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9期

堅持創新驅動 提升廣電影響力

何 偉 張 戟 伍廉瑜
2019年02月27日09:23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堅持創新驅動 提升廣電影響力

  武漢廣播電視台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內容生產體系,實現宣傳性資源和經營性資源兩個高效﹔優化產業結構體系,實現傳統產業和新型產業兩個強健﹔優化技術創新體系,實現技術引領和技術保障兩個有力﹔優化隊伍建設體系,實現工作作風和工作作為兩個良好。

  近幾年,4A廣告不再鐘情地方電視台,老百姓也不再以收看收聽主流頻道頻率為首要選擇,傳統廣電的影響力似乎有弱化趨勢。這時,需要積極主動調整戰略,堅持不斷創新,不斷擴大媒體傳播力,提升影響力。武漢廣播電視台(以下簡稱“武漢台”)沿著“提升廣電影響力”的道路堅定前行,得到觀眾、用戶和業界認可。“2017中國十大影響力城市電視台”“2017中國十大影響力城市電視頻道”“2017中國年度影響力地鐵動媒”等稱號,是對武漢廣電影響力提升的最好褒獎。

  轉變觀念,以媒體融合重構傳播格局

  任何改革必須從思想上統一觀念,然后才能同心同德,排除萬難往前走。一些主流媒體在互聯網時代患得患失,懷念著過去處於壟斷時的好日子,面對互聯網的沖擊不知所措。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這是中央對媒體發展的明確指導。

  近年來,武漢台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內容生產體系,實現宣傳性資源和經營性資源兩個高效﹔優化產業結構體系,實現傳統產業和新型產業兩個強健﹔優化技術創新體系,實現技術引領和技術保障兩個有力﹔優化隊伍建設體系,實現工作作風和工作作為兩個良好,形成有利於廣電事業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

  武漢台以轉型升級構建新型主流媒體為目標,推動台(集團)內部改革,推進企業化改革,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實踐新發展理念,再造融媒體生產流程和機制,探索出發展的新突破、新路子、新模式、新業態。

  武漢台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從頂層設計上布局,重構傳播體系,積極推動電視頻道、廣播頻率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與新媒體進行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以原創內容為支撐的新媒體矩陣——官方微信號、官方微博、武漢廣電網、黃鶴雲網站、掌上武漢APP、見微直播、見微發稿平台,還有在今日頭條、斗魚、新浪微博、企鵝號、大魚號等第三方平台注冊、運營的數十個官方賬號。

  另外,培養了一支融媒體採編播隊伍,搭建了手機客戶端、手機直播、微博、微信、手機網站、PC網站等新媒體平台,推出系列有影響力的產品,實現了新聞資訊移動端首發、廣電節目深度解讀的全媒體傳播形態。

  調整戰略,以內容產品引導業務流程

  目前傳統主流媒體的融合,大多是開發兩三個產品,讓端口延伸、渠道增加。這種簡單的“相加”,沒有從根本上發揮主流媒體的核心價值。互聯網時代,要以內容產品和用戶為導向來組織產品架構,並建立新的業務流程。

  早在2013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便開始進行戰略調整,全面實施“移動優先,數字第一”的新媒體發展戰略並取得顯著成效。目前,CNN按照其戰略規劃重構了內部組織架構,從一個電視新聞機構徹底轉化為全媒體新聞機構,一路保持了領先地位。武漢台也在這方面做出積極嘗試。

  融合之路不斷加速

  去年以來,武漢廣電提速媒體融合龍頭工程“中央廚房”建設,完成技術方案、工作方案和資金籌措,一期工程6個子項目即將開工建設。突出抓好移動優先戰略和“新聞資訊、移動直播、短視頻”三大融產品生產,掌上武漢APP用戶數超過220萬戶﹔2017年見微直播近1000余場,單場最高點擊量達135萬人次,總點擊量超5000萬人次﹔見微發稿平台簽約全市各媒體記者近500多名﹔各頻道頻率成立短視頻工作室,每周推出一批富有特色的短視頻。整合資源推出武漢台微信公眾號,一年刊發自主原創的點擊量10萬+的稿件10多篇。

  今年,為進一步強化移動優先、直播優先、短視頻優先戰略,整體推進媒體融合轉型,提供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優質融媒體產品,大力提升武漢台的競爭力、影響力,成立全媒體新聞中心(虛擬機構,實體運作),各部門成立融媒體直播小組,每周至少自辦或承辦一次網絡直播。全台平均每月組織網絡直播100多場,2018年6月至今,網絡直播總點擊量達5000多萬人次。

