發起的改進文風活動主要是針對傳統的黨媒,雖然黨的輿論宣傳工作進入了“兩微一端”時期,但傳統的黨媒仍然是傳達黨的意志的重要平台,黨報黨刊和黨台仍然是新時期黨的輿論宣傳工作開展的重要陣地,傳統黨媒與新聞對象之間的距離感並未完全消除,部分新聞工作者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現象也沒有杜絕,同時新形勢下黨媒也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如何獲取受眾的關注仍是一項挑戰。同時,新興自媒體的文風問題也不容小覷,自媒體將網絡語境融入文章中,建構出與用戶互動對話的空間,使讀者與作者的關系更具私密化和個性化,形成了與用戶信息接收和表達習慣相統一的話語場域。但是當下的一些自媒體文風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浮夸、低俗,文章中網絡語境的融入沒能恰如其分,而具有話語屬性的新聞文風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建構和傳播的重要著力點,會對新聞對象產生直接影響,新聞文風建設也很有可能再次受到黨中央的重視,文風話語也可能被再次建構,但關於文風的提法,以及改進文風的辦法可能與以往各個時期都會有所不同。文風不僅是作者個人思想的體現,更折射出社會風氣,主流價值觀的建構、傳播離不開良好的文風,不管文風問題在將來發生怎樣的變化,當下各類媒體都應該把良好文風作為追求目標。

【本文為江西省高校人文規劃項目“‘改進文風’:媒介話語的嬗變與重建研究”(編號:XW1512)成果】

注釋:

①人民網三評自大浮夸文風之二:《中國人不自信了嗎?》[EB/OL],人民網,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703/c1003-30106201.html,2018年7月3日

②Donohew,Lewis.News writing Styles:What Arouses the Reader?[J].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1982年第3期

③李書磊:《再造語言》[J],《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2期

④黃曉軍 孫希標:《新聞文風與主流媒體“三力”》[J],《青年記者》,2017年5月下

(黃曉軍: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田森杰: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