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移動互聯網用戶增速放緩 音頻平台欲與出版業深度合作

尹琨
2019年02月19日14:1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移動互聯網用戶增速放緩,優質內容成競爭關鍵——音頻平台欲與出版業深度合作

  互聯網音頻平台蜻蜓FM日前宣布其月活躍用戶數已經破億,總用戶數已經突破4.5億。探究其用戶快速增長的原因,蜻蜓FM首席運營官肖軼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蜻蜓FM通過與移動互聯網及物聯網行業的深度結合,以音頻內容為核心,串聯上下游產業鏈,構建了全場景生態的流量增長方式。在這個過程中,致力於為用戶提供優質內容的蜻蜓FM期待與包括出版單位在內的版權方實現進一步合作。

  “流量寒冬”下音頻市場崛起

  “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基本沒有了。”肖軼首先拋出了這樣的觀點。由國內商業智能服務商北京貴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QuestMobile)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2018年度大報告》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已達11億。從用戶規模增速來看,由2017年年初的17.1%,下降至年底的6.2%,再到2018年12月的4.2%,逐漸降低。

  新增用戶數的持續下降,讓移動互聯網行業迎來“流量寒冬”。不過,盡管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走低,但用戶對包括手機在內的智能終端依賴程度不斷上漲。報告顯示,2018年12月,移動互聯網用戶月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341.2小時,同比淨增62.9分鐘。

  雖然社交、購物、音樂、新聞和視頻仍然是移動互聯網用戶流量較高的領域,但報告分析認為,包括聽書在內的數字閱讀已經表現出較大的競爭增長空間。“移動互聯網走到今天,競爭的關鍵是爭奪用戶的時間。”肖軼表示,音頻本身具有的獨佔性與伴隨性,使“流量寒冬”為音頻市場崛起帶來新的機會。

  事實上,隨著音頻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用戶對聽書表現出的熱情已成為數字閱讀不可忽視的發展趨勢。以蜻蜓FM新推出的知識付費節目——高曉鬆的《曉年鑒》為例,上線第一集已經收到用戶9000余條評論。有用戶投訴評論限制的300字不夠表達觀點,促使產品團隊不得不把評論字數增至1000字。

  在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幾近消失的情況下,蜻蜓FM開始拓展用戶使用場景。肖軼表示,蜻蜓FM將與華為、小米等智能手機硬件廠商,百度、今日頭條等內容平台,以及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物聯網平台開展合作,通過提供音頻內容,讓音頻與視頻、文字組合,為用戶以及合作方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務。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看,全場景生態布局能夠讓用戶在任何有智能設備的場景中實現隨時隨地收聽自己喜愛的音頻內容的需求﹔而與合作方產生的付費內容與會員售賣收入,也將通過分成的方式推動雙方共同獲取收益。

  期待版權方加入全場景生態

  自2011年上線以來,蜻蜓FM堅守內容為王的策略,相繼推出蔣勛的《蔣勛細說紅樓夢》、高曉鬆的《矮大緊指北》、梁宏達的《老梁的四大名著情商課》等優質內容。2018年年底,蜻蜓FM又發布了文化名家、女性、新青年、財經、兒童成長、原創自制、超級廣播劇、影視IP等內容矩陣。

  盡管儲備了充裕的內容資源,肖軼依然從行業發展的角度道出擔憂,那就是這些高人氣的“頭部”內容並非音頻平台原生,而是由這些本身就有粉絲基礎的大咖跨界帶來的。對於整個音頻行業來說,未來發展的支柱在於原生作者與內容,隻有孵化更多“肩部”和“腰部”的作者和內容,音頻行業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針對用戶對垂直和細分領域內容的需求,蜻蜓FM改變組織和運轉模式,以成立事業部的方式,讓各條業務線實現扁平化運轉。2018年12月,成立不久的兒童業務線針對兒童音頻市場推出“KID INSIDE”服務方案,與兒童智能硬件產品進行深度合作。蜻蜓FM兒童事業部總經理陳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借助這一計劃,今年將加強與作家、出版單位等內容方合作,來培育更多更好的優質資源。

  肖軼也告訴記者,從兒童事業線來看,業務布局將更多集中在學前教育到小學教育階段,包括與早教類圖書版權方的合作,將會與包括兒童智能硬件在內的合作伙伴產生許多結合點。

  除尋求與出版單位的合作之外,2018年以來,蜻蜓FM還通過與視頻節目合作,拓展優質內容來源。以綜藝節目《一本好書》為例,蜻蜓FM除上線節目獨家音頻內容之外,還推出衍生節目《一生之書》,邀請青年作家蔣方舟向用戶道出《一本好書》每期背后的人物與故事,並推薦相關書單,為大眾提供閱讀指南。

  “包括出版單位在內,希望有更多的版權方能夠加入我們的全場景生態中。”蜻蜓FM全場景生態業務總經理朱侃表示,蜻蜓FM不僅能幫助版權方為成品音頻內容找到合適的分發渠道,還能通過與版權方、主播等聯合制作內容,讓優質內容獲得更多的商業分成。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