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赴美參加“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應對策略”培訓班感受

任彥賓
2019年02月26日09:2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1月13日至2月2日,我們一行18人參加“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應對策略”培訓班,赴美國紐約、洛杉磯進行了近20天的學習交流。接待方、邀請方做了精心安排,學習交流內容豐富緊張活潑。

我們的學習培訓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集中授課、現場教學、體驗學習。回想近3周愉快的培訓學習生活,很有感觸,很有收獲,很受啟發。

課間參觀並與康泰納仕公司員工合影。

必須轉型 必須創新

紐約州立大學全球中心位於紐約市55街東116號,沒有庭院,是一幢普通的5層小樓。我們第一周的集中授課全部在這裡進行。

紐約的寒冬超過了我們的預期,零下十五六度的天氣,潮濕的寒風直刺骨髓。如果步行去上課,我們需要40分鐘,到了上課地點,個個凍得面紅耳赤,推門進去,小樓裡暖意融融。

紐約州立大學全球中心出版項目主任Robert先生是我們此行的邀請人,也是整個培訓項目的策劃人。每天早晨,無論我們進入教室有多早,85歲高齡、滿頭白發、瘦高個子、穿西裝打領帶的Robert先生都會精神飽滿地迎接我們,微笑著高聲說“Good morning”。

Robert先生是美國出版界的“老人”了,做過麥克米倫出版公司副總裁,在長達35年的出版生涯之后,又到美國紐約大學出版中心任主任達11年之久,實踐和教學經驗豐富。“我們必須擁抱科技,必須迎接轉型的挑戰。”他在培訓授課的開場白中堅定地說道。

同我們一樣,美國的出版傳媒行業也面臨著新媒體的沖擊,正經受著轉型和變革。“出版不可能是單一的,而是跨媒介的,包括紙質出版、數字出版和出版服務等等。”在第一天上午的授課中,一位叫David的老師這樣說。

顯然,給我們授課的老師都是Robert先生精心挑選的,他們都有豐富的傳媒工作經歷。Jehn在美國期刊界從業20多年,他把媒體轉型比喻為“Climbing the mountain”(爬山)。他在授課時講述了曾在美國著名期刊《紐約客》工作的故事,怎麼樣去說服雜志主編進行數字化創新。“我們必須創新,那段時間《紐約客》盡管改變很慢,但還是在發生改變。”他說。

美國著名雜志《消費者報告》已經有83年的歷史,也在不斷轉型、不斷創新,現在數字訂閱收入甚至超過了紙質發行收入。交流中,當有學員問到在雜志負責內容的Shecter女士《消費者報告》成功的經驗是什麼時,她堅定地說道:“堅持使命,不斷創新。”話音剛落,坐在聽課席上的Robert先生插話說:“《消費者報告》主編曾經和我說到了他們的變化,我對他說,你們做得很不夠,還應該做得更好,還需要進一步創新。”原來,Robert先生是這本雜志的理事會成員之一。

集中授課最后一天,Robert先生邀請到了他的前同事——現任企鵝蘭登公司高級經理Sandler女士,她授課的內容是“出版技術和創新”。雖然和Robert經歷相反,Sandler先是在大學任教,后又到出版公司任職,但她同樣具有豐富的實踐和教學經驗。她對出版方面新技術的應用如數家珍,告訴大家要重視技術的多樣化,把它融入到創新之中。

“您說的一些技術,我們也都進行了嘗試,可是盈利效果不太好,有些還帶來了一些損失。怎麼辦?”學員之一、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助理王家佳有點焦慮地問道。

“創新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經常會有挫折。但你不能因為暫時看不到利益而停止創新,而是要考慮長遠,關鍵是不能被同行落下,要讓員工因創新而看到希望。當然創新可以從小范圍嘗試開始,這樣會減少創新成本,即使失敗,也不會有大的損失,但不能停止創新。”她的這番話讓我們很有感觸。

重視品牌 抓住內容

美國法律規定,每年1月第三周的周一是馬丁·路德·金紀念日,當地放假一天,我們也跟著休息。第二周培訓“損失”一天,我們對第二階段現場教學交流的期待更加強烈。

當地時間1月22日(周二)8:30,張矩老師准時來到我們的駐地,帶領大家熟悉路線,前往現場教學的目的地——康泰納仕公司。我們此行的接待方,正是中國科學出版社美國公司總經理張矩。

