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科幻電影:熱潮漸起,迎向世界水准

陳筱 陳融
2019年02月20日13:42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科幻電影: 熱潮漸起,迎向世界水准

  

  國內科幻片史上曾出現不少佳作

  中國科幻電影主要發展歷史與時間軸

  世界科幻電影主要發展歷史與時間軸

  國產科幻電影類型分布,喜劇佔比高

  科幻電影(英文為Science Fiction Film或簡稱sci-fi film)是目前電影市場上最重要的商業類型片之一。科幻電影基於真實的科學理論,結合電影敘事藝術,最終表現出對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關注,或是對人類處境的探討。科幻片常與其他元素結合,如以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為代表的科幻與動作結合,《星際穿越》《機械公敵》等科幻與冒險元素結合。

  目前對科幻片主要分類為軟科幻與硬科幻。硬科幻以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追求科學的邏輯嚴謹和准確,反思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代表作品有《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國》等﹔軟科幻則更注重對於哲學、心理學或政治學等探討,科幻屬性較弱,僅作為輔助劇情發展的背景出現,著名電影有《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彗星來的那一夜》以及超級英雄系列電影等。

  從亞文化走向票房王者

  20世紀前后,科幻電影幾乎與電影同時誕生,此后100年間其發展與社會環境、科學發展關聯緊密,主要可分為4個歷史階段,最終從亞文化B級片成長為21世紀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商業大片。

  1902年法國導演喬治·梅裡埃拍攝的《月球旅行記》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該影片首次動用大量演員及特效講述了一個完整的太空故事。此后隨著好萊塢制片廠制度的出現,美國科幻片制作迅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前后,航空技術競賽、成功登月等技術發展使人們對科幻電影興趣倍增,諸多裡程碑式的影片如探索宇宙的《2001太空漫游》、幻想與外星人接觸的《星球大戰》和《E.T.外星人》均在這個階段誕生。這一階段不僅出現了現代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也激發了一大批新生代科幻題材導演的靈感。之后隨工業數字技術的迅速崛起,科幻電影的視覺質量得到大幅提升,結合對技術和未來的反思,最終成就2009年上映的科幻片裡程碑之作《阿凡達》。至此,科幻片已經成為好萊塢的主力商業電影,視覺特效與哲學反思共存,受眾也擴散至全部觀影人群。

  科幻電影以其極具想象力的劇情和震撼的視覺特效深受觀眾喜愛,逐步成為票房王者。科幻電影是對電影技術的最佳體現,同時能夠承載文學藝術對人與宇宙的終極反思,達到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完美平衡。與此同時,科幻片多以3D、IMAX特效格式呈現,單票價較高,盛產頭部影片。2012—2017年北美TOP10電影中科幻題材數量穩定在3—5部,票房佔比約40%。目前全球歷史票房前十的影片中,科幻電影佔據6個席位,其中《阿凡達》以27.88億美元穩居第一。從IP內容角度來看,博偉旗下的星球大戰和漫威超級英雄系列已形成完整的IP體系,其中漫威歷經10年完整構建平行宇宙世界觀,死忠粉絲眾多,后續票房保障較高。從制作角度來看,好萊塢科幻片具備豐富的經驗並已實現高度的工業化。諸多頂級導演也是科幻題材的常客,詹姆斯·卡梅隆是公認的電影技術狂人,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普羅米修斯》和《火星救援》均是裡程碑作品,相應科幻影片具有極高的票房號召力。

  科幻電影以其對劇本創作、資金實力和視覺特效的三重高要求成為電影工業化發展的終極試金石。一部優秀科幻電影的成型,融合了文本創作、劇本改編、資本運作、拍攝、表演、特技與特效、后期制作與宣傳發行等復雜環節。整套制作流程的全面協同顯得尤為重要,包括穩定的題材輸出和合理劇本改編、大量的資金支持和成熟的預算體系以及道具模型制作和特效設計3個部分缺一不可。好萊塢正是憑借其多年來工業化制作經驗和基於全球電影市場的票房回報稱霸科幻電影制作。