  同時,根據互聯網傳播特點,打造具有武漢廣電特點的全新宣傳產品和項目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創新性地宣傳歌曲《在此》。2018首屆國際武漢斗魚直播節暨斗魚嘉年華上,歌王韓磊一曲《在此》驚艷全場。歌曲由武漢台錄制,並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和今日頭條的頭條號進行發布。為進一步掀起《在此》熱潮,傳播城市形象,武漢台廣播頻率、電視頻道、地鐵電視、新媒體等多個平台播放推送,並制作多個版本的視頻產品在今日頭條、斗魚、喜馬拉雅等平台發布,點擊量不斷攀升。

  另外,全媒體聯動做好武漢馬拉鬆賽事宣傳,4個電視頻道同步直播,2個廣播頻率連線報道,掌上武漢、黃鶴雲網站同步網絡直播電視信號,構建了多視角、全方位的2018武漢馬拉鬆直播。在迎接軍運會、武漢賽馬、武漢知音國際戲劇節、大愛武漢志願者公益行動等大型活動中,武漢台除做好宣傳報道以外,還在專題片制作、項目合作、活動組織、會歌及主題曲征集推廣等工作上,全面參與。武漢台的全媒體行動形成了“宣傳套餐”,在抓住觀眾、吸引眼球、增強互動、擴大影響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創新創優不斷加強

  武漢台加快節目欄目更新換代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出了《中國時間》《長江視點》《創·新時代》《Han News》等一批創新節目,組織了江城民謠音樂節、武漢廣電觀眾節、社區文化節等活動,開展了大愛武漢邊關行、圓夢微心願等一大批公益活動。

  在深入推進節目欄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上,大力實施品牌立台行動,著眼於“新”和“跨”,以原創內容為基石,以移動互聯網+為平台,以“工匠精神”精耕細作,以“迭代升級”提質增效,主要實施定位升級工程、旗艦引領工程、欄目(活動)創新工程、主播(團隊)對標工程、融合傳播工程、營銷(編排)推廣工程等六大工程,品牌立台計劃落地見效。

  整合資源,以用戶需求作為生產導向

  目前,主流媒體對全媒體建設很重視,也生產了不少全媒體產品,但業務流程和運行機制重構得很好的不多。實現真正的媒體融合,傳統媒體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打造“統一編輯部”的立體傳播體系

  要有“統一編輯部”理念,推倒電視、廣播、新媒體之間的“高牆”和壁壘,從策劃、採集、制作到傳播,順應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快、准、精”的特性。依賴於數字化技術的支撐,一線記者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通過移動設備將現場獲得的圖文聲畫信息及時上傳至數據庫。這些原始資料被導入至開放式編輯平台,進行統一加工、集中處理,形成模塊化的素材庫,供所有編輯各取所需,最大化地利用新聞資源。根據不同終端的傳播特征及用戶需求組合生產出不同形態的新聞產品。真正實現一次採集,多次利用,多樣呈現,多元傳播。

  武漢台在這方面也做出了積極探索。全媒體新聞中心整合資源、融合媒介、重構採編發流程,形成了“統一策劃、多渠道採集、共平台生產、多屏分發互動”的立體傳播體系。堅持移動媒體優先發展戰略,突破採編發流程再造關鍵環節,使得廣電媒體和新媒體在選題策劃、採編力量、稿件資源等方面統一指揮調度,統籌配置資源,構建移動互聯網首發、傳統媒體深入報道、網民點擊互動的傳播鏈條,在電視問政、渡江節、長江主軸建設、長江新城選址規劃、大學生留漢創業、資智回漢、飛行者大會、水上馬拉鬆等大型宣傳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

  2018年7月12日,外交部向全球推介湖北,武漢台全媒體新聞中心就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隻有4個記者名額,但由全媒體新聞中心統一調度,記者在外交部活動現場第一時間回傳音視頻、文字資料,編輯部統一加工處理,供微信、微博、掌上武漢APP、黃鶴雲、廣播、電視等各平台各節目各取所需,並且第一時間推送到今日頭條、網易、斗魚等第三方平台,一天下來,總點擊量達389萬人次,創歷史新高,高質量地推介了湖北武漢,有效地引導了輿論,提升了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武漢台一批欄目逐步實現網台互動、移動直播、微信發布等融合創新改革。建設廣播融媒體直播間,打造看得見的廣播,開辦12年的廣播品牌欄目《行風連線》實現全媒體播出。武漢台的現象級品牌節目《電視問政》也實現融媒體傳播。剛剛結束的2018年電視問政“期中考”,在電視直播的同時,通過掌上武漢APP、見微直播、黃鶴雲網站、長江網、斗魚、鳳凰新聞、新浪微博、一直播以及今日頭條等同步視頻直播,3天內,共計1419.5萬人次通過全媒體平台收看電視問政視頻直播,掌上武漢APP和微信公眾號合計1800多萬人次參與投票。