康泰納仕公司設在紐約新世貿大廈,我們先步行到紐約公交樞紐站,然后乘坐地鐵到世貿大廈站下車,再穿過巨大的“鴿型”商場建筑,就到達新世貿大廈一樓大廳。此后3天,我們奔走在這條路上,天天早出晚歸。

康泰納仕是一家具有百年歷史的國際期刊集團公司,旗下有眾多期刊出版物,最著名的當數被稱為時尚界“聖經”的《時尚》雜志。這本雜志已經走進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靠的就是它的品牌和內容。

康泰納仕美國公司主管市場的高級副總裁Ailik在演講中重點說到了這一點。據他介紹,面對數字化和市場挑戰,康泰納仕也進行了整合,建立了新的組織架構。“一切從康泰納仕品牌開始。”Ailik說,“我們就是要不斷提升康泰納仕品牌的影響力,通過影響力找到更多的消費者,讓他們看到和購買我們的內容。”

康泰納仕中國公司總裁廖女士專門從北京飛到紐約參加了對我們的培訓接待。她在演講中講述了自己帶領中國公司員工進行轉型變革的過程和故事。“好的內容絕對是好的生意。”她的不太標准的台灣普通話聽起來有點生硬,但讓人印象深刻。

在兩天半的時間裡,康泰納仕美國公司多個部門的負責人一一登台演講,介紹他們的做法、轉變和感受,雖然崗位不同、分工不同,但核心信息就是如何制作優質的內容,然后再考慮如何利用各種平台和渠道,把這些優質的內容推送出去。“那些大的數字平台很缺內容,我們發揮內容優勢,給他們提供好的內容,就能帶來收入。”康泰納仕數據部門副總裁Adam說。

《悅己》是康泰納仕旗下一本健康類雜志,已經有40年的出版歷史。2013年開始,公司決定停止出版紙質的《悅己》雜志,改為數字出版。數字版的《悅己》通過減少內容數量,提升內容質量,專注原創,將拍攝鏡頭集中對准更普通的人,反映普通人的健康生活,“而不是那些健身教練”,從而使雜志對讀者的吸引力變得越來越大。

現在,《悅己》雜志的訪問量比最初增加了3倍,收入增加了88%,提前實現了盈利。年輕的雜志主編說:“健康類的信息很多,但我們就是要做有趣、權威的內容,這讓我們做到了與眾不同。”這個案例讓我們深受啟發。

依靠數據 服務客戶

我們在紐約的現場教學交流還有第二站,這就是美國最大的多元化媒體集團公司之一的赫斯特集團。盡管隻有一天半的時間,但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赫斯特集團也是一家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媒體公司,總部位於紐約曼哈頓57街的赫斯特大廈。這座高聳入雲的大樓和它的主人赫斯特集團一樣傳奇,讓人津津樂道。它是“9·11”事件之后紐約建起的第一座高樓。在當時,大廈的建成為提振美國人的信心起到了重要的榜樣作用。

赫斯特集團很重視我們的到來。在大廈內設的電影院裡,集團全球雜志總裁Troy Yong先生熱情傾聽我們每個人的自我介紹,不斷插話詢問。隨后,他很隨意地坐在電影院的台階上,微笑著面對我們,講述他不久前到中國上海的感受。

我們無法想象,在一座6層舊樓的基礎上,怎樣搭建一幢182米的高樓,但赫斯特大廈就是這樣搭建起來的。它的菱形外觀棱角分明、支撐有力,內部鋼架結構挺拔強壯,而且用了很多節能環保技術,獲得諸多“綠色”稱號。說起這座大樓,赫斯特員工的臉上寫滿自豪。

坐在赫斯特大廈頂樓精心布置的會議室向下看去,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我相信,這也是赫斯特這樣的傳媒“帝國”觀望身邊無數小公司的感覺。赫斯特全球傳媒資訊網絡“大廈”,正是由無數小公司“搭建”起來的,途徑就是收購合並。

