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解放日報:增強"四力",以更多精品奉獻人民

高平
2019年03月11日07:14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增強“四力”,以更多精品奉獻人民

  “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於培根鑄魂的工作”“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的重要講話,連日來引發會場內外熱議和共鳴。

  其中一個細節,值得關注。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還對委員們的發言給予了有針對性的回應。談到增強“四力”是文藝創作的基礎時,他說:“文藝創新要下功夫,要積累,要靠細節打動人,真實、感人的細節需要我們去挖掘。”

  增強“四力”,是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對宣傳思想工作者寄予的厚望。“四力”,即: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對於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說,無論是工作性質,還是工作規律,也同樣要遵循增強“四力”的要求。隻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更多精品,從而更好地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

  首先,要鍛煉腳力。正所謂“文生於情,情生於身之所歷”。任何一個優秀文化文藝作品的誕生,都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論是創作,還是表演,概莫能外。

  以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為原型創作的原創大型滬劇《敦煌女兒》,從最初醞釀到去年搬上舞台歷時近10年。其間,劇組主創多次深入敦煌,接受大漠沙塵洗禮,體悟一代代敦煌人的精神力量。主演茅善玉更是從選定題材開始,整整五年時間裡,多次到敦煌生活,與樊錦詩成為“忘年交”……若不是有這樣的腳力,《敦煌女兒》怎會受到觀眾喜愛?演員又怎能演活“不是進洞,就是進圖書館、伏案研究”的學者形象,以致樊錦詩的小孫子看完演出后天真地問“怎麼奶奶在台上了”。對於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來說更是如此。如果沒有“走進實踐深處”的這份腳力,又怎能把握住實踐中的問題瓶頸,進而以理論闡釋實踐、指導實踐呢?

  其次,要提升眼力。無論是文化文藝工作,還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提升眼力,既要高瞻遠矚,也要見微知著。陸游在詩中寫到“綠葉忽低知鳥立,青萍微動覺魚行”,說的正是這個道理。不久前熱播的改革開放獻禮劇《大江大河》,收獲高口碑。不僅因為故事真實記錄和反映時代,令人感同身受,還因為該劇許多細節也真實可信。“有一桌子菜,小到一碗肉,那個年代該怎麼吃,導演都考慮得很周到。”在主創人員看來,這些離不開“長期對生活的細膩觀察”。無數細小的東西“堆積”上去,最后才能“成為一個有力量的整體”。

  再次,要加強腦力。孟子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加強腦力,就是要加強對問題的辨析和思考能力。文化文藝工作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要把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或是謳歌真善美,或是鞭笞假丑惡。這些轉化無疑需要高超的腦力來實現。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則更是要以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以即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願的執著,沉下心來思考,坐著“冷板凳”做學問。

  最后,要提高筆力。文化文藝作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最終成果都需要通過筆力來體現。所謂“文者,貫道之器也”,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文中有導向,筆下有千鈞”,如何以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態度引導人鼓舞人,如何更好地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這既是時代出給每一位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考題,也是時代賦予的神聖使命和光榮職責。

  “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總書記對委員們的諄諄囑托和殷殷期望,對於每一位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及其他宣傳思想工作者來說,都須牢牢銘記、時時踐行。惟此,才能以更多精品奉獻人民、不負時代!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