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用“四力”唱響新時代昂揚旋律

《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
2019年02月19日14:0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用“四力”唱響新時代昂揚旋律

  編者按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全國各媒體紛紛通過“新春走基層”報道品味基層濃濃年味,時時感受奮斗氣息,用一個個普通人的故事,展現出新時代的新氣象。在路上心裡才有時代,在基層心裡才有群眾,在現場心裡才有感動。為此,本期《傳媒面孔》選取中央媒體、省級黨報、行業報、地市黨報參與今年“新春走基層”報道的媒體人,聽他們與我們分享走基層的體會。

  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層”中,我分別到重慶市和福建省安溪縣兩地採訪。

  在重慶市,我跟著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以下簡稱“四經普”)的普查員們走街串巷,進樓宇、進社區,採訪“四經普”的現場登記工作,體會國民經濟的“大體檢”是如何開展的。

  在安溪縣,我採訪報道的主題是看中央政策在地方如何落地生根。我來到安溪行政服務中心,現場採訪行政審批改革帶來的變化。同時,走進當地的企業一線去,採訪企業在“放管服”改革中的獲得感。

  盡管採訪報道的工作強度較大,但這一路走來,我不僅深刻地感受到經濟發展的重大成就,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突破,感受到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變化,也使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腳底板下出新聞。好的新聞報道,不是坐在辦公室裡查查資料、做做電話採訪就能寫出來的,而要靠記者用腳跑出來。正所謂“腳下有泥,心中有光”,記者如果不到基層去,不到經濟活動一線去,就很難抓到“活魚”,更談不上把握時代脈搏,傾聽時代聲音。

  “四經普”是一項工程浩大的國情國力調查,需要對佔國民經濟總量90%以上的二、三產業進行普查,需要對全國近90萬個普查小區、近9000萬個普查對象逐一登記。透過這組冷冰冰的數據,很難體會“四經普”工作之難。跟隨普查員上門登記時,我目睹了個別被調查對象有抵觸情緒,需要普查員不厭其煩地做思想工作﹔有些普查對象雖然願意配合,但普查員上門時卻恰好外出,隻能另約時間﹔有的普查對象雖然很配合,但財務數據不完整,給現場登記帶來諸多難題等。事非經過不知難。如果沒有跟隨普查員一路走訪,就無法體會國民經濟“大體檢”的不易,更無法走進普查員的內心深處,感受他們的酸甜苦辣。

  干新聞,僅有“腳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敏銳的“眼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轉變政府職能,並把“放管服”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這項改革舉措在基層如何落地生根?在安溪縣採訪時,相關人員介紹說,通過推行“零自由裁量”,開通行政審批提速“新干線”,安溪縣已經實現營業執照辦理立等可取。

  可是,我在行政服務中心採訪正在辦理營業執照的某餐飲服務公司負責人吳支農時,他卻說自己幾天前就來申請辦了,並非“最多跑一次”,而是跑了兩次。真相是什麼呢?原來,吳支農要從事的是學生餐飲配送服務業務,這項業務對安全衛生要求更高,需要對經營活動現場進行踏勘,所以需要多幾個工作日。這個案例說明,在“放管服”改革中,安溪縣一方面強調刪繁就簡,優化行政審批流程,把該放的放到位﹔另一方面並沒有一放了之,而是堅持把該管的管住管好。

  這也說明,記者到基層一線採訪,必須俯下身、沉下心,不能懸在半空、浮於表面,要真正地用心觀察、判斷、辨別,使新聞報道更接地氣。

  好的經濟新聞報道,離不開好的“筆力”支撐。無論是“四經普”,還是“放管服”,都是專業性比較強的領域。為了使報道讓讀者看得懂、願意看,記者應屏蔽空泛說教,盡量減少抽象說理,努力通過描述鮮活案例,描述被採訪對象真情實感,使報道“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

  例如,我在“四經普”報道中,重點報道了普查員王佳和陳昆的故事,講述她們一邊忙社區工作,一邊忙經濟普查工作,經常加班加點,還得應對和處置個別普查對象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問題。講述她們的故事,目的是要喚起讀者和普查對象的共鳴,呼吁各界對經濟普查工作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實踐一次又一次地証明,要採寫出好的新聞作品,離不開深入的調查研究,離不開好的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的支撐,絲毫沒有捷徑可走。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我將繼續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群眾、深入實際,不斷增強“四力”,唱響禮贊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的昂揚旋律。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