“合並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的讀者。”赫斯特集團雜志方面負責市場和出版的總裁Michael Clinton在演講中這樣說:“找到更多讀者,我們就能更好地服務讀者,也可以更好地服務廣告客戶。當然,這一切都要依靠數據。”

通過數據“找到客戶、服務客戶”,這是赫斯特、康泰納仕這樣的傳媒集團共同的理念和追求,為此,他們都成立了專門的數據管理部門,建立了自己強大的數據庫,圍繞數據進行營銷。赫斯特集團廣告銷售部門主管Smith說,數據銷售已經成為他們營銷廣告的主流業務。

赫斯特旗下的雜志《American Druggist》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20世紀80年代,它還只是一份紙質出版物,其后卻在收購了一家數據公司的基礎上成功發展成為全美領先的醫藥信息服務提供商,為醫院和藥房提供各種數據支持與參考。

目前,商業數據是赫斯特集團增長最快的領域,已經在為世界范圍內的金融、醫療和汽車領域提供專業的數據支持與信息服務,其商業信息與數據板塊包含了眾多知名品牌。

Kim St.Clair Bodden女士在赫斯特集團有37年的編輯工作經歷,現在是集團全球雜志主管編輯和品牌的高級副總裁,她在演講中也發出了感慨:“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方面是數據,有了數據,我們就能很好地為客戶服務。2019年是我們的數據之年。”

我們與赫斯特員工的交流十分愉快。一位負責內容服務的部門主管說,他見到中國人感到很親切,因為他的太太也是中國人。學員之一、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社長劉東風笑問他:“是不是聽夫人的話,在應酬的時候多吃菜少喝酒?”這位主管也幽默地回答:“您說得對,我晚上很少出門。”他的回答引起大家一陣大笑。

擁抱科技 擁抱未來

結束了在紐約的學習培訓,我們乘坐美聯航UA275航班飛往洛杉磯,經過6個小時的飛行,在當地時間1月27日21:30左右到達洛杉磯,開始為期4天的“別樣”生活。

洛杉磯的氣候明顯溫暖和煦,我們躲開了紐約新一輪的嚴寒天氣,紛紛脫掉了冬裝,換上了春秋裝扮,渾身頓感輕鬆了許多。

我們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繼續教育中心兩天的學習仍以授課為主,之后是最后一天的體驗式學習,地點是洛杉磯環球影城,這讓我們大開眼界。

當地時間1月30日一早,我們坐上大巴車,前往洛杉磯市西北郊的環球影城。洛杉磯是有名的“堵城”,為了對付堵車,張矩老師在前一天晚上就為我們調換了住宿酒店,保証我們在上午10點多就能到達那裡。

我們都驚訝於洛杉磯環球影城的規模之大,更驚訝於它的內容創意和科技應用,這種感受在電車之旅和影城中心體驗最深。

我們坐在電車上邊走邊看,可以盡覽環球公司電影制作的各種外景道具,了解電影中那些山洪、地震、空難的鏡頭究竟是怎樣制作的。電車之旅不僅僅是展示,還將外景道具與經典電影場景結合起來,運用3D、VR等技術手段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就像置身於《速度與激情》的賽車道上、《侏羅紀公園》的恐龍世界裡。

哈利·波特城堡中設計的創意和新技術的結合堪稱完美。我們進入城堡漫步,就會看到牆上照片裡的人物“復活”了,他們能活動能說話,像真的一樣。坐上一輛電車向前行駛,電影中的場景就會出現,感覺自己就像在深山峽谷中穿行,不斷躲避各種飛禽的襲擊。其實,這都是應用虛擬技術的結果。

我聽張矩老師說,就是在淡季,洛杉磯環球影城每天的游人也在1萬人次左右,一天的收入少說也得100萬美元以上,旺季時候每天多達3萬—5萬人次,簡直就是“印鈔機”。這讓我想起在紐約培訓時Robert先生關於“傳媒必須擁抱科技”的講話,更加理解了它的深意。

是的,在媒介融合時代,媒體必須擁抱科技,才能真正給自己帶來前途,擁抱科技就是擁抱未來。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