  國產科幻發展曲折

  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主要分為4個歷史階段。第一部科幻電影《六十年后上海灘》上映於1938年,起步並不晚,但此后受政治科技環境等影響,后續發展乏力。20世紀50年代《小太陽》和《十三陵水庫暢想曲》使獨具東方特色的科幻電影初露頭角,前者被劉慈欣盛贊為“具有更大科幻內核”。80年代因“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口號的提出極大促進了科幻文學的繁榮,同時歐美科幻小說及電影如《星球大戰》等進入內地,培養了我國第一批穩定的科幻迷,多部優秀科幻電影也因此誕生,如《霹靂貝貝》《珊瑚島上的死光》等。但進入21世紀后,雖各類攝影技術均有較大發展,科幻電影的質量和類型都停滯不前,除特效方面與好萊塢有較大差距外,劇情邏輯和深度也有待大幅提升。在2014年后,隨著熱錢不斷涌入電影市場,一批粗制濫造的科幻片票房與口碑雙低進一步打擊了觀眾對於國產科幻片的信心。

  國內科幻電影市場總體份額低於歐美市場,且多被進口科幻電影佔據。根據藝恩數據顯示,2012—2017年國內票房TOP10中科幻電影票房佔比約在20%,遠低於歐美市場的40%。其中2017年院線科幻電影市場總票房為129.59億元,佔比僅為23.21%。其中大部分科幻片市場被好萊塢大片佔據,2012—2017年每年上映的國產科幻電影數量約在5部,數量佔比20%,票房佔比則在5%左右低位徘徊,其中2013年、2014年較高的市場份額為由中外合拍片《鋼鐵俠3》《變形金剛4》帶動,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國產科幻電影。2016年票房冠軍《美人魚》則以喜劇和愛情元素為主,科幻僅因劇情需要作為第三個標簽展開。

  細覽近年來國產科幻電影,其劇情深度和特效均與好萊塢有較大差距,口碑和票房都處於低位徘徊。國內歷史票房TOP10國產科幻電影除《美人魚》外,總票房大多在千萬級別徘徊,與迅速擴張的百億票房發展趨勢不符,且豆瓣平均得分4.51,遠低於觀影及格線。一方面,大部分影片中科幻僅作為背景元素服務於喜劇或動作主劇情發展,為軟科幻題材,科學邏輯性較差,哲思深度也略為欠缺,如王晶導演的《機器俠》雖觸及“機器是否擁有人類情感”這一經典命題,但並未做深入討論﹔另一方面,在部分科幻片中,由於投資方對制作成本與制作時間管控嚴苛,受制於技術和資金有限,影片特效呈現效果較差,進一步拉低了口碑評價及票房表現。

  科幻電影需要整個電影工業體系的支撐。所謂電影工業化是指服飾、化妝、道具、攝影、錄制、美工、編劇、導演、演員各司其職,在工業流程的制約下共同完成電影的拍攝任務﹔研發、融資、制片、宣傳、發行、版權交易、衍生產品開發各盡其責,在工業標准的推動下一起打造電影的產業鏈條。中國電影工業由於起步較晚,經驗匱乏,目前國產電影的體系下,“專業的人”“專業的預算”“專業的電影效果”三者均處於未知和欠缺狀態。雖然嘗試者眾多,但國內科幻電影仍處於“低投入——低質量——低票房——進一步降低投入”的惡性循環。

  有望形成規模效應

  國內電影市場票房規模增速強勁,且頭部影片票房天花板一再上升,存在打造國內科幻的市場基礎。同時,隨著影視行業政策進一步趨嚴,相關演藝明星限薪政策密集出台,投機熱錢也進一步流出。原本以追求速度、追求流量影星的影視投資理念將發生反轉,主要的成本投入將回歸內容打磨和特效制作。尤其是龍頭影視特效公司已初步具有較完整的項目流程管理能力,將受益於制作方特效投入的提升。根據藝恩調研顯示,目前中國視效公司品牌認知度排名前三的為Base FX、聚光繪影和天工異彩,這3家公司均擁有較為穩定的客戶源以及一定的創新能力,而MORE、楷魔視效、諾華視創等新銳公司也逐漸嶄露頭角。Base FX以多次參與好萊塢電影制作聞名,曾3次獲得艾美獎,主導《捉妖記》視效制作,天工異彩則通過投資物理特效公司盛悅國際縱向打通物理特效和數字特效,曾歷時8個月完成《尋龍訣》全篇1500多個視效鏡頭制作。此外,近年來國內玄幻、仙俠等需要視覺特效的電視劇涌現,有利於視效公司積累制作經驗,為后續科幻片的高端技術研發做鋪墊。

