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工智能"會搶了主持人的飯碗嗎? 楊瀾這麼說

2019年03月08日07:26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人工智能”會搶了主持人的飯碗嗎?楊瀾這麼說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8日電(記者上官雲)“我挺幸運的,能夠從事喜歡的行業。”近日,資深媒體人楊瀾在北京接受媒體採訪,回顧了進入媒體行業30年來的歷程。她將“提問”視作一門手藝,“要想做一個好的記者,就得好好做功課,永遠保持像藝術家創作的興奮感”。

  楊瀾。受訪者供圖

  從業30年,很幸運

  初春時節,北京已經不是太冷。接受採訪時,楊瀾穿了一件粉色的外套,搭配淺色的褲子和高跟鞋,依然保持著訪談節目裡的干練氣質。

  “時間是非常奇妙的事情,經常有一些朋友說,他是看著我的電視長大的,我一看他都快60歲了。”楊瀾感嘆“歲月是把殺豬刀”,但仍然覺得自己挺幸運,“能夠從事喜歡的行業,還一做就是30年。”

  楊瀾說,自己入行這30年,也是中國電視發展的黃金30年,“1989年年底,當我被選中做了《正大綜藝》節目主持人開始,就伴隨著中國電視一步一步的創新和改革走到今天,每一次都是從一個舒適區走到一個新的變化當中。”

  身為資深媒體人,她深切感受到,2018年,網絡主播愈發紅火,而電視無論是在收視率還是廣告額上都有所下滑,似乎再次顯現了一個媒體格局的改變。對此,她覺得有一點傷感,但也有欣喜的地方。

  “過去做一個訪談節目,常常為了照顧‘普遍口味’,要在訪談人物上做一些選擇。比如電視台會要求你多採訪幾個明星,收視率會更好。”過去,這類選擇總令楊瀾感到糾結,“但互聯網興盛后,大家的喜好分布變得垂直而多元,可以相對於此做某一類節目,我覺得反而是一種解放。”

  “人工智能”會搶了主持人的飯碗嗎?

  出於媒體人的新聞敏感度和社會責任感,2016年,楊瀾帶領團隊制作了“探尋人工智能”系列紀錄片,為大眾展現了當時最前沿的科技。那時,有個問題始終縈繞在她腦中想去証實:我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

  資料圖:楊瀾在第六屆巴納德全球專題研討會上講話。中新社發 潘索菲 攝

  在制作《探尋人工智能》第一季時,楊瀾在採訪中就發現,已經有財經新聞的稿件是人工智能軟件生成的,當時人工智能確實已經從文字寫作的角度挑戰了記者的工作。

  “當然現在也有人工智能的主播,不新鮮。但我卻進一步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它們的確能夠取代一些重復率比較高、比較機械的工作,可是很難取代富有創造性的部分。尤其是提問。”楊瀾分析。

  她用自己做人工智能採訪時的一件小事做例証:“一位嘉賓說,隻有你會跨越重洋來問我這麼多問題。人工智能會有這樣的好奇心嗎?”

  “某種程度上,‘提問’是個很難替代的工作。一個機器人很容易學會一萬種問題回答的方式,但很難問出十個具有連續性的問題。所以,我有一點小小的‘幸存感’。”楊瀾說。

  提問是一門手藝

  如楊瀾所言,“提問”在很多時候是一個記者或者訪談節目主持人制勝的法寶。她將之形容為“一門手藝”。

  資深媒體人楊瀾。受訪者供圖

  “我曾經是一個不善提問的人。”楊瀾在書裡寫過這麼一件事: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究生時,選修了一門課是社會學,因為上課從來不提問,成績被老師硬生生從A拉到了B,“我去理論。老師告訴我:如果你不提問,我怎麼知道你有沒有積極思考?”

  那時她還沒想到,日后自己會成為一個靠“提問”為生的媒體人。但卻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提問的能力需要學習、磨煉,在很多很多錯誤和懊惱中不斷進步那麼一點點、再一點點。

  “我的小伙伴們給我做過統計,差不多每一次採訪一個人物要看10萬到20萬字的資料﹔採訪1000個人物,差不多有1.6億字的閱讀量。”楊瀾覺著,有時讀完一本書也不見得能產生一個好問題,充其量只是讓自己避免一個蠢問題,但這就是“讀”的價值。

  總結經驗,楊瀾說,無論做多少准備,可能三分之一的問題都是即興的,依據對方回答你的反應而來,“這個過程是一個帶有創造性和想象力的過程。要想做一個好的記者、做一個好的訪談,得好好做功課,永遠保持像藝術家創作的興奮感。”

  未來打算做什麼?

  也許真是那種藝術家創作般的興奮感給了楊瀾動力,她入行30年,採訪過很多不同領域的行業精英,卻從來沒有倦怠過。

  資料圖:楊瀾。中新社發 劉震 攝

  “傳統媒體在變。但我的好奇心從未改變,甚至現在討論一個選題或者進行一個採訪的時候,我還會感到一種興奮和緊張。”楊瀾認為,從業30年,能夠保持興趣很好。

  她將自己定位成“一個講故事的人”,“所以說,一直沒變的是我向世界發問的好奇心,和想把故事講好的意願。”

  她的確一直在馬不停蹄地工作,新的視頻節目也即將上線,還出了書——今年2月,《一問一世界》百萬冊暢銷升級版推出,是楊瀾30年媒體生涯中採訪上千位人物,上萬次提問的精華,新版新增了4萬字楊瀾從未發表過的內容。

  楊瀾給自己排了新的寫作計劃,不久后還會有新作品出版。在她眼中,寫作與做記者一樣,都很有樂趣。

  不過,曾有人疑惑,書的暢銷會不會讓楊瀾不再專心做節目,而是去嘗試更多的跨界,將工作重心轉移?

  對這類問題,她的回答很干脆:“我的職業生涯不會到此結束,我會一直問下去。”(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