  抱團取暖,借力傳播

  在實現融媒體傳播的同時,武漢台還積極探索抱團取暖,借力傳播。2017年11月4日,世界飛行者大會在武漢召開。武漢台新媒體部發起,聯合全國36家城市台新媒體部,對世界飛行者大會的開幕式進行了聯合網絡直播。鑒於這一聯合直播的成功,武漢台與36家城市台簽署全國城市台重大活動及賽事推介戰略合作協議,將“武漢經驗”模式化、全國化。

  這種新型城市台聯合播出平台的探索,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對重大活動進行了影響最大化的傳播。在面對互聯網企業寡頭稱霸輿論場,中央級新聞媒體靠政府和政策力量飛速壯大的關鍵時期,城市台隻有抱團取暖、共同面對寒冬,才能以創新的合作模式和全新的技術手段謀求生存與發展。

  此外,武漢廣電新媒體平台還積極探索與社會知名新媒體、新技術企業等合作,積極與騰訊、今日頭條、央視網合作,通過優勢互補推動媒體融合快速發展。目前台所屬23個微信公眾號與50個微博及一批今日頭條、騰訊視頻、網易、UC、央視網、一直播、斗魚等第三方平台形成新媒體的矩陣運營,構建基於移動端社交媒體的新聞生態鏈,逐步實現單個產品創新向系統化創新轉變。同時,突破架構之困,以“編輯部+採編聯動平台”的機制,借助小程序、CMS系統打通全台新聞資源,實現跨頻道(頻率)的採編資源整合、協調、調度。促進全台內容共享、技術共享、渠道共享、用戶共享的大融合,和8個電視頻道5個廣播頻率一道不斷提升武漢廣電融媒體新聞產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人才驅動,以內容創新實現自我救贖

  廚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菜的師傅。新媒體時代,各主流媒體做出重大變革,首先應讓員工從心態和本領上跟上要求。

  武漢台以新型高級人才推進欄目節目創新、品牌運營和融媒體發展,實施崗位競聘、崗位雙選、末位調整、崗位輪換、團隊下線、崗位退出等辦法,實現人員的分類管理、動態管理和系統管理。開放媒體平台,通過項目征集、項目競聘或時段招標、項目招標等方式,組建內部團隊,吸納離職團隊或社會團隊。

  通過相應的培訓提升員工運用新媒體平台的本領。培訓其熟練運用新軟件和新平台,使主流價值和聲音傳播得更廣更遠。2017年,超過1000家媒體在今日頭條上進行了直播,排名第一的就是央視。這種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做法實現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不管平台如何發展,用戶最終選擇的一定是專業、有品質的內容。這就給傳統主流媒體留下了施展的空間。搶不到新聞的第一落點(快),可以用深度、專業、權威的報道或評論贏得熱點新聞的全景現場,在紛亂的輿論場成為理性的大本營。傳統媒體必須依靠內容創新實現自我救贖。

  武漢台有一批執著於科普宣傳的有理想有情懷的電視工作者,20多年堅持深耕科普電視傳播,推出了《科技之光》《科技與奧運》《世博會的科學傳奇》《播火錄》等一系列精品欄目節目。比如,在攝制系列電視科普節目《神奇科學》后,出版《神奇科學》圖書,並率先用二維碼播出短視頻,取得意外成功。目前該書已再版了6次,發行量達到19萬冊,並獲科技部評選的“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等4個獎項。

  今年播出的《守護南海珊瑚林》,是從創意策劃、拍攝制作、宣傳推送等各個環節,充分考慮融媒體傳播特性,通過全網推送的成功案例,實現了科普創作的新收獲。把目光投向埋頭苦干的一線科學家,使科學家團隊和研究項目成為另一種“網紅”,其對主流價值的傳遞和引領,意義深遠,影響巨大。

  (作者何偉系武漢廣播電視台黨委書記、台長﹔張戟、伍廉瑜系該台主任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