  從下游來看,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及多年來好萊塢科幻大片的普及,中國科幻電影受眾群正逐漸形成,上世紀80、90年代第一代接受外來科幻文化的科幻粉絲也正成為消費主力。根據新傳智庫調查,因為年紀閱歷原因,相比於“00后”偏愛爆米花電影,“80后”“90后”對《盜夢空間》等硬科幻影片興趣更大。並且,科幻電影多以大片形式呈現,目前國內IMAX等高端觀影習慣已逐漸養成,且科幻電影后續衍生品市場潛力較大。自2009年《阿凡達》和IMAX+3D技術組合帶來的震撼視覺席卷全球后,IMAX等特殊電影技術因其能夠更完美地呈現科幻電影視聽效果而廣受觀影群眾好評。目前中國觀影市場高端觀影習慣已逐步養成,IMAX成為觀賞好萊塢大片的首選影片格式,觀眾對50元及以上的高電影票價接受度較高。其次據調查,盡管我國電影周邊商品市場潛力仍有待開發,但科幻片市場受眾中,40%左右曾購買過周邊商品,其中圖書畫冊等內容類或模型等商品類周邊消費比重較高,考慮到美國電影市場60%—70%收入來自衍生消費品授權等版權運營,國內如《三體》等重量級科幻IP周邊市場潛力巨大。

  從上游來看,國內科幻文學正迅速發展,在《科幻世界》等傳統雜志及諸多新媒體平台的帶領下,嚴肅科幻文學正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中國科幻小說出版總數增長迅速,科幻閱讀市場年產值總和大幅提升。此外,除以《科幻世界》為代表的傳統科幻小說發表平台外,新媒體科幻產業也迅速崛起,《科幻世界》雜志社、“未來事務管理局”等創辦的微博、微信公眾號閱讀量居高。以劉慈欣為代表的華語科幻作家作品成熟,粉絲基礎雄厚。

  所以說,國產科幻電影並不缺少優質的內容IP以及雄厚的粉絲基礎,缺少的是一個能開創先河的優秀作品。一旦有優秀的作品帶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將吸引資金的進一步投入從而帶動電影工業化水平的提升。作為首部被搬上銀幕的劉慈欣作品,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以其嚴謹的劇情邏輯和精美特效開創中國科幻電影歷史。《流浪地球》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其票房多少,而在於其嚴謹的制作態度對中國科幻電影的開拓意義。1977年《星球大戰》的上映讓科幻電影從此成為好萊塢未來40年商業大片的標配,也促使頂級特效制作公司工業光魔的誕生,近年來國產科幻電影沒有一部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題材,而從好萊塢大片的票房收割情況來看,中國缺的不是科幻市場和科幻迷,而是真正的華語科幻制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流浪地球》主創團隊歷時4年磨一劍的劇情設計和特效制作本身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大壯舉,其成功必定會催生一波國產科幻影視項目的落地操作,對后續電影制作起著精神和經驗上的引領作用。

  除《流浪地球》外,2019年還有多部優質國產科幻影片上映,有望形成規模效應,帶動科幻觀影熱潮。由劉慈欣另一部作品《鄉村教師》改編、寧浩導演的科幻黑色喜劇片《瘋狂的外星人》也已經上映,此外《明日戰記》《上海堡壘》《拓星者》等多部國產科幻電影也將在今年登場,預期多部影片的接連上映有望形成規模效應。知名作品影視改編也在進行當中,如《球狀閃電》改編權被北京文化買下,正處於劇本改編狀態,科幻產業鏈上游的內容開發公司微像文化也在積極將自身簽約及合作作家的科幻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包括2018年已上映的網絡電影《孤島終結》和2019年即將上映的手工業科幻片《深空》。以張小北、郭帆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科幻迷導演正逐漸崛起,在多部電影制作的經驗積累下,有望將中國科幻電影推向世界水准。

  (作者系國泰君安証券分